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评 | 司佳:评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转发】

 风吟楼 2021-05-10

本文转载自“道术与天下”公众号

司佳,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兴趣还包括上海近代城市社会,出版史、文化史及阅读史。著有《近代中英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涉》,出版译作《中国纪行:从旧世界到新世界》,于国内外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曾入选美国汉尼基金会青年学者项目,2014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进行合作交流。2015年赴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牛津大学短期访问。

在此重发司佳教授的书评,谨以纪念。



图片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一个最大分异在于,写在纸上的黑字读起来亦朗朗上口,不像以前的文人写的是一套“文言”,说的又是一套“口语”。许多人自然把其中的原因归到“白话文运动”这一标志性的事件上。不错。但是如果我们再仔细推敲一下现代汉语用语的词源,便会发现一些语词所经历的曲折变化,至少还可以将许多新词的源头上溯一个世纪:近代报纸、宗教或世俗杂志的编写,西学著述的合作翻译及印刷出版,字典和教科书的更新,留下的不仅是马礼逊(Robert Morrison)、魏源、傅兰雅(J. Fryer)、李善兰、丁韪良(W.A.P. Martin)等一长串作者姓名。这些著述中的“遣词造句”,同时包含着文化碰撞的痕迹: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对西方物质、科学等概念的翻译成为一种复杂的“思想与释义”的相互交流。

马西尼(Federico Masini)的《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黄河清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即试图描绘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汉语外来词的形成过程。它给人耳目一新之处在于,这位意大利学者对外来语的研究已不局限于用语言学的各种理论总结构词的特点,而是试图揣摩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的形成与其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挖掘语词变化的原因以及其内在的思想变化过程。因而,作者先讲“1840年至1898年的语言和历史”,分析一些重要人物的活动以及几个机构的设立对外来词形成的影响,接着再对借词、新词等进行分类,分析一些词汇现象及特点。这种布局既没有时间先后,又不是主次之分,却自然而然地符合了全书的主旨:理解了承载外来词的一切外部媒介,便不难理解外来词本身。

整个十九世纪赋予诸多外来词进入汉语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同时成为推动现代汉语形成的重要时段。特别是从鸦片战争开始,一些在“西学东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特殊人物,如林则徐、魏源、傅兰雅、李善兰等,早期中国访问西方的外交使团中的外交官,维新运动中的康、梁等人,以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大批的留日中国学生,另外还有同文馆、上海江南制造局等外语学校和译书机构,对外来词传播和定型都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作者面对如此庞杂的人物和事件,皆以译词及其思想背景的互动为主线,脉络清晰而游刃有余。尤其是对人物活动的分析,作者翻阅了大量的著作、手稿、笔记,试图理清这些“关键人物”的思想变化特点与译词的取舍标准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群体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例证丰富,细致实在。

这种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语词的流传和变化,可以拓宽“语言接触”研究的多个层面。“语言接触”如果仅停留在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新词和外来语的特征,便只能成为一种“接触的语言”(Contact Language),失去了“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的本意。换言之,“语言接触”的论题是语言,其学科角度及方法、逻辑却可以跳出语言学的框框。研究十九世纪中外语言接触问题尤应奉其为宗。反观这一历史时段中作为中外语言接触的结果所产生的大量新词,不难发现,其融入到汉语词汇的血液中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可以说,每一次翻译文化解说,因为这如何选择如何定型的过程正是体现了中西两方思维的差异和碰撞。

在对外来词的分类问题上,马西尼界定了一整套术语,有的似创设发明之举。如将来自日语的词形分为“原语借词”(original loan)和“回归借词”(return loan),称呼虽然拗口一些,但却道出了“中-日-欧”三方在十九世纪语言接触过程中非常特殊的相互关系。原语借词是日语本族词,指那些虽然见于早期的汉文书籍,但后来在日语中词义发生了变化的词。原语借词同时也指日本根据西方语言创制的词。回归借词指的是见于早期汉文书籍,被日语吸收后词义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后又返回到汉语中被使用。以往研究日语借词,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前者,即“欧-日-中”的借词路线,而忽略了许多日语借词事实上先是由中国传至日本,几十年后又回到日本,走的是“欧-中-日-中”路线的那些词。马西尼依据文献证明,具有后一特点的词汇占到以往被称作“日语借词”的五分之一。

在两章之外的四个附录中,有一份类似微型语源词典的“十九世纪文献中的新词词表”。作者爬梳了大约五十种文献,对新词和外来语作出语源上的考证以及词形、词类上的归类,撰写了五百多个词目。然而此项工作浩大,非一人之力所能及,因而不免疏漏。周振鹤先生在此书的中译本出版后不久即有一篇评语,指出其若将早期新教传教士所编报刊或著述,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等考虑进去,必会更加完善。法国长期致力研究汉语词汇、语法的艾乐桐女士也有专门文章对词表中的一些错误之处加以批评更正。近年来关心汉语新词问题的学术机构和学者个人渐多起来,据笔者所知,德国埃兰根大学、日本关西大学、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等都在各个方面推动着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

原题┃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中国学术》第10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

本期排版:曹海曼

本期审读:曹海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