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颜渊篇(十五)

 素說 2021-05-09

01  

   原  文     

颜渊第十二

12.15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02

   释  解      

老师说:“为政之要在克己复礼,只有让仁道行于天下,才能回归到往昔日的国泰民安的盛世。因此,克己复礼的为政者应当在'尊德性’的实践中,一方面广博地学习借鉴往昔的人文经典,从其经验教训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要从先贤圣人所制定的礼乐制度中,参悟礼乐的教化和谐功能,自觉地收敛自己的放纵散漫之心。以使在'克己复礼为仁’实践中,能够自觉地践履仁德大道,不偏离仁德和谐的中道,展现'仁之为人’的和谐义理。”

03

   释  字      


《说文》:畔:田界也。从田半声。薄半切。
《约注》:畔:段玉裁曰:“田界者,田之竟处也。《左传》:'子产曰: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一夫百亩,则畔为百亩之界也。引申为凡界之称。”舜徽按:畔之言判也,谓田亩彼此相连,以是为判分之际也。畔、判皆半之后增体,半者,物中分也。
汉字“畔”从田半声,半有判分之意,指分开田地的边界。本义是田界,指田的边际处。引申为界限、边界、旁边。“弗畔“指不偏离边界。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子张问政,老师的“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的教导,让人们体悟把握“克己复礼为仁”者敬忠不息、尽己无倦的至诚境界。本章承接前章的“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的教导,通过“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教导,让人们把握为政者行政的仁德基础、礼义的操守,使得崇礼顺道的仁德和谐社会重回世间。
老师说:“为政之要在克己复礼,只有让仁道行于天下,才能回归到往昔日的国泰民安的盛世。因此,克己复礼的为政者应当在'尊德性’的实践中,一方面广博地学习借鉴往昔的人文经典,从其经验教训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要从先贤圣人所制定的礼乐制度中,参悟礼乐的教化和谐功能,自觉地收敛自己的放纵散漫之心。以使在'克己复礼为仁’实践中,能够自觉地践履仁德大道,不偏离仁德和谐的中道,展现'仁之为人’的和谐义理。”
本章需要注意辨析和《雍也篇》二十五章的不同。《雍也篇》二十五章: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和本章在字面上仅仅多了“君子”二字,以表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主体是“君子”。同样的文字,编者将其编排在不同的地方,以表明其言说视角和阶段的不同。读《论语》时,绝不可轻视这一点,不可认为这是这是不同弟子的不同记录而编者随便拼凑而成的。在《雍也篇》中强调的还是“道问学”阶段的学,本章突出的是“尊德性”的为政之行。“学”之时的“学、约”尚没有内化为自觉,还是一种外在的,道义上要求;“行”之时的“学、约”已经是已有自觉的内在要求。同时从《雍也篇》中前有“君子”二字中可以知道,那里明显是对“君子”养成的要求,是“道问学”时“下向上”努力的“博学”和“约之”,是求仁阶段的学问修养和境界提升。本章没有“君子”二字,是阐明为政者的德行,为政者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是“尊德性”的“上向下”“崇道的“博学”和“约之”,是彰显“仁之为人”行仁的修养和境界。在《子罕篇》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回所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中已经可以看出颜回言说时的修养和境界,可以看出颜回已经有了“尊德性”的自觉了。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