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察|全球能形成统一碳价么!目前最大价差120倍

 蓝林观海 2021-05-10

全球能形成统一碳价么!目前最大价差120倍

碳达峰中和 2021-05-07


目前全球碳价格跨度很大截止2020年碳价格最低1美元/吨二氧化碳当量最高120美元/吨二氧化碳当量但近乎一半被碳定价机制覆盖的碳排放价格在每吨10美元以下且其中仅不到5%的碳价水平与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一致
斯特恩-斯蒂格利茨碳定价高级别委员会认为符合巴黎协定气温目标的2020年每吨40-80美元和2030年每吨50-100美元的水平
当地时间5月6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出席第12届彼得斯堡气候对话她表示尽管各国限制碳排放面临的条件千差万别但实现全球气候目标需要国际团结合作默克尔呼吁制定全球统一的碳定价体系并强调这将有助于控制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发达国家至2025年每年通过不同渠道共同调动1000亿美元用以支持发展中国家她同时呼吁在今年11月举行的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讨论2025年以后的融资目标
最新欧洲碳价格50欧元/吨现汇相当人民币388.88元/吨而上海碳价格只有41元/吨福建更低只有15元/吨福建林业碳汇成为估值洼地存在大幅提升空间
2020年5月28日世界银行集团在线发布了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2020,总结了2020年碳定价机制在全球的进展与现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版本中除了对传统碳税碳市场ETS的关注外还额外加入了碳抵消机制的章节。以下内容为世行报告的内容归纳总结碳定价机制2019年以来在全球的进展

世界银行碳定价机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2020全文

随着世界各地的司法管辖区出台更有雄心的减排目标并引入相应政策工具区域内碳定价机制得以加强这种进步至关重要也正当其时过去一年中许多国家地区和城市宣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2020年和2021年也是各国根据巴黎协定加大力度实现减排承诺的关键时期

疫情过后经济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新冠疫情导致经济活动受限全球经济下滑引发人们对气候行动更为广泛的反思新冠疫情引发的经济危机导致消费者行为和能源消费领域产生巨大转变威胁到许多国家的经济基础随着各地区逐渐开始恢复运转经济刺激和复苏计划也提上日程各国应考虑如何设计相应政策手段使经济更好向低碳过渡在创造就业和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实现本世纪中叶净零排放目标
新冠疫情正在考验碳定价机制的韧性新冠疫情导致经济活动减少致使一些现存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碳价再次下滑由于疫情的缘故一些司法管辖区推迟了碳定价工具强制计划和履约承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国际会议如第二十六届缔约方会议COP26和一些航空和海事会议被推迟导致国际碳交易与市场规则方面的讨论与决定暂时搁浅此外航空公司开始质疑在疫情影响下是否还应承担与以往相同的国际航空碳补偿和减排计划CORSIA下的抵消义务国际碳信用额度需求因此变得更加不确定
尽管社会与经济形势动荡很多司法管辖区与私营部门仍在加快展开气候行动第25届缔约方会议强调了各国在更新国家自主贡献时加强承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智利作为缔约方会议轮值主席国在会议期间宣布作为气候雄心联盟Climate Ambition Alliance的一部分120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正努力在205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截至2020年4月1日丹麦法国新西兰瑞典和英国已在这一承诺的基础上将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目标纳入国家法律体系苏里南和不丹已实现碳负排放除此之外15个国家级以下的地区398个城市786个企业和16个投资者宣称正在努力实现净零排放目标

全球范围内使用碳定价机机制的地区继续增长

在过去一年中碳定价机制继续主流化为加强气候承诺很多司法管辖区扩大了碳定价机制的覆盖面越来越多司法管辖区开始考虑在现有碳定价体系范围之外补充其他碳定价手段以达到减排目标例如欧洲德国奥地利和卢森堡正计划对未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的产业实行碳定价政策欧盟绿色新政承诺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进一步扩大碳定价机制覆盖范围奠定了基础第二 现有碳定价机制的覆盖范围正在扩大更多产业被纳入碳价体系碳价体系的进入门槛也有所降低从而使智利冰岛新西兰和瑞士等地更多企业被纳入监管范围为实现净零排放很多司法管辖区都加强采用信用机制和结果导向的气候融资RBCF最后随着碳边界调整这一议题在欧洲重新被提上日程各国很可能因此受到激励更加积极主动地实施碳定价机制
正如上一年报告所预测今年碳定价倡议数量的增长大量集中在美洲地区受联邦碳定价政策影响2019年加拿大各州和地区碳定价倡议激增另外墨西哥今年正式进入全国碳市场试点运行阶段标志着拉丁美洲第一个碳排放交易体系ETS的诞生
碳定价机制的影响超越国界与州界各司法管辖区正加强合作促进不同碳市场之间协同发展在欧洲2020年1月1日瑞士和欧盟正式实现碳排放交易体系连接自此瑞士碳排放交易体系中的实体可以使用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中获得的碳配额在瑞士进行抵扣反向亦然英国脱欧后也最终脱离了欧洲的碳排放交易体系现正考虑实施自己的碳交易体系并将其与欧盟碳交易体系挂钩在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倡议RGGI——由东北部各州的电力行业参与的一个区域性碳市场——已经扩张到新泽西州和弗吉尼亚州身为美国主要化石燃料生产地的宾夕法尼亚州也有兴趣加入RGGI它的加入将大大增加这个碳市场的规模同样美国东北部10个州组成的联盟也在推进其交通领域的总量控制投资计划
当前全球已有61项碳定价机制正在实施或计划实施中其中31项关于碳排放交易体系30项关于碳税图1共计涉及120亿吨二氧化碳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2%图1这个数字与2019年相比有所增加2019年已实施或计划实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和碳税仅覆盖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0%温室气体排放覆盖率的上升主要得益于墨西哥碳排放交易体系试点和新不伦瑞克省碳税立法的实施也与德国和弗吉尼亚州计划实施碳排放交易体系密切相关

