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礼仪的形成与发展
2021-05-10 | 阅:  转:  |  分享 
  
  

理也”。朱熹进一步指出:“仁莫大于父子,义莫大于君臣,是谓三纲之要,五常之
本,人伦天理之至,无所逃于天地间。”朱熹的论述使二程“天理”说更加严密、精
致。家庭礼仪研究硕果累累,是宋代礼仪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在大量家庭礼仪著作中,
以司马光的《涑水家仪》和朱熹的《朱子家礼》最著名。明代时,交友之礼更加完
善,而忠、孝、节、义等礼仪日趋繁多。
满族入关后,逐渐接受了汉族的礼制,并使其复杂化,导致一些礼仪显得虚浮、
烦琐。例如清代的品官相见礼,当品级低者向品级高者行拜礼时,动辄一跪三叩,重
则三跪九叩(《大清会典》)。清代后期,清王朝政权腐败,民不聊生,古代礼仪盛极
而衰。随着西学东渐,一些西方礼仪传入中国,北洋军阀时期的陆军便采用西方军队
的举手礼以代替不合时宜的打千礼等。
5现代礼仪期(1911—1949年)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和战友们破旧立新,用民权代替君权,用自由、平等取
代宗法等级制;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改易陋俗,剪辫子、禁缠足等,正式拉开
了现代礼仪的帷幕。民国期间,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握手礼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后逐
渐普及民间。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解放区重视文化教育事业
及移风易俗,进而谱写了现代礼仪的新篇章。
6当代礼仪期(1949年至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的礼仪建设从此进入一个崭
新的历史时期,讲文明、重礼貌蔚然成风。《中国应用礼仪大全》《称谓大辞典》等介
绍、研究礼仪的图书、辞典、教材不断问世。中华大地上再度兴起礼仪文化热,具有
优良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又掀起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高潮。
·3·
献花(0)
+1
(本文系长岭湖里的...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