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里仁篇(十五)

 素說 2021-05-09

原文

里仁第四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试一天,老师直呼弟子曾参之名 “参乎!”,然后说道:“我平时对你的教导,你都能有所行动,能以次贯行,固执而无违,给我以勤奋而不知疲倦的鲁钝之感。但是你要知道我平日所讲授的道,其核心仅有一个'一’,因而学我的道要用一个'一’来贯通之。”曾参听后答道:“老师,我知道的!”曾参没有追问老师所说的“一贯之道”是什么,因为他深解老师的教诲,觉得自己已经充分理解老师的仁德之精神,能让老师所传授的真意在自己平素所思所行之中。一会儿,老师出去了,在场的同学弟子问曾参:“刚才老师说的一个'一'来贯通之,是指什么啊?”曾参说:“老师的道,一言以蔽之,就是忠恕罢了。”

释字


《说文》:贯:钱贝之贯。从毌、贝。古玩切。

《玉篇》:贯:古乱切。事也。条也。穿也。行也。古文作䝺。

汉字“贯”,《说文》“钱贝之毌”, “毌,穿物持之也。从一横贯”,故贯是从毌贝的会意字。古初只有毌字,包含有动作用绳索穿之成串和已经穿之成串后的钱贝。引申指穿连、贯通、贯穿等义。








《说文》:。恕:仁也。从心如声。商署切。㣽,古文省。

《正字通》:。恕:伤豫切。音庶。以己心体人也。陆贽曰:寡恕而下惧祸,故反侧之衅生。程明道曰:充拓得去为恕心,天地变化草木蕃,气象也。又刑罚宽也。罗从彦曰:朝廷立法不可不严,有司行法不可不恕,不严不足以禁天下之恶,不恕不足以通天下之情。

汉字“恕”,从心如声,古字从女从心,造字本义当指女性柔顺、大度,宽谅他人所犯过失或冒犯。“恕”初义指“推己及物的群居之道”。即“以己心体谅、通情于他人之心”。忠恕本是一体,是同一道德行为或道德情感活动的两端。忠重在强调保持内心道德情感的真诚和道德理智的觉醒,恕重在强调以通情作为待人处事之情感基础。当人心能做到忠时,则自然能做到恕。

素说

前章老师教导弟子,君子的学问是靠自己修炼得来的,不是求于他人可得到的。因此告诫弟子,要在“反求诸己”上下功夫。自身修养提高了,能力自然会变强,影响自然大了,别人自然而然地就会了解你了,你的职位自然也就能胜任了。本章老师针对有鲁钝之智的弟子曾参进行教导。曾参天资迟钝,但其刻苦努力之程度在其弟子中是特有的,其警己之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可见其平日为学战战兢兢,尽心谨慎,勤勉笃实。老师恐其诲人不倦细心繁琐的教导,让其对道的把握有所偏离,从而误入“攻乎异端”之途,故警示其不要偏离仁德的大道。一天,老师直呼弟子曾参之名 “参乎!”,然后说道:“我平时对你的教导,你都能有所行动,能以次贯行,固执而无违,给我以勤奋而不知疲倦的鲁钝之感。但是你要知道我平日所讲授的道,其核心仅有一个'一’,因而学我的道要用一个'一’来贯通之。”曾参听后答道:“老师,我知道的!”曾参没有追问老师所说的“一贯之道”是什么,因为他深解老师的教诲,觉得自己已经充分理解老师的仁德之精神,能让老师所传授的真意在自己平素所思所行之中。一会儿,老师出去了,在场的同学弟子问曾参:“刚才老师说的一个'一'来贯通之,是指什么啊?”曾参说:“老师的道,一言以蔽之,就是忠恕罢了。”从前面的教导之中,我们能感受到老师的仁德之道是一以贯之的,一脉相承的。一切以里仁为美,仁者安于仁德之荣,智者行于利仁之事,并以修身为起始,扩展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线。曾参是能够深得老师的要旨的少数弟子之一,他所理解“一以贯之”的仁德大道的修行的要点,具体就体现在平日的“忠恕”之上。对“吾道一以贯之”的理解为“忠恕”,仅仅是曾参对老师的“吾道”的把握、理解和践行,忠恕并不完全是老师的“吾道”

本章需要辨析的是“一以贯之”和“贯之以一”的区别。因汉字“贯”有“统领”和“贯通”的两个面向,因而“一以贯之”和“贯之以一”是不同的两个面向。孔子所说的是吾道“一以贯之”,面向的是其平日的教导是从“里仁之美”那里而发出的,即我的道是从我的那颗已经得道的“仁德之心”那里自然从道而来的。“贯之以一”是需要对“仁德之心”发出来的“道”,进行把握领悟之后才能获得感知到的,是与前面完全相反的面向。曾子用具体的已经彰显了“仁德”精神的忠和恕来解释孔子的“吾道”的“一以贯之”,其实是难以达到和孔子言说教导的完全一致的。在理解上这点我们是要小心的,因为面向不同,理解上就需要从面向之初的根源上进行把握和理解。从概念内涵和外延上说,仁是一个在上位的概念,忠和恕是仁的下行之后的下位概念。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