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一一桂林大圩古镇

 木香草堂 2021-05-09

  这次广西行摄第一站,既是桂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大圩镇。人说七月的广西天气如小孩子的睑,说笑就笑,说哭就哭,变化莫测,我们行摄组便遇到了这样一幕。这天,当我们踏上大圩古镇,便被眼前古色古香的风貌氛围深深吸引,于是大家就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拍摄,此时烈日当头,时有白云从头顶漂过,此时光影效果极佳,大家抓住难得的光照机遇,只听得相机咔嚓咔嚓的声音,女士们开始了各种姿势的摆拍,男士们争抢着最佳的机位,此时冷不丁的下起了倾盆大雨,大家只好在屋檐下避雨。好在雨下的时间较短,雨过天晴,又是骄阳炙烤,气温只有湿热还是湿热,我们又开始了雨后的拍摄。时间走的很快,转发便到了晚上,在回宾馆的车上,我思绪万千,去过很多地方的古镇,看过很多地方的云雨,也欣赏过很多老房子的安然,轻轻的踩踏过很多地方的青石板小巷,也被许多地方的美景迷醉过,当第一次感受大圩古镇的雨后味道,似乎对这里江河雨后的汹唱、田园的颜色、山体的模样、天气的湿润、慢慢变老的房子等.......,如此之向往和强烈的共鸣,也就是广西桂林这个山里躺着的古镇才激发起如此的感悟。

      能有这般的感悟,那么大圩古镇肯定有其深厚的底蕴。大圩古镇位于漓江东岸,其空间形态沿江呈带状分布,古老的老街顺着漓江蜿蜒二公里长,不宽的街道上铺着青石板,石板路两边是保存完好的传统木结构老房子。史载,古镇始建于北宋初年,中兴于明清,鼎盛于民国时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远在600年前,大圩以其“大”,成为广西四大圩镇之最。据有“水陆码头”之称,抗日战争时期称为“小桂林”,当时每天赶圩人数高达1万余人,停靠码头的泊船多达二、三百艘,一直以来都是南北商贾云集之地,各种商行应有尽有。明初解缙诗曰“大圩江上芦田寺,百尺深潭万竹围。柳店积薪晨爨后,僮人荷叶裹盐归”。各地商人在此均建有会馆,最有名的要数广东、湖南、江西会馆及清真寺等。民国初期,大圩已形成八条大街,即:老圩街、地灵街、隆安街、兴隆街、塘坊街、鼓楼街、泗瀛街、建设街。沿江亦形成十多个靠码,有“逆水行舟上桂林,落帆顺流下广州”之说。铺面商号有“四大家”、“八中家”、“二十四小家”之称,从而可体现出当时大圩的商贸繁荣景象,文化底蕴浓厚多元,环境景观特色鲜明的特点。

    我们在行摄中,还参观了古镇许多名人的活动遗迹:如北伐时孙中山到桂林设立大本营,就在大圩塘坊码头(1921年12月4日)起岸,走访了江边达台发表演说地;看了最早的中共桂林东乡区委和毛村支部,1928年8月在大圩建立的地址;也去了毛洲磨盘山下的清末抗法、抗日名将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墓地;并在电影《刘三姐》及十几部电影、电视剧在大圩拍摄外景地行摄;另外还在端午节大圩龙舟赛的江河、桂剧、彩调、龙船歌赛、送船歌等地行摄。这些所有的风貌和风俗如今依然存在,有的更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含义,是大圩历史、商业、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最后在漓江边参观了十三码头,感悟航运以漓江贯串着桂林、兴安、阳朔、平乐、梧州,可上达湖南,直下广州的水运工程。

     最让我感兴趣,且最能体现大圩古镇定位的载体之一,要算古镇建筑了,如会馆、钱荘等建筑体现了多元风格,而民居建筑多为青砖、靑瓦的两层砖木结构的明清建筑,房门是一排木板,早晨把木板拿掉,家里的一切是透明的;到了晚上,再把木板装上,就与外界隔绝了,这些房屋,每栋都有数百年的历史。多数建筑多为三进、四进式,外通码头、巷道,内通商业古街。每栋房子设计十分合理,集商、住于一身,均由门前、天井、正房、厢房、后院组成。靠街的一般作铺面从事商业,有楼梯可上二层。往里走是天井,一般都栽有花草,利于采光;天井后是正房,高大宽敞,供着神像及祖宗牌位,是主人活动、会客的地方;两边是用来居住的厢房。正房、厢房的门窗上都雕有花纹;正房后有门可到后院,后院临江并建厨房和厕所,有石阶可到江边取水、洗衣,建筑外观的历史沧桑随处可见。

