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宪问篇(三)

 素說 2021-05-09

01  

   原  文     

宪问第十四

14.0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02

   释  解      

老师说:“出仕行政的君子必定会始终以行仁从善为目标。在国家政治清明有道之时,应当准确理解把握顺乎仁德道义的上级政令,将政令不偏不倚、中正迅速地传达于下,告之于民,同时顺乎仁德道义的中正不偏不倚地落实于自己的行动之中,让民众富强安定,让礼义仁德通达于天下;在国家政治黑暗无道之时,应当不偏不倚、谨慎中正地从善于仁德道义,让'仁之为人’贯穿于自己的行政纲要之中,同时对不合乎仁德道义的政令有所回避和隐匿而保留,顺道而为地给民众以安定,使仁德道义能够不受伤害。”

03

   释  字     

《说文》:危:在高而惧也。从厃,自卪止之。凡危之属皆从危。鱼为切。
《广韵》:危:疾也,隤也,不正也,不安也。鱼为切。
林义光《文源》认为汉字“危”字形,“厂上、厂下皆危地,象人在厂上在厂下形。” 戴侗《六书故》以为为厃即危字。卩,古节字,有节止勿使太过之意,人在岩高处,善自戒惧而节止之为危,其本义作在高而惧解,乃高险可惧之意。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厃:“厃字孳乳为危,戴侗《六书故》谓厃即危字。《说文》厃作厃,并谓:'厃,仰也,从人在厂上。一曰,屋梠也,秦谓之桷,齐谓之厃。’按许氏据已讹之小篆分为两说,均误。其实,厃字本象攲(俗作欹)器之形。荀子《宥坐》:'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杨注:'欹器,倾欹易覆之器。宥与右同。言人君可置于坐右,以为戒也。《说苑》作坐右。或曰,宥与侑同,劝也。文子曰,三王五帝有劝戒之器,名侑卮。注云,欹器也。’《说文》:'攲,持去也,从支奇声。’段注以攲为㩻之借字,并谓:'此攲当作㩻,危部曰,㩻,㩻䧢也。竹部箸训饭攲,此攲字亦当作㩻,箸必邪用之,故曰饭㩻。《广韵》㩻,不正也。《玉篇》曰,攲今作不正之㩻。’因此可知,厃字象攲器,故皆作倾斜形。甲骨文……其象攲器尤为显而易见。……此字自汉以来又讹变厃,孳乳为危,于是厃字之初文与本义遂湮没失传。”因此,危字本义有二:一为攲(俗作欹)器之象形,为不偏不倚之中正、端正之义,引申指正直、谨慎,使之正,又引申指不正,偏颇。一为人在岩厓高处,指高,高处,为危险义,引申指戒惧。

04

   素说     

前一章通过从政之士当“知耻而有为”的教导,让人们把握“士”的职责和使命。本章通过老师的“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的教导,让人们从“危行”中把握从政者“行仁”的职责和使命,从“危言”和“言逊”中把握从政者的“从善”的谨慎和担当。
老师说:“出仕行政的君子必定会始终以行仁从善为目标。在国家政治清明有道之时,应当准确理解把握顺乎仁德道义的上级政令,将政令不偏不倚、中正迅速地传达于下,告之于民,同时顺乎仁德道义的中正不偏不倚地落实于自己的行动之中,让民众富强安定,让礼义仁德通达于天下;在国家政治黑暗无道之时,应当不偏不倚、谨慎中正地从善于仁德道义,让'仁之为人’贯穿于自己的行政纲要之中,同时对不合乎仁德道义的政令有所回避和隐匿而保留,顺道而为地给民众以安定,使仁德道义能够不受伤害。”
本章需要注意有二:一是对“危言”、“危行”之“危”的理解和把握。自汉以来的释解基本上是训“正、高、厉”,严格来说“危”字确实含有这些意义,但是这些都不能给人以准确的理解和把握。钱穆在《论语新解》中释:“危,有严厉义,有高峻义,有方正义。此处危字当训正。”我经过对“危”字的字源考查,发现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一书的《释厃》中说:“厃字孳乳为危,戴侗《六书故》谓厃即危字。……厃字本象攲(俗作欹)器之形。荀子《宥坐》:'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杨注:'欹器,倾欹易覆之器。宥与右同。言人君可置于坐右,以为戒也。《说苑》作坐右。或曰,宥与侑同,劝也。文子曰,三王五帝有劝戒之器,名侑卮。注云,欹器也。’”由“厃字本象攲(俗作欹)器之形”可以理解本章“危”之中正之意:从“倾欹易覆之器”的特点中,可以准确地理解“危”之中正不偏特点,即“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因此,我将“危言危行”之“危”释解成:“不偏不倚而中正”,将“危行言孙”之“危”释解成:“不偏不倚、谨慎中正”。二是注意孔子言说的“言行”顺序的不一致,“邦有道”之时,“言在前,行在后”,表达的是天下有道之时政令的顺畅通达是首要的,上下一致的合道是天下归仁焉的前提。“邦无道”之时,“行在前,言在后”,表达的是仁德之士在“无道”时的行动首先要不偏不倚、谨慎中正地从善于仁德道义,对于不合道义的政令是“言孙”,注意是“言孙”不是“孙言”,表明孔子对不合道的政令采取了有所保留的审查态度,即:不是不偏不倚地去执行和贯彻,而是从善于仁德对政令有所稽察之后的选择和保留。这里我用了“孙(逊)”的“回避和隐匿”的引申义。《论语》中保留的先圣仁德智慧之思想,虽能被战国的烽火和秦王的焚火而隐匿丢失,虽能被后世不仁的王霸篡改偏离而遗忘,但是,只要细心求索,千年之后的人们还是能够探寻到一些蛛丝之迹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