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天门市名胜古迹
2021-05-09 | 阅:  转:  |  分享 
  
天门市名胜古迹据记载,天门市名胜古迹有100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均居江汉平原各县市之首,其中历代文化名人踪迹景点220处、帝王
踪点11处、古城址7座、禅林寺庙遗址411处、关坊98处、亭台楼阁105处、名泉22处、名人墓地118处、古渡口40处、教堂11座
。但几乎全部的建筑遗址都毁于日寇蹄下。1.石家河遗址位于天门市西北部的石河镇范围内,占地800公顷。属原始氏族社会晚期新石器时代
的“石家河文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龙山文化”时期遗址,它的绝对年代距今4000余年,遗址群现已发现56处,其中土城村罗家北岭有鄂
中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遗址范围内包含了土城遗址,潭家河遗址,罗家柏岭遗址等,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钟谭
胜迹位于市内,钟惺、谭元春两人同为明代后期竟陵学派创始人。钟墓谭墓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景点有李场鲁家贩的钟惺墓,黄谭松岭坡
的谭元春墓,皂市五华山下的隐秀轩,新堰保越村的剪石台,竟陵东湖上的隐秀亭,元春榭等。3.东湖公园位于市区东湖路的南面,紧毗东湖路
。开放式的游园,是市民户外休闲活动的主要公共场所;在东湖的四周主要是公共建筑,湖面上有为了纪念钟惺、谭元春于1958年建成的一元春
榭和一隐秀亭通过曲桥相连,在水上可进行划船、钓鱼等活动。东湖有东湖八景的美称,即东堤水月,浮远烟树,八屋晴雪,一都春风,见龙跪照,
乾明午钟,谷庵稻熟,花巷蓼疏。4.陆羽公园位于竟陵镇西侧,南接人民大道,北以古城堤与梨园、松园居住小区相邻,西临西湖路,东毗西寺路
。占地约42.4公顷其中湖水面共有28公顷,占公园面积的66%。市区最大的公园,又名西湖公园,系历史上西湖遗址,公园定性为纪念陆
羽人文景观和水上娱乐为主体的文化休闲公园;园内有多处水面,但没有有机的联系,被道路生硬地分割,道路没有分等级,植物配置杂乱,休闲设
施无;园内现有两组优秀的建筑群。两组建筑群为陆羽纪念馆和茗园,茗园为一组绿瓦白墙的中国古典园林式建筑群,建筑群尺度怡人,精致典雅,
是园内一处引人的景点。2013年改造后更名,现仅有陆羽纪念馆一处名胜遗存。5.白龙寺位于天门皂市镇,座落在五华山上,全寺占地面积现
为1125平方米。创建至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为南齐武帝肖赜的次子竟陵王肖子良所建。始建于南朝,重修于唐朝,明清两代曾增修殿阁;寺
内有众多佛像,最大的“四大天王”高达3.7米,是佛教信徒朝仰圣地;白龙寺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工艺精湛,既有南朝唐代结构之严谨,又有明
清两代工艺精美之技艺。现有前殿、大雄宝殿及明正德八年《白龙寺改造记》石碑、明嘉靖十五年《白龙寺增修殿阁记》石碑。前殿175平方米,
后殿250平方米,庭院700平方米,前后殿均进深14米,宽22米;前殿通高14米,后殿通高16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笑城
遗址,位于李场镇黄家店东南2.2公里外,城墙为泥土夯实而成,厚6.5米,高4米,周长918米;南、北、西城门遗迹明显存在;布局上城
南北角有烽火台,城外有护城河,据考查,此城系奴隶社会的城堡。曾出土石斧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物,1961年6月天门县人民委员会公布此遗
