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痨、膨、膈 臌胀

 当代名中医 2021-05-09

感六淫而不即病,不定期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

凡外感六淫病邪,侵入人体后伏藏于内,不立即发病,过一段时间才出现症状者,或者已由浊毒伏邪起病,浊毒之病理特性兼“浊”“毒”两者之长,浊以毒为用,毒以浊为体,最先累及气分,浊毒邪壅经络,胶着难愈,气机不畅,阻滞气机;浊毒再入营血,邪不得散,血不得行,津不得布,津血停留,化生痰浊瘀血;最后浊毒深陷血分,浊毒、痰浊、瘀浊相互搏结,病邪深入,毒燔则迫血妄行,可生“血证”,浊毒痰瘀久积肝络,损伤肝络,败坏形体,痰浊瘀均为阴邪,易于凝结,最终形成肝硬化。经发病但未治愈致使邪气内伏者,均为伏邪。

疾病初期,浊毒均轻,伏于肝络,病在气分。浊毒之邪,既生于阳,又生于阴,浊邪性趋下,易袭阴位,肝经为阴中之阳,因此首犯中焦气分,影响脾胃气机。疾病中期,浊重毒轻,浊凝成痰,病在营分。浊毒伏邪进入营分,与水谷精气相合,浊重毒轻,浊性更为秽浊,浊凝成痰,最终形成浊、毒、痰相互胶结之势。疾病晚期,浊轻毒重,毒燔迫血,病在血分。《肘后备急方》

浊邪为盛,邪气难祛,由营分及血分,最易导致肝的气血失调,肝脉瘀滞,久则成瘀,毒盛则传变迅速,浊毒深入,深陷血分,毒邪灼伤脉络,甚则毒燔迫血妄行,发为“血证”,浊毒久居体内,日久及肾,肾气失于蒸腾气化,导致水液停蓄,更损肝络;或肾虚精亏,精血同源,肝肾之络失于濡养而络病生。病久可见肾之阴阳俱虚,肝之阴血不足之证。由于气滞、湿阻、痰凝、瘀血往往与浊毒并存,形成浊、毒、瘀、痰交阻的病机,不仅使病程迁延难愈,而且易于复发,难于根治,若久治不愈,则毒瘀久聚成癥,发展为肝癌。

化浊解毒,从三焦分消

  浊毒致病具有难治性、顽固性的特点,若徒解其毒则浊难祛,徒化其浊则毒愈甚,因此分离浊毒,孤立邪势,是治疗的关键,故采用分解浊毒、分道而消的治法,使浊毒从上、中、下三焦分道而消, 贯穿开上、畅中、渗下的治则,使浊祛而毒孤。李大夫在治疗乙肝肝硬化,常选用白豆蔻、厚朴、半夏、苍术、黄连、黄柏等药以畅中,同时常用苦杏仁、藿香、前胡等药以宣上焦之气,开水之上源,同时,选用木通、滑石、茯苓等药导湿下行以渗下。

软肝消癥,活血利水

  由于浊毒往往与气滞、湿阻、痰凝、瘀血并存,形成浊、毒、瘀、痰交阻的病机,久治不愈,则毒瘀久聚成癥,形成肝硬化,故李佃贵常应用软坚消癥之法治之,如鳖甲、龟板、穿山甲、生瓦楞子、生牡蛎、鸡内金、三棱、莪术、山慈菇等。浊邪为盛,最易导致肝的气血失调,肝脉瘀滞,久则成瘀,“血不利则为水”,故李大夫十分注意水血同治,肝脾兼调, 以“新瘀宜急散,久瘀宜缓攻”为原则,且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体质特色酌情用药,病情轻、病程短、体质强者,选用三棱、莪术、水蛭等峻攻破血之品;病重病程长体质弱者选用当归、丹参、赤芍、白芍、郁金等平和之品。

扶正祛邪,健脾养肝益肾

  伏络之浊毒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正气的强弱,由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和机体防御功能减弱,以致正不抗邪,并招致浊毒伏邪入营入血,浊毒羁留主要部位在肝、脾、肾。毒易耗伤肝阴,肝肾同源,肝阴不足易致肾阴不足,日久阴损及阳,致肾阳不足。浊性黏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致脾阳不足,故乙肝刚硬化的治疗应注重扶正祛邪。李大夫在临床中常选用熟地、枸杞、山茱萸、首乌、山药、龟板等厚味滋阴,育阴化气,选用黄芪、党参、肉苁蓉、菟丝子、山药、茯苓等补肾健脾,力图使气得峻补,则上行而启上,中焦运行,壅滞疏通,中满自消下虚自实。

  对于“浊毒伏络”的乙肝肝硬化,临床每见证候交叉复合,若从一方一法论治,难免顾此失彼,李大夫坚守“浊毒伏络”病机之本,集数法于一方,熔攻补于一炉,兼顾主次,各个击破,均获取良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