      到大圩古镇万寿桥是必去的地方,我们一行细细的感受了古桥的巧妙设计和建造的工匠手艺,该桥是一座石块砌起的石拱桥,桥面的石头已被磨得溜光发亮,间杂些许小草,古朴自然。桥的西面是漓江,是欣赏漓江及对岸螺蛳山的极佳位置,我们在桥上进行了多方位的拍摄。更使我对该桥的构造感兴趣的原因,是几百年的桥能完整的保存下来,且叫万寿桥,我需好好的看看。该桥为虹式单孔拱石桥,它单拱昂立,横跨马河(涧沙河),东接泗瀛洲,西连青石板街,远望似青龙卧江,近看桥影如月,气势非凡,并与两岸古朴的民居相依,具小桥流水的典雅妩媚。据桥边碑文记载,桥全长29.6米,高7.1米,净跨16.8米,两边各有二十余级台阶,桥面以青石板嵌成,两侧有护栏,四角有四个造型美观别致的石狮,总体造型非常美观。清末民初,该桥作为桂北水运码头的大圩古镇之经之运道,且在商贸繁荣的码头与商业街必经之桥,万寿桥能叫万寿就不奇怪了!

     大圩古镇上的石板路也很有特色,街长约2.5公里,宽2米多,多数用青石板镶铺而成,共计用料约1.5万块;其中0.5公里为卵石铺筑,古风古韵,现基本完好,但巳磨光且见水发亮。踏着石板路漫步在古镇老街,我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小时候的家乡,两旁的老房子向你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故事。古镇上还保留着许多竹编作坊、草鞋作坊、草医诊室、老理发店等一批古老店铺。闲着无事的老人或是坐在街边看些发黄的老书,或是聚集在一起喝茶打牌,平静地生活着,也有的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如装配直流频闪灯等。在有些房前有“咕噜噜”吸着水烟的老人以及趴在老人脚边打瞌睡的黄狗;肩上站着两只鱼鹰的渔夫穿着草鞋,从你身边走过,去江边捕鱼;有相邻的妇女在拉家常,时间仿佛在这里放慢行进的脚步,生活显得非常平静,然而却很温馨。

      另外,古镇人的风味小吃及传统的文化、娱乐、和民间习俗,也使游人留连忘返。端午节,大圩古镇的龙舟赛是传统的项目,桂剧、彩调、龙船歌、送船歌等等,更是人们喜爱的传统曲目,所有的风貌和习俗如今依然存在,有的更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含义,是大圩商业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大圩镇饮食文化依托灵川美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以正宗的漓江清水鱼为众多美食之最,特别是1991年荣获中国首届民文化博览会“最佳饮食文化奖”后,更是名扬天下,蜚声中外。形成了南鱼(清水鱼)北鸭(北京烤鸭)的中国饮食文化大观。

      清真寺也是引摄者必去之景点,该寺位于大圩古镇的生产下街,乾隆四十年(1775年),为便于宗教生活,穆斯林群众捐资募资初建该寺。现大殿为木楼式建筑,礼拜殿在楼上,下层为大厅,厅后两侧为厨房、浴室,厅侧建有套间,为教长休息室。整个木楼占地127平方米,建筑面积190平方米,全寺建筑总面积600余平方米。

    到大圩古镇还需了解其十三个码头,分别是寿隆寺码头、更鼓楼码头、清真寺码头、社公码头、石鸡码头、大码头、渡船码头、狮子码头、塘坊码头、五福码头、秦聚利码头、鼓楼码头、卖米码头。这13个码头分别与镇区垂直合而伸入江中,格外引人注目。码头多用料石镶砌,亦有因礁而设者。它们长10余米,宽约3米,皆伸入江底,浮出水面,呈长方形平台状。比起桂北一般圩镇的码头来,它们显得稳重,大气;若与武汉的江岸码头,北海的深水码头相比,则显得小巧玲珑,古朴秀美。它们顺江排列,而两者之间却并不等距,具有一种错落感,富有美学价值。码头靠岸的一端,多连有一段平地,或古榕浓荫,或龙亭飞角,或丹桂飘香,或凤竹摇曳,兼有实用和观赏价值。码头与镇区均有巷道相通,依坡砌级,石板铺路,高墙夹拥,逼深邃,天光一线,给码头平添一种纵深感和活力。

       因为在大圩古镇仃留时间较短,加之中间又下雨,看到和拍摄及感悟的,均不全面和深入,加之自己对新建的仿古建筑排斥,只是对古镇中发展和保护有关的了解的多些,现发部分照片,和朋友共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