址为文物保护重点单位,1963年还在此发现了汉代遗物和墓葬。7.文学泉,位于市区陆羽宾馆陆羽亭旁。文学泉原名陆子井,不少高人名士曾
凭吊赋诗,后陆子井久湮,失其所在,直止清乾隆三十三年,居民掘池从新发现了此泉。文学泉为当年陆子品水提供科学根据,是他品天下之水的起
点。8.文学第二泉,位于竟陵北门外西壕堤上,离儒学半池20余米。据传陆羽当年品文学泉后,甚有心得,继续踏勘名泉得此泉,于是凿井垒
栏建造凉亭,后来抗洪御浪,致使亭毁井没;此亭为纪念此泉而建,为一木结构六角亭,柱身已倾斜,建筑破旧。与文学泉并称为“竟陵名泉姊妹花
”。9.河山支渠,呈南北走向,横穿市区的迎宾大道。是人工挖掘而成,起排洪灌溉的作用,水面宽约5米,水质清洁,堤岸间的宽约15米,在
堤岸的两边有高大的枫杨、杉树。软质土坡保护堤岸,在桥头立有一牌,上写有“天门世纪青年林”。10.陆羽亭,位于市区前壕内,亭子面积1
0㎡。高7米,属六角形双层木质结构翘角亭,是为纪念陆羽而建,最初为清乾隆戊子年所建,1957年重建后遭毁坏,1981年6月重修。
11.陆羽纪念馆位于陆羽公园内,规划占地面积1.8公顷,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该馆现状由山门、前殿、三进三组建筑坐北朝南成线形
排列,山门前有一古雁桥,前殿为陆公祠,室内收藏了介绍陆羽生平、伟业的资料,第三重建筑是鸿渐大殿的正中立着陆羽的泥塑像。该馆由近十栋
古典建筑群体组成,古雁桥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市标“群星荟萃”,位于城西迎宾大道环岛中心内。造型为十二颗星星,加上标志灯高度
有29米,城雕既抽象又具体。因大风而倒塌。13.天门县城墙,现存一段位于鸿渐路,城墙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始筑砖城,设四门
,其上建谯楼;日军侵占后,城楼、雉碟毁坏殆尽,抗战胜利后,再未修复。1950—1952年,为开拓市区,拆城填壕,现仅存老政府旁一小
段城墙。14.植物盆景园,位于汪场镇沙岭村,园内民间艺人利用植物塑造出百于个盆景,造型多为动物、古塔等,此园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1
5.乾明寺故址在市人民医院内,东汉时肇基于竟陵东湖湖心屿上,晋时始名“东禅寺”,佛殿经堂随佛、道之教盛行而日臻宏阔,唐代贞观中,易
名“乾明寺”;自汉以来,历代有浮屠高僧驻锡其间,香火鼎盛。乙亥年(1935年)大水后,古刹一蹶不振,每况愈下,1939年日本亲侵略
者占据寺庙后肆意毁阁拆殿,宝刹顿罹浩劫,面目全非。16.西塔寺坐落在西湖覆釜洲(已被挖除)上,寺肇建于东汉中叶,不过为一茅庵,始叫
龙盖寺,唐浮屠智积在此寺涅盘后,此寺改名西塔寺;东晋高僧支遁驻锡后将茅庵扩展规模使之名气大振,唐代高僧积智在次寺养育了“茶圣”陆羽
;一千八百余年中,曾有不少高僧驻锡在次。1935年遭大水破损,1939年又遭日寇的破坏,到解放时仅存断亘残壁。17.丹台古井位于天
门学校园内凿于1600年前的晋代,素以水质洁净、甘美著称,据史籍记载丹台井是晋代紫阳观道士刘梓修仙炼丹的洗药井;井台用青石砌筑,井
体不同于一般的圆形水井,其井口略呈矩形,砖瓮井壁略呈圆形,显得古朴又奇特。在解放初,井旁尚竖镌有“丹台古井”四个篆体大字的古碑一块
,后下落不明。2012年,天门中学校址搬迁,兴建“丹台井”以怀。18.涵碧堂环绕富名泉,史记,整个建筑群站地十余亩,清乾隆壬寅(1
782)年,竟陵知县罗经和安襄郧兵备使陈大文主持环绕富名泉增置建筑,建成后陈大文楹联一副“香浮碧乳留真味,影动清流素心”并题堂额
曰“涵碧”,“涵碧堂”之名,因此而来。1939年天门沦陷,建筑群毁于日军之手;后经有关单位商定,拟拨重款,彻底恢复“涵碧堂”旧观
。19.义河古渡位于城南义河中段。俗名渡口头,相传五代后汉时,宋太祖赵匡胤投奔复州防御使王彦超,曾于此过渡,舟人不受遗金,宋太祖登
