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雍也篇(二十四)

 素說 2021-05-09

01  

   原  文     

雍也第六

06.24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02

   释  解      

天资聪颖,好学善思的宰我,在老师的教导之下,学业品行取得了可喜的长进,特别是在老师的一以贯之的仁德之道的教导上,卓有成就。可是在世风日下之世,礼崩乐坏,仁隐恶现之时,践行仁德大道的君子贤士往往会给人一种羊入虎群、孤立无援的守道害身之感。特别是在听到老师“觚不觚”的感叹之后,明白老师的痴心和不懈的用心,感想颇多。于是宰我对老师说:“一个专心致志于仁德修养的人,如果有不仁者以'仁’为诱饵,告知说'陷阱中有仁’,难道为了仁道,也要仁者从容淡定、无怨不悔地舍身殉仁吗?”老师听到宰我的这番话后,理解弟子生不逢时,在行仁之时,因仁德之智的不足而产生的迷惘,错误地将仁、智分而为二,未能达到合一的境界,于是语重心长地对宰我说:“为什么会这样呢?仁者的安详通达一方面体现在忠厚爱人的不变之上,一方面还表现在敏捷灵动的可变之上。因此,仁者可以自觉理性地为求仁而往,甚而可杀身以成仁,但不可能盲目无知地投身于陷阱之中,被别人的陷阱所伤害;仁者可以接受'不损仁、不害义’的主观欺骗,但不可能被'损仁、害义’的主观图谋所愚弄迷惑。”

03

   释  字      

井(阱)

《说文》:阱:陷也。从𨸏从井,井亦声。疾正切。汬,古文阱从水。穽,阱或从穴。

《玉篇》:阱:才性切。穿地为阱以陷兽。亦作穽

汉字“井”甲骨文象陷阱形,古人穿地为坑阱,用以捕捉野兽或擒人,本义是陷阱,“井”即“阱”的古字。水井的“井”是由象陷阱形的“井”演变来,陷阱挖深了,出了水,自然就成水井。本章“井”是“阱”的古字,为陷阱义,指害仁的圈套、计谋,陷害仁者或陷害仁者于不仁境地的计谋。

《说文》:逝:往也,从辵折声,读若誓,时制切。

《广韵》:逝:往也,行也,去也。

汉字“逝”从辵折声,辵为疾走,折为折断,合起来的意思走得太快,也有过去不回义,本义是往,离开,引申为消失,不见踪影。本章“逝”,去往,往而不返;“可逝”,君子坦然,无不可往.凡往皆自主而往,不伤身,不害仁。

04

   素  说      

前一章老师通过觚失其形制的感叹,教导弟子“顾其名应当思其义,当明其名之实称”,在行仁之时, 克己复礼不可丢,让弟子把握仁者之静的“不可变”,智者顺时应化之动的“可变”。从老师的感叹之中,一方面可以感受到时代之变迁,民心之堕落,连事物都是名不符实了,另一方面可以感受到老师的克己复礼独善其身的痴心和不弃,复礼当从正名做起。告诫弟子为政当不失其本,不丢其仁,行仁不变的是约己修身,名实相符一致。本章通过宰我之问,让弟子把握“仁者之智” 的“静而不伤其身,动而不害其仁”。天资聪颖,好学善思的宰我,在老师的教导之下,学业品行取得了可喜的长进,特别是在老师的一以贯之的仁德之道的教导上,卓有成就。可是在世风日下之世,礼崩乐坏,仁隐恶现之时,践行仁德大道的君子贤士往往会给人一种羊入虎群、孤立无援的守道害身之感。特别是在听到老师“觚不觚”的感叹之后,明白老师的痴心和不懈的用心,感想颇多。于是宰我对老师说:“一个专心致志于仁德修养的人,如果有不仁者以'仁’为诱饵,告知说'陷阱中有仁’,难道为了仁道,也要仁者从容淡定、无怨不悔地舍身殉仁吗?”老师听到宰我的这番话后,理解弟子生不逢时,在行仁之时,因仁德之智的不足而产生的迷惘,错误地将仁、智分而为二,未能达到合一的境界,于是语重心长地对宰我说:“为什么会这样呢?仁者的安详通达一方面体现在忠厚爱人的不变之上,一方面还表现在敏捷灵动的可变之上。因此,仁者可以自觉理性地为求仁而往,甚而可杀身以成仁,但不可能盲目无知地投身于陷阱之中,被别人的陷阱所伤害;仁者可以接受'不损仁、不害义’的主观欺骗,但不可能被'损仁、害义’的主观图谋所愚弄迷惑。”本章通过宰我的设譬之问,老师的谆谆教导,让弟子把握仁者“可逝、可欺”的忠厚善良,“不可陷、不可罔”的通达智慧。

本章需要注意“井有仁焉”之井的含义。“井”的原初之义为捕捉野兽的陷阱,水井之义是后来演变而来,本章中孔子教导时答以“不可陷也”,表明此“井”不是“水井”,而是“陷阱”之“井”。宰我是通过设譬的方式进行发问的,“井有仁焉”含有主观上欺骗、迷惑仁者之义,“仁”并不是一些释者认为的“人”,而是孔子一贯的“仁之为人”之“仁”。孔子的回答,是让弟子把握仁者是通达智慧的,仁者、智者不二,因而是不会被迷惑的。崔栢滔在《论语大义》中阐释道:“本章是孔门十贤之一的言语科弟子宰我与孔子的对话,非常的有韵味,同样,如果不审诗教,则不能够充分欣赏个中真实的意趣。历代以来,常有把'井有仁’之'仁’解为'井有人’之'人’者,就是这个原因,使本章顿失旨趣,读者仔细品味。如果说井里有人,而仁者就从之跳井,难道跳井才是救人吗?只恐怕这样做的结果,非但不能救人,恐怕还要添乱。求仁是君子的第一要义,君子对仁的追求是那么的执着,那么,会不会就有人以此搞他个恶作剧,或者就在愚人节,对君子说'井里而有仁’,那么君子你到不到井里去把这个仁求出来呢?宰我问这个问题,显然是他没有见仁,但是没有达到仁的境界的人,……孔子这样回答他的问题:怎么会这样做呢?君子求仁,可以接受委屈挫折,甚至于可以以生命为代价,杀身来成仁,必要时可以抛弃一切功名富贵直至于生命,而绝不会受到道义的困扰,但是却不可以把自己陷入在无道之中,更不会去做明显不符合道义和没有道理的事情。君子以智来利仁,因而不会做无智之举,君子用智慧来保证自己不陷落于非道之中。对于君子,你可以用道义的理由合乎逻辑地去支配他,你可以用合适的理由去欺骗他,但是,你不可以要求他去做明显不合道义的事情。”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