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居茶语〡白茶,茶中仙子

 曾瑞 2021-05-10

点击可看视频,传送受损,画质较模糊,高清版可在视频号【山居茶语】上看

  ◆    

文丨曾瑞 

“庆阳坝的白茶,才70块钱一斤。”父亲不知从哪里得来这样的消息。我们当即决定去看看。庆阳坝,我自幼便知,只是从未去过。村里有句广为流传的歇后语:庆阳坝的猪娃儿——五角。意思是,那边的东西很便宜。

老弟开车,从芭蕉坡上过去,翻垭米周,盘旋在大山里。自幼便知的一些地方,初次经过,倍觉新奇。从山顶下到河坝,又从河坝上到对面的山顶。大山里的距离,真是看到屋,走到哭。幸好是开车。老弟自说去过庆阳坝,识路,却错了两次,已然不知道庆阳坝在何方位。最后一路问人,又从山顶下到另一边的河坝里,再沿山根跑了一程,总算到了。

庆阳坝较开阔,一坝良田,两岸青山,路边山根坐落着街市人家。此地尚有保存完好的老街,黑瓦木柱的吊脚楼,青石板铺的街道,也没顾上一看。时已黄昏,落日偏在远山,烧出一片金紫银红。人们还在茶园采茶,未收工去卖。车停路边,我们下茶园与茶农交流。一问才知,白茶哪里70块钱一斤,要100。因海拔悬殊,芭蕉茶已大登市,这边的茶树刚刚发芽,头采开源,比芭蕉贵得多。在茶农许可下,采了一把白茶,也算没有空手而归。

一把白茶

白茶,属微发酵茶,素为茶中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武汉新洲旧街 、蕉城天山、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因茶树品种、鲜叶采摘的标准不同,又分为:首日芽、天山白、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近年来,恩施地区开始栽种,主要集中在宣恩、咸丰、利川一带。

白茶的制作工艺是最自然的,一般分为萎凋和焙干两道工序,关键在于萎凋。先将鲜叶薄薄地摊在晒席上,置于微弱阳光下,或置于通风透光好的室内,让其自然萎凋,晾晒至七八成干。然后剔除梗、片、蜡叶、红张、暗张,再以文火慢慢焙干即可。如此,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甘醇,汤味鲜爽。

成品茶芽型完整,挺直略扁,形如兰蕙;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叶芽如金镶碧鞘,内裹银箭,十分可人,有“绿妆素裹”之美感。冲泡后舒展如花,翩跹而舞,极具观赏性。汤色清澈黄亮,清香高扬持久,叶底嫩匀洁白,朵朵可辨。饮之滋味鲜爽,唇齿留香,生津回甘。其性清凉,还具有退热降火的功效。

舒展后漂亮吧

幽居乡野,一边做茶,一边阅读茶方面的著作。一日,看陆羽的《茶经》,在七之事中,摘取《永嘉图经》有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因其仅有名称,能否作为起源证据,有待进一步商榷。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先生,更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不知可有确实根据,不敢妄加评论。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此处所论白茶,乃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公元1115年,关棣县向宋徽宗进贡茶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

白茶的生产,晚至清嘉庆初年(1796)才有。时以闽北菜茶品种为鲜叶。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政和铁山乡人开始改植大白茶,并于光绪151889用大白茶制银针试销成功,次年运销国外。白牡丹始创于建阳县水吉镇。1922年政和县也开始制造白牡丹,运销香港,价格比普通红茶和绿茶高出一倍多。如今,安吉白茶、天目湖白茶,又成后起之秀。恩施白茶,也受到越来越多茶人的认可与喜爱。

中国六大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中,白茶,因其娇嫩柔弱,玉洁冰清,足可称之为茶中仙子《红楼梦》第五回里,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给他喝了一种茶,宝玉只觉得香清味美,迥非凡品,问之何名。仙子说,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的宿露烹了,名曰千红一窟。窃以为,此茶若生在人间,当是白茶。

紫叶从广州回来,去沟里煮水,品了一次白茶

2021-5-7 于乡下老家

© Copyright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