全球碳定价收入稳步增加碳价仍然过低

2019年各国政府从碳定价机制中筹集了超过450亿美元的资金年增幅10亿美元低于2018年110亿美元这主要是由于2019年欧盟碳交易体系ETS价格趋于稳定全球源自碳定价机制的收入近一半用于环境或更广泛的发展项目超过40%的收入用于一般预算其余部分用于减税和直接转型
尽管碳价在许多司法管辖区不断提高但仍远远低于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所需水平据碳价格高级别委员会估计若想以高成本效益方式减少碳排放碳价在2020年前至少需达到40-80美元/吨二氧化碳2030年前达到50-100美元/吨然而当前碳定价机制所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中只有不到5%的价格达到这个范围约一半的排放量价格低于10美元/吨据IMF估算目前全球平均碳价格仅为2美元/吨诚然合理碳价的形成取决于当地条件碳定价工具的角色以及其他气候政策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司法管辖区因此可以选择实施碳税或碳排放交易体系也可以选择在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初期采用较低碳价并随着企业对定价政策不断熟悉而逐渐提高碳价但总体来说与前两年问题一样目前的碳价还是太低了
众多公共和私营部门正通过国际合作推进脱碳战略实施模型显示巴黎协定第6条规定下的国际合作可以将实施国家自主贡献的成本降低一半左右
——相当于节省2500亿美元截止2030年——或增加50%的减排量与国家间不合作单独行动的情景相比然而第6条框架下国际合作的规则制定仍进展缓慢这主要是由于第6条规则涉及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是否将京都议定书碳信用额度适用到巴黎协定是否/如何对减缓成果转移进行征税用以投资脆弱国家的适应型项目以及如何确保全球总体减排目标的实现尽管如此试点工作已经开始提出有益思路探讨国际合作如何产生稳健的减排成果如何改善基础设施以跟踪相关活动

碳汇项目潜力巨大碳抵消机制需求持续升温

过去几年市场对碳信用兴趣激增这其中碳汇项目首当其冲过去五年碳信用市场的42%资金来自林业原因可能在于碳汇项目具有降低排放成本的巨大潜力同时还能产生额外共同收益因此与人们对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兴趣相类似林业产业的碳信用也受到关注然而工业气体可再生能源和逸散性排放行业中的传统型碳信用交易活动仍然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碳信用交易活动开始逐渐转移到京都机制之外的项目中过去清洁发展机制CDM经常在碳信用活动中占据支配性地位但在2012年CDM市场价格暴跌之后CDM项目交易趋于稳定企业在自愿市场上保持活跃独立信用机制下的碳信用几乎占到2019年总量的三分之二同样各国政府也在发展国内碳信用机制这些项目不仅会为当地带来收益还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国内碳定价政策目前只有两个国家级运作的碳信用机制在日本和韩国允许使用国际项目减排量国际民航碳抵消和减排计划CORSIA是一项强制国际航空公司递交适当碳信用额度的国际航空补偿机制围绕CORSIA基准线设置的问题各方当下正展开讨论未来CORSIA可能带来对碳信用需求的增长

国际合作继续加强更多企业使用碳定价管理价值链

为保证整体协同性必须提升信息透明度并就碳信用机制标准达成共识越来越多的区域国家和地区开始建立独立的碳信用机制这为各机制之间的协同和减排量含义的统一带来了挑战对于碳信用机制来说关键是要保证协同性和避免重复计算
为减少碳排放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内部碳定价的方式2019年约1600家公司透露已经使用或在近两年内打算启用内部碳定价的方式随着更多企业提出净零排放目标以及更多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施压用内部碳定价来减少供应链排放的办法在未来有望进一步得到普及
作者:Meyes
来源:雪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