基后免征鱼稞,并赐此段河流名义河;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与渡口南岸竖碑一块,镌曰“永济埠”。20.文昌阁在城东门外,前临
义河。为程廿五、孙彩云等公建;阁内供观音像,邑绅程大复修,题有“观自在”额;清嘉庆间蒋立镛状元及第后于阁内建有状元楼。民国时有高僧
定驻锡其中。日寇侵占后毁作,解放后改为米厂仓库。21.魁星阁在文阁东,前临义河,明崇祯间建于西塔寺旁.清乾隆庚午(1750年)知
县李延益建,甲戌(1754年)知县李飞云捐丰倡修,增修亘墙和石岸,立石狮于阁前,素为文人学士聚会之所。1939年为日寇所毁,仅存坍
塌矾石横陈河岸。22.白鹤观在龙潭湾河北岸,相传真人刘梓成仙后跨鹤而下驻此三日后冲举而去;明贡生夏时逢诗曰:“邑有白鹤冠龙潭,丹台
、飞升并此三,鹤驾千年久不还,蛟齿矾鹄水潺湲”。但观毁于解放初。23.天庆观在城北门外,唐名紫极宫,宋改名天庆观;据《舆地纪胜》载
,观内有古钟,为唐中宗神龙丙午岁所铸,观内又有三色坛,宋徽宗皇帝赐金字牌。1939年为日寇所毁。24.东岳庙在城东北三里处,创建于
元代以前,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名东岳庙,明初又叫东林庙,因庙中有涌光楼、玉皇阁、放生台,故联合三为一之意又称三一庵,
庙为释道而教同居之所;涌光楼奉西塔古佛,玉皇阁奉道家,为明代吴文佳、吴文企兄弟所建,吴文企写有“东林寺碑记”。1939年为日寇所毁
。25.城隍庙在城东南隅,其遗址现为工人俱乐部的文化宫,为明代指挥李延琛创建,后经多次加修;庙前建有景福楼,楼前里瓦坊两座,庙旁建
阁,庙中正殿塑神像多尊,尤以城隍老爷立塑最为威严伟岸,历来香火鼎盛,为城内热闹所在。1939年为日寇所毁。26.关岳庙在城北古城堤
,始建于明代初,多次修茸、增建,轻乾隆年间,知县李飞云、何浚和嘉庆间知县王希琮相继修茸,又于大殿中增塑岳飞神像,改庙额为“关岳庙”
。1939年毁于日寇劫火。27.钟谭合祠在城内天王堂街,其遗址现为市教委办公大楼,清康熙八年(1651年),谭元春之弟谭友方于钟氏
宅基上拓建祠宇,内建拜殿、正厅、前立牌坊式门洞,俭事吴之纪临祠题额曰“天下文章”,旁阁上有学谕吴景所题“仰经”二字。1939年为日
寇所毁。28.梦野台在城东南隅,宋景佑中(1034—1038年),复州刺史王琪构亭于子城西南隅,名梦野亭,后又名梦野奇观;宋末,城
毁亭塌,惟存土台遗迹,明时称梦野台;正德间(1506—1521年)祭酒鲁泽于此建书院,后围入私宅。到明国时,台已荒凉不堪,解放后此
地建学校。2011年西湖重建,借用此名,建“梦野书院”。29.儒学肇建于宋治平三年(1067年),旧址在城西南(张家坑北);明嘉靖
十九年(1540年)分巡检事柯乔迁建于城北门外。建筑群占地3.2公顷中轴线上的主建筑为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庶前为大成门
,左右为名宦、乡贤二祠,大成门前为德星门,左右立坊,大成殿后是明伦堂,尊经阁中有孔子线刻像碑,相传为唐代吴道子手笔,明伦堂东侧又有
众多建筑,整座建筑群肃穆森严,伟焕宏丽。儒学自创建,历经宋、元、明末三次兵灾,一次水灾,多次水患,八百余年间屡毁屡建,至光绪三十年
科举废除后始趋萧条冷落;1939年初日寇入侵,儒学遭到劫难,至抗战胜利,惟剩孔子像碑。30.天门书院在城西门北侧,背城面街。清乾隆
甲戌(1754年)知县李飞云捐俸购基改建,前后四进七楹宽十丈,深二十丈,共三十二间,内有讲堂、书室、斋房、簧所、院长憩习所;嘉庆间
状元蒋立镛、方志学家章学、进士熊士鹏曾于此攻读。31.香稻园在城北古城堤东南,是明太守吴文企别墅。门前莲花展瓣,稻畈生香;谭元春志
文云:“香稻园,公所营也。其中绿水幽石,水波烟路皆公平日耽玩倚之地,今宅兆其中。”32.胡家花园位于孝子里东,是清山西巡抚胡聘之的
府第。园地宽阔,错落有致地建有亭台楼阁,假山花园,小桥流水,环境幽雅,临街府门为两层中西结合式的观礼台。现正处修缮。33.六十五牌
