分享

素说论语:为政篇(24)

 素說 2021-05-09

原文

为政第二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试解】孔老师说:“不是你自己应当祭祀的鬼,而你却去祭祀他,这是你为了自身利益而存心讨好谄媚。见到属于你自己义所当为的事,你却不能为有所作为,这是你为了保全自身避受伤害,而缺乏仁德之勇啊!”

释字

《说文》: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𩲡,古文从示。

《玉篇》:鬼:天曰神,地曰祇,人曰鬼,鬼之言归也。又慧也。

《洪武正韵》:鬼:舆鬼宿名。又人死曰鬼。鬼者归也,魂气归于天体,魄复于地舆。鬼星中与胃星下、大陵星中之星皆为积尸气,即魂气之所归也。

“鬼”的字形上方田(甶)字和下方人字组成。有学者认为田(甶)是巫师的面具,鬼就是巫师,或指代祭祀的对象。也有学者认为鬼就是古代的一种像人的大头生物。《说文》说,鬼是指人的亡灵,是人到最后的归宿。鬼者归也,是声训。因此《说文》所释该是鬼的引申义,应该是后来才有的。


《说文》:谄:谀也。从言阎声。丑𤥎切。谄讇或省。

《康熙字典》:《说文》同讇,省。谀也。《徐曰》陷也。一曰面从曰谀,佞言曰谄。

有学者认为,“谄”字本义是从言从阎,阎指阴间阎王,谄就是毁谤陷害,诅咒的恶语。后引申出因对咒语的恐惧而极力避免对自身的伤害,期盼得到解救和帮助,从而在言行上的奉承、巴结、讨好、献媚。

《释名》:勇,踊也,遇敌踊跃,欲击之也。

《洪武正韵》:勇,锐也,猛也,果敢也。

汉字“勇”,从力甬声,用力能举起很重的甬,表示强壮,有力气,不怕危险和困难,无畏、有胆量之义。

素说

前面老师针对子张的疑问进行了教导,从中我们可以触摸到老师教导的言外之音,能感受到孔子的坚信,春秋之乱只是暂时的失德之乱,而仁德之大道却是永恒的正道。在百世的时间维度上,短暂的失道能算什么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先圣先知的那种自觉,那种得道者的痴心和智慧。本章承接的是前章,告诫弟子们,今世的天下之乱的根源是在位者们的失德,是他们没能把握住人之为人的那份分定之性,丢失了自己的定分之心,从而使仁德没能在现时彰显。老师说:“不是你自己应当祭祀的鬼,而你却去祭祀他,这是你为了自身利益而存心讨好谄媚。见到属于你自己义所当为的事,你却不能为有所作为,这是你为了保全自身避受伤害,而缺乏德义之勇啊!”本章是《为政》篇的最后一章,和《为政》篇首章相呼应,“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强调的是为政者需要以德,需要居其“所”,守其'所“。“所”就是那份属于自己的“分定之性”的“定分之心”,就是一不越界而乱为,就象“非其鬼而祭之”的谄媚;二不把属于自己该为之事而不为的不作为,就如“见义不为”的无勇。本章让我们感觉到了孔子对当时天下之乱的一种理性的把握,他认为天下之乱来自于当政者的失德,来自于上卿、大夫们集体的谄媚和不作为,因而孔子告诫这些期待成为君子的弟子们,要使自己拥有君子之德性,就要知道尽自己的定分之心,知道自己的该为和不该为。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本章的两句看似不相关,因而有学者认为这是有所针对而发的感言和教导,其实结合前面的章节后,你会发现这是针对乱世产生的根源而进行的形而下的言说,是教导弟子们,要成为君子就必须在其位必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即君子应当明白自己的分定之性和定分之心,明白自己的该为和不该为,无论天下如何动乱,都要守住仁德给予各自的道德底线。人人守分,各司其职,这样就能重回“为政以德”的邦治民安的太平盛世。
本章需要辨析的是 “勇”字。“勇”本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一种自觉的行为表现,“勇”字在《论语》之中出现了16次,《学而》篇中没有“勇”字,《为政》篇直到最后一章才首次出现“勇”字。《论语》中孔子已经将“勇”分为两类,一是循道义而行的德义之勇,这种勇是要求学为君子的子弟们修炼的三达德(智、仁、勇)之一的义理之勇。这种勇是从属于仁德的,是受道义的约束的,是仁德和道义的自然彰显之勇。二是盲目的不符合德义的血气之勇,这种勇又叫不义之勇。本章中的“勇”是在"义"的指导和约束之下的勇,不是那种仅有血气的、受盲目的情绪摆布的不义之勇。因此勇也是孔门之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章呼应首章,讲为政以德,需要为政者具有德义之勇而行之。如果为政者丢掉德义之勇,则必将陷入谄媚之异途,从而使得天下动乱。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已经具有了超越生活经验的概念,具有了形而上的属于哲学的思维。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