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山日记之九:春茶尾声,“公斤客”还能熬几年?

 apaol 2021-05-09

图片



之一


昨日谷雨,春茶收尾。

今年的春茶早于往年,明前发了一波,明后发了一拨。产量是大是小,市场有两种传言,一种是产量低,茶叶少;一种是产量大,茶叶积压。

信息好像比较矛盾,其实不矛盾。

本身就稀少的顶尖茶,仍然少,虽然雨水是比前两年多,但是,发茶仍然不正常,即使是同样的易武产区,也是一个寨子多,另一个寨子少。再一点,销售好坏,考的是情商。渠道多的茶农茶不够卖,没有渠道的茶农,再好的纯料,一样也积压。

基本上每个寨子都有茶农与我们联系,每个寨子都有纯料茶积压,纯料与非纯料,本来就是一个伪概念,无法辨别,收料的不是傻子,真实收纯料的,有点数量的,山头上扳起指头就数得出。

茶山的顶级茶被抢购,与整个行业的引导相关,(当然,我以为很多顶级茶,并非真的顶级,而是纯粹是讨好了茶小白的口感导致)更与这几年市场流行起来的“公斤客”现象有关。

茶山上有一种客人,叫做“公斤客”,也就是一个山头收一公斤,采购数量不大,但是,抵不住公斤客多,茶山的顶级茶也就被采购完。

茶少,客多,涨价来调节市场自然就是规律,茶山也逃不过这种规律。



之二


有个官媒的自媒体发了一篇文章,指摘天价茶,把背后的资本黑手狠狠训斥了一通。

官媒的自媒体?

请原谅我用如此绕口的说法,因为现在好多文章看不懂,官媒与自媒体的论调有时候并不统一,官媒的自媒体某种时候是官媒,某种时候读起来又特别像软文,你看到的论点论据都是市场流言,和朋友圈差不多。一个大媒体是这样,小媒体就更不堪,官媒私媒都一样,那你不如相信朋友圈。

春茶每年都会出天价,这基本是茶山出的公告。第一年出有用,第二年出还有用,到了往后,大家都疲软,看到天价,绝大多数人的反应挺正常——哦,狼来了。

春茶鲜叶采摘天价,就是博眼球,之前出过32万的老班章,最成功,圈内传到圈外。不是云南人,干了云南人想干又干不成的事,这就得挨批判。

转过年来,大家闷头又一想,要造标杆茶,好像不出天价又没有其他的好办法,各个茶区也就放开了玩,都恨不得云南上万个山头,每个山头出一个天价茶。联系起来想,这和多年前各个茶区争抢千年茶王没区别,你有800年的,我翻一倍,1600年,你有1600年的,我再翻一番,3200年。

今年最贵的鲜叶据说十公斤卖了上千万,可惜导演出了问题,剧本没写好,查不到采购人的信息,这就坐实了自买自卖,自导自演。

一般来说,鲜叶出天价,不过是品牌招数,一颗树天价,不过是大家的品牌招数枯竭了,哪里又扯得到资本的关系?

稍微有点经济常识的人,也会知道茶山的那点资源,稍微大一点的老板就可以包圆,哪里需要任何资本来出手?

没有收过茶的,都是想象市场如何大,资金如何大,你要来看看真正的纯料市场,恐怕就不会有这样的乱猜测。

几个茶商炒天价,不过是生意上那点事,扯不到资本的边,也太瞧不起资本家了。山头上,只要是纯料,稍微收料多一点,一个寨子都会知道,一个山头也就会知道。

一个顶尖茶的形成,往往需要多年的时间,茶树被几户茶农控制,多年形成的茶客效应,散客就足以采购完成,茶农都会明白的道理,何须单独卖给某一家,而得罪其他家。

当然,茶山这两年聪明效应也明显,不断种植的小树茶,搭车顶尖茶,茶农茶商模糊概念,上下其手,这也是大有可能的。



之三



这几天,收茶稍微有点数量的茶商都在备料。茶料备齐,匀堆后进厂,这才是正常的做法。

匀堆,有点像拼配,或者说某种程度上的拼配,一个批次的茶才会口感一样,茶农、茶贩、茶厂都是这样的方式交易。按照之前的进出口贸易,那就是按样收茶,按样做茶,这是规矩。

这样的情景,上茶山的很多人都看不到,来了好多年茶山也看不到。

做茶,是个学习的过程,整个流程跟一遍,那才算是真的做茶,我也一样,边学习边提高,只是我的速度超级慢,到了今年第三年,也才改进了一点点。

收茶客们倒是早就下山了,我才上别人就已经收尾了,我刚刚喝头泡,山下的朋友已经集体在PK叶底了。

朋友圈倒是都比较统一,清一色的头春头采,清一色的纯料,清一色古树,清一色的顶尖茶。

明前后茶叶,色泽有差异,茶汤厚薄也略有差别,这些细微的差异,到了山下面,能不能鉴别?怎么鉴别?

我看,要靠天意。

前一周,茶山就走空了,茶山清净了,茶室反倒人多起来,不断有茶友寻摸过来喝茶,连续的这一周,倒是喝遍了茶山的顶尖茶,印象深刻。

深刻的不是茶汤,而是这么贵还这么不好喝,香气野韵就不用谈了,林子里的茶也是偶然,茶汤薄也不说了,还没内容,喝纯料都喝到无味之味了?

茶山茶客都有自我形成的一套收茶思路,至于这套所谓理论到底怎么形成的,谁也不知道,根本上来说,往前倒推十来年,市场本就没有纯料茶一说。

收料商,无论大小,好像都是信心满满,又好像都很彷徨。

信心满,是现在都是做订单,茶是早就卖掉的。彷徨是知道市场不能这样做,每个人制造的只是“比茶客早到茶山一年的游戏”,路子是越走越窄。

问我,我也没办法,交通方便,信息畅通,堵住茶客上山的思路行不通。

我的茶还没有开始做,别人就收尾了,绵纸明天到,压饼、晾干得十天半月,工厂安排了两个班,蒸茶、揉茶、压饼就得两个组,日夜赶,厂长说至少也得十天。。。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