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子罕篇(二十八)

 素說 2021-05-09

01  

   原  文     

子罕第九

09.28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02

   释  解      

孔老师说:“仁德君子修行所成就的是其自身智慧、仁德、勇敢的品质,通过修行能够使自己养成慎思审辨的习惯,让事物的本来面目变得清晰明了的智慧;能够使自己养成仁为己任的习性,让人我间实现互不相伤和谐一体的仁德;能够使自己养成果敢力行的习气,让道义致公行天下无所退缩畏惧的勇敢。因此,修行者的智慧成就了其崇仁向道的定力而不迷茫;修行者的仁德成就了其坦荡慈悲的安乐而不忧愁;修行者的勇敢成就了其义之所在的应为而不畏惧。”

03

   释  字      

《说文》:惑:乱也,从心或声。

《正字通》:惑:音或。迷也,疑也,眩乱也。

汉字“惑”,从心或声,或有也许、或者、不确定之义,表示心中疑惑不定。本义为迷乱,引申为疑惑、糊涂等义。又指使迷惑、使疑惑、欺骗、蛊惑等义。

忧(憂、𢝊

《说文》:1、憂:和之行也。从夊𢝊声。《诗》曰:“布政憂憂。”於求切。2、𢝊:愁也。从心从頁。於求切。徐鍇曰:“𢝊形於顏面,故从頁。”3、忧:不動也。从心尤聲,讀若祐。于救切。

《玉篇》:1、憂:愁也。2、𢝊:《說文》云:𢝊愁也。3、忧:心動也。

汉字“忧”从夂𢝊声,字形像一个人心中有所思表现在面部思虑重重,步履沉重的人。《说文》将𢝊、憂分为两字,训𢝊为“愁也”,训憂为“和之行也(张舜徽认为是'行之和也'之误)”,实则二者本为一字之分化。张舜徽认为:“𢝊之言幽也,隐痛在内,人不得知也。其见于外而可窥者,惟於颜面得察知之,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也。……经传皆借憂为之,而𢝊字废矣。”本义为愁闷、悲伤,引申指担忧,困难,引申为发愁,担心,使人愁闷、担心的事。注意:“𢝊”是“憂”的本字,“憂”是“優”的本字;文献以“憂”代“𢝊”而以“優”代“憂”。而简化字“忧”字的本义是心动。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岁寒松柏之后凋”为喻,让弟子从“众木凋零叶落残”的寒冬时节中,感受“松柏守绿显从容”的生机,体悟仁德修行者修行实践所达成的“不害仁,不损道,不伤己”端庄向上的生机和顺道不息的自在,让弟子从“松柏”之喻中把握修道者的应道之顺变的忧乐和自在。本章通过修道君子的“不惑”、“不忧”、“不惧”安泰祥和境界,让修行的弟子从中把握崇仁向道者的智慧、仁德和勇猛。老师说:“仁德君子修行所成就的是其自身智慧、仁德、勇敢的品质,通过修行能够使自己养成慎思审辨的习惯,让事物的本来面目变得清晰明了的智慧;能够使自己养成仁为己任的习性,让人我间实现互不相伤和谐一体的仁德;能够使自己养成果敢力行的习气,让道义致公行天下无所退缩畏惧的勇敢。因此,修行者的智慧成就了其崇仁向道的定力而不迷茫;修行者的仁德成就了其坦荡慈悲的安乐而不忧愁;修行者的勇敢成就了其义之所在的应为而不畏惧。” 本章对崇仁向道君子的修行成果进行了小结言说,让弟子从“智以明之,仁以守之,勇以行之”三个方面对修行要领进行把握,修行首先在知,知在致知,在“志于道”。有知方能明了“为仁由己”,仁须自己来守,有仁在心自无忧,而乐道乐命。乐道必能自觉行道,行道由知、仁相辅必无惧,无所畏惧仁者勇。

本章需要注意“知、仁、勇”所展现的是同一修行得道者的三个不同面向之德,“不惑、不忧、不惧”是修行者的修行成效。孔子在这里首先言说的是“知者不惑”,注意此中之知,不是简单的知,而是强调修行者明事之知,明仁者人我一体而无伤“先难而后获”之知,明仁者安详不忧之知,明勇者见义而不惧之知。因此孔子之知是在“不惑”展示之下的知,是依于仁之知,修行实践君子的实践当以修知为先。注意仁、知、勇是德之次序;知、仁、勇是为学次第。仁是知的统体,故论德则仁为先。知是仁之根抵,故论学则以知为首。故本章是孔子强调君子修行进阶向上实践的面向,不是事理逻辑的面向。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