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八佾篇(26)

 素說 2021-05-09

原文

八佾第三

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试孔老师说:“身居上位却没有宽以待人的仁德之心,行礼的时候却没有庄重恭敬的诚敬之心,参加丧礼的时候却没有悲伤哀痛的悲悯之心,这些让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释字

《说文》:寬:屋宽大也。从宀萈声。

《广韵》:宽:爱也,裕也,缓也。

汉字“宽”从宀萈声,萈是羊角向两边分张之义,本义指屋宽大,引申距离大,富裕,宽厚,度量大,不严厉等义。

《说文》:哀:闵也。从口衣声。

《释名》:哀,爱也,爱乃思念之也。 

汉字 “哀”的字形是穿着孝服的人在捶胸顿足地哭丧,有怜悯、因爱而思念之义。 有学者认为字形是衣服上有一个大的破洞而心生悲伤之情。

素说

本篇从“八佾舞于庭”开篇,到本章“吾何以观之哉”结束,共26章,对春秋之乱进行了叙说:春秋之时,“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的“古之道”开始瓦解,礼崩乐坏,人而不仁。人们开始放于利而行,王道不行,使民战栗的霸道渐行于天下。老师对弟子以“我爱其礼”的警醒。本章是继续对弟子们的教导,让弟子们理解礼乐文明的实质,把握礼乐文明之背后的形上之核心的仁德。老师说:“身居上位却没有宽以待人的仁德之心,行礼的时候却没有庄重恭敬的诚敬之心,参加丧礼的时候却没有悲伤哀痛的悲悯之心,这些让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本章老师强调的是其一以贯之的“仁德之道”,礼之实质是让上位者的仁德之心自然彰显,同时让下位者的忠诚恭敬之心自然彰显。如果在上者没有宽厚仁慈之大量,即便表面上能守礼节,但其内心的不真诚,还是会自然流露出来,让在下者看得明白清楚,则不会得民心,下位者就会没有恭敬忠诚。天下必然会在动乱之中轮回。因而老师告诉弟子们如果当政者的德达到了一定的要求,礼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国家自然会重新得治,天下自然会重回太平的道理,告诫弟子们:为政当以德为上,“居上宽,为礼敬,临丧哀”是结束动乱和霸道政治的起始点。阅读本篇可以理解老师之苦心,为政以德,克己服礼,恢复礼乐教化的功能,方可重回此前的礼乐文明之盛世。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是针对在上位的君主、大夫们而言说的,绝对不是针对普通民众的。孔子教导弟子,是因为这些弟子们所学的目标是成为君子,因而他要求弟子们明白礼乐与仁德间的关系,明白没有仁德,没有悲悯,则不会生恭敬之心,最后只是做做无实质内容的样子,最终是有害于仁德的,这是造成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在读《论语》之时,自然会感触到:孔子所处的时代虽然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但是其时的人本精神、人本理念和人文关怀,还是令后世望尘莫及的。因而孔子所主张回归“德治”和“礼乐文明”的理想,也是当时许多士大夫们的共同理想,并不是孔子一人所独有的。这可以从孔子的众多弟子的随从,可以从《论语》的文本之中看得清楚的。只是由于后来霸道政治占了主导以后,几百年的战火,加上几把大火,将其烧得彻底而干净,而让后人有所怀疑。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