坊(即四牌楼),位于竟陵镇城内外,从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至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竟陵镇城内外相继起牌坊六十五座,其中元
朝一座、明朝六十座、清朝四座;牌坊全用青石构筑,是一种门洞式的装饰性建筑物,结构为四柱多梁,高约两丈,宽约一五丈,每柱立石狮或石鼓
一对,牌坊的柱梁、石鼓上有各种花纹图案的浮雕;每座牌坊都有意义。六十五座牌坊中,在道光元年(1821年)还存二十三座,至民国时完好
者已寥寥无几,到解放时仅剩部分断柱残梁和石狮、石鼓,后又为日寇碎为铺路之石,幸存四牌楼石狮一对,立于东湖公园。2013年东湖改造后
失存。34.文家墩位于李场镇南3.8公里处,历史上的重要战场;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率部在此与清军李鸿章部激战
,清军大败;1932年1月贺龙元帅率领红三军七、35.石河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石河镇石河马溪桥边(马溪被填后不复此桥)。1942年
11月15日新四军十五旅四十三团在石河马溪桥边立碑,碑额题为“威震鄂豫”,另外两碑为1963年4月15日所建,碑额分别为“万古长存
”、“丰功传绩”它是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党和政府为纪念从北伐战争到解放战争以来为国捐躯的烈士而建。36.子文庙遗址位于九真东北
部子文庙五组,占地0.18公顷。子文庙名源于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文的生世传说;清末明初,庙内香火鼎盛,名烟萦绕,庙中摆放木雕菩萨一百
名尊,子文雕像高大,居中;天井里摆放着一座铜铸化钱炉。解放初期,子文庙曾被地方伪保团烧毁,到1966年,子文庙全部拆毁,建成子文小
学。37.诸葛岭在横林镇西北两公里处,传说刘备在长板坡失利后,奔走夏口,但曹兵紧追不舍,情势危急,于是诸葛亮生出一计,在虎獐岑上大
败曹军,使刘备安全到达夏口,后人为了纪念此事,将此岭改为“诸葛岭”。38.陶溪潭位于模林镇东4.2公里处的天南长渠(牛蹄之河)中段
南岸,占地3.3公顷。清道光年间,陶溪河溃口,形成3.3公顷的伸潭;相传,乾隆皇帝游江南时曾路过陶溪潭,看中了酒店主女人李凤姐,便
产生了“游龙戏凤”的故事,流传至今。39.剪石台现位于新堰乡徐月村,崇祯五年,谭元春过宜城时发现一方高达五尺的奇石,运归故乡,筑台
供奉;得石前,他纳襄阳人名剪剪者为妾,石与妾为元春所心爱,故定台名为“剪石台”,现在新堰乡徐月村的一池塘中,有一深二米许的大坑,奇
石已不见。40.龙潭古渡位于天门河上,以前是通往古城的交通要塞,曾经人来客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渡口南岸残存两块古碑,碑上文字依稀可辨,除了当年建渡口时捐款人姓名及所捐钱数外,一条民约尤为有趣:“公议:凡属往来客商,不论或远或近,不取分文;其车轿六畜照旧章取钱,不得苛刻。每逢年节,虫月十五起正月十五止”细辨字意,翻译成通俗的话:“大家讨论决定:每年腊月十五到正月十五,凡在这里过渡的人,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也不管做客还是经商,一律免收过渡费;牲口车辆过渡与平时一样收钱,不准涨价。”这是天门古人自己制定的春运政策。通情达理亲切和谐。大家集资修路,不搞收费还贷,过年过节还优惠行人。就是这样一种大度开放的情怀,使得天门古城在明清时商贾云集,文风鼎盛,成为当时江汉平原上的一座商贸文化重镇。明清时代的竟陵著名景致——“竟陵十景、晴滩八景、五华山八景”已不悉,如尚有知情者希望能跟帖告知,将不胜感激!
献花(0)
+1
(本文系ZBY子不语0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