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乡党篇(十六)

 素說 2021-05-09

01  

   原  文     

乡党第十

10.16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狊而作。

02

   释  解      

山里的野雉对周边的环境特别警觉,一旦有微妙的变化,就会判断其是否会对自己构成不利或伤害,对不利的反应就是立即飞身而起,展翅飞翔而远去,并选择合宜的位置环境落下来安集。孔子看到飞翔而去落在山梁上的野雉,触景生情,感叹地说:“山梁上的雌雉呀,它也知道与时偕动,知危而去,择安而息,识时知微呀!它也能识时知微呀!”跟在孔子身边的子路听了老师的话,若有所感,肃然拱手。注目凝视着远处的野雉,恍然领悟,原来老师所教的礼义就是见色知举,应机而化,合于时宜,不入险地,不陷自身的善道机微呀!

03

   释  字      

《说文》:翔:回飞也。从羽羊声。似羊切,

《约注》:翔:桂馥曰:“回飞也者,旋飞也。”钱坫曰:“高诱说:'大飞不动曰翔。’又曰:'翼,一上一下曰翱;不摇日翔。’”舜徽按:鹰之高飞者,时而平翼回旋,所谓翔也;时而上下其翼,所谓翱也。二者交相为用,故翱翔二字,析言虽别,浑言无分,书传中多二字连言。在鸟为翱翔,在人则为遨游,语之转也。

《释名》:翔:佯也,言仿佯也。

汉字“翔”从羽羊声。羽为鸟羽有关。《释名》“翔,佯也。言仿佯也。”《说文解字义证》:“飞而不动曰翔”。本义指鸟飞行时,翅膀不摇动。《说文》“翔:回飞也。”由高飞之鸟常常平翼而回旋,故翔有旋转着飞之义,引申指翔游,又引申指行走时伸出两臂,像鸟飞一样。

《说文》:狊:犬视貌。从犬、目。古阒切。

《约注》:狊:王筠曰:“小徐《系传》目下有声字,而曰会意。会意自是,不必归之形声也。”舜徽按:狊之言覬也,谓注目凝视有所㰟也。犬性贪食,见可欲者,辄守视之也。狊从犬目,本谓犬视,因移以称人;犹臭从犬自,亦移以称人也。湖湘间称人之凝视不动为狊。

《尔雅》:狊:兽曰衅,人曰挢,鱼曰须,鸟曰狊。

汉字“狊”从犬从目,会狗目视物之意。本义为犬张目凝视的样子。《尔雅》:“鸟曰狊。”郭璞注:“张两翅。”郝懿行义疏:“狊者,张目视也。鸟之休息,恒张两翅,瞪目直视。”

04

   素  说      

前节记录了孔子乘车时的礼节,表现了孔子对乘车礼节和乘车安全的细致入微的把握。本节是本篇的最后一节,是对全篇的一个总结的概括,通过“山梁雌雉,时哉时哉”让人们把握礼的与时偕行、适时达变、应时而化、谨慎和谐不伤己身的核心。

山里的野雉对周边的环境特别警觉,一旦有微妙的变化,就会判断其是否会对自己构成不利或伤害,对不利的反应就是立即飞身而起,展翅飞翔而远去,并选择合宜的位置环境落下来安集。孔子看到飞翔而去落在山梁上的野雉,触景生情,感叹地说:“山梁上的雌雉呀,它也知道与时偕动,知危而去,择安而息,识时知微呀!它也能识时知微呀!”跟在孔子身边的子路听了老师的话,若有所感,肃然拱手。注目凝视着远处的野雉,恍然领悟,原来老师所教的礼义就是见色知举,应机而化,合于时宜,不入险地,不陷自身的善道机微呀!

本节需要注意有三:一是“色斯举矣”之“色”不是情色之色,也不是雄雉的美丽之羽,而是指用眼睛、耳朵等感官能够感受到的外部信息,这里指感受到周身所处环境发生的微妙变化。二是“翔而后集”之“翔”。“翔”虽然有飞翔盘旋之意,但是野鸡的飞行能力很有限,且只能向前方飞行,一次飞行距离约在百米左右,飞行高度也不是很高。因此野雉的飞行是不可能在空中回旋的,本节的“翔”是指野雉展翅扑腾升空飞行后,翅膀不摇动。三是“三狊而作”之“狊”。“狊”的本义是“犬视貌”。张舜徽在《约注》中按“狊之言覬也,谓注目凝视有所㰟也。犬性贪食,见可欲者,辄守视之也。狊从犬目,本谓犬视,因移以称人;犹臭从犬自,亦移以称人也。”如果本节文本确是“狊”,则“狊”应该是指子路注目凝视,并不是指野雉“张两翅”。“作”亦是子路之作,“三狊而作”是子路对礼的精神的有所觉悟。和野雉的“色斯举矣”相对应。本节点明孔门学问的全部大机大用,绝非拘泥僵化的教条,而是都在这"时哉时哉"之中的与时偕行、适时达变、应时而化、谨慎和谐不伤己身的礼义之仁、道义之和。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