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填图训练《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家有学子 2021-05-09
读图填图训练: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长沙某中学赴神农谷开展野外考察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判断公路的海拔为____(填“大于500”或“小于500”)m。
(2)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形态判断瀑布景观出现在图中的__①____(填“①”或“②”)处。
(3)黄桃栽培需选择地势较高、光照充足、排水良好的缓坡地,据此判断,图中A、B两处中最适合栽培黄桃的是______(填“A”或“B”)处。
答案 (1)小于500 (2)① (3)A
【解析】(1)读图可知,图中的等高距是100 m,因此图中公路的海拔小于500 m。(2)读图可知,①处位于等高线重叠处,是陡崖,且陡崖以上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是山谷。山谷易发育成河流,陡崖有河流的地方会形成瀑布,故选①处。(3)读图可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判断,A处等高线较稀疏,是缓坡,B处等高线较密,是陡坡。根据指向标可判断,A处位于山地的南面,阳光充足,B处位于山地的阴面。综合可知,A处最适合栽培黄桃。
2.图1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某同学绘制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形部位名称:A是____,B是____。图中陡崖顶部的海拔高度不低于____m。
(2)A地位于王庄的____方向;若两地图上距离为4 cm,则实地距离为____km。
(3)图2是沿图1中的剖面线__′__(填“aa′”或“bb′”)绘制而成的。
(4)B、C两处河段,流速较快的是____处,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山顶 山谷 150 (2)西北 8 (3)bb′ (4)B B处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河流落差较大,流速较快
【解析】(1)读图可知,图中A处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B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图中的等高距为50 m,陡崖顶部的海拔高度不低于150 m。(2)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A地位于王庄的西北方向;若两地图上距离为4 cm,则实地距离为4 cm×200 000=8 km。(3)沿剖面线bb′经过山谷→山脊→山谷→山脊→山谷→山脊,所以图2是沿图1中的剖面线bb′绘制而成的。(4)B、C两处河段,B处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河流落差较大,流速较快。
3.读“中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内的地形、地势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说出AB河段的河流流向_________________。
(2)估算甲聚落与朝阳峰之间的相对高度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在登上当地最高峰朝阳峰时,只看到了图中所示的三个村镇。请说出他不能看到的村镇,并简述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地拟修建一座水坝,其坝顶海拔为500米,水坝坝址有A处和B处两个选择方案。请选择其中一个方案简述其主要的利与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地势、地形特征:该区域为盆地地形;地势是四周高,中间低,高度变化较大。AB段河流流向:先由北向南,再向东南。
(2)800~1 200米之间。
(3)看不到丁村,有山脊(体)阻挡视线。
(4)A方案:库区面积和蓄水量小;淹没土地少;工程量小;人口迁移量小。B方案:库区面积和蓄水量较大;淹没土地多;工程量大;人口迁移量大。
4.读“等高线地形图”和“泥石流活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最高山峰的海拔是    米。A点所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         。
(2)沿甲、乙两条路线登山,比较容易的是  。
(3)图中B、C两地适宜搭建帐篷的是    。
(4)李庄和吴庄图上距离约为1.2厘米,则实地距离为         千米。
(5)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谷地带,右图中泥石流发生时①②两种逃生方向正确的是    。
(6)为了不妨碍地面交通,高速铁路基本上采用修建高架桥和隧道的形式。图中高速铁路的走向是    ,D、E两处需要修建隧道的是    。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1)从图中可以看出,最高山峰的海拔是663米.图中A点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应为鞍部。(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因此沿甲、乙两条路线登山,比较容易的是甲。(3)图中C处是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B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因此,B、C两地适宜搭建帐篷的是B。(4)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2千米,李庄和吴庄图上距离约为1.2厘米,则实地距离为2.4千米。(5)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谷地带,泥石流发生时,应向与泥石流垂直的方向逃生;因此①、②两种逃生方向正确的是①。
(6)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判断,图中高速铁路的走向是西南﹣东北;D、E两处需要修建隧道的是D,因为D处为山脊,E处为山谷。
答案:(1)663;鞍部;(2)甲;(3)B;(4)2.4;(5)①;(6)西南﹣东北;D
5.读“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地区地形类型以    为主。
(2)图中甲山位于湖泊的    方向。
(3)图中最高处的海拔范围是    。
(4)A、B两河相比,流量较稳定的是    河,理由是            。
(5)概括图中居民点分布的主要特征:           。
解析:读图可知,(1)图中地区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且海拔高于500米以上,为山地。(2)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图中甲山位于湖泊的西南方向。(3)图中的等高距是100米,最高处的海拔范围是600米~700米。(4)A、B两河相比,A河流流经地区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流量较稳定。(5)该地区居民点分布在河流沿岸。
答案:
(1)山地
(2)西南
(3)600米~700米
(4)A;流经地区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
(5)分布在河流沿岸
6.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大青山顶与李村之间相对高度_________________;站在大青山顶可否看到李村,并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游客在山区小路游览,在小桥至古庙一段行走感觉轻松,请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势特征,_________________。其对该地区村镇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示地区开发了以“青山、幽谷、溪流”为主题的旅游项目,若利用暑假时间赴该地区旅游,应注意防范哪些自然灾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出大青山顶和李村各自的海拔取值范围,然后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由于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所以站在大青山顶看不到李村。第(2)题,小桥至古庙一段路径较为平缓,所以游客行走感觉轻松。第(3)题,结合图示中的指向标知该区域地势北高南低。地势低平的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发育,规模较大;起伏大的区域则不利于聚落的发育,规模较小。第(4)题,暑假期间华北地区由于降水量大,在青山和幽谷间可能形成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应加以防范。
答案 (1) 250~350米之间。 不能看到,因为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
(2)坡度缓;小路走向与等高线大致平行。
(3)地势北高南低。
地势低平的地区,聚落规模大;地势较高且起伏较大的地区,聚落规模小。
(4)暴雨山洪(洪涝、洪水)、滑坡及泥石流。
7.下图是我国东部某沿海等高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 E为      (地形部位),疗养院位于    (南或北)坡。
(2) 图中a、b、c中,    不属于河流的支流,a、b两条支流水流较急的是    ,原因是                     
(3)若将小河水引向疗养院,图中两条计划路线①、②,        更合理,理由是                 
(4)拟从甲村向乙村修一条公路,③、④两条线路中,较为合理是     ,甲乙两村,___________处更容易形成城市,其优势自然地理条件是                     
答案:(1)鞍部   南
(2)c   a支流   流经处等高线稠密,坡陡水急
(3) ①   从①渠引水,河流从高处向低处自流
(4) ④   甲村  甲村临近河流,水源充足:位于冲积扇,地形较平坦
8.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图中最高峰海拔    米,两座山峰的相对高度是    米。
(2)②、③两条山路坡度更缓的是    。(填序号)
(3)①处山体部位的名称是     。
解析:读图可知,(1)图中最高峰海拔是680米,另一山峰海拔高度为560米,两座山峰的相对高度是680米﹣560米=120米。
(2)②、③两条山路中,②线路处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
(3)①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
答案:(1)680;120;(2)②;(3)山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