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曲江张姓巨族

 书缘人生 2021-05-10

引语:从我国历史角度的纵向看,宗族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民族。中国人对血缘关系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未来的社会构造依然会与宗族文化有着相当深厚的关系。所以说,宗族也会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宗族是维系中国社会结构的一条纽带,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承载者。宗族有五大标志:姓氏图腾、祠堂、祭祖(祖墓)、族谱及家风。

那么什么是宗族文化?宗族文化就是同宗、同族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和整理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且传承于族人之间,记载于字里行间,有的则铭刻在人们心间。这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它与儒学、礼教文化相得益彰,是民间崇尚的传统文化。宗族文化作为一种整合人思想意识、行为规范、社会关系的组织形式,与成长其环境中的青少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带着这个疑问,作为一个宗族文化研究课题,下面笔者利用业余时间将从一个跨越近1500年的大宗望族去深入研究,从本望族各大宗祠分支及村落去探索。这个望族就是“留侯世家”晋室南渡、隋唐南迁的曲江张氏家族。这个家族出现了非常之多的历史人物及优秀精英人士。现繁衍发展近二千多万人口,遍布中国沿海地区及海内外。资料将会进一步挖掘,逐步整理编辑成章。


                                 

  树高万丈,叶落归根,宗族血缘,一脉相承。古往今来张氏宗族乃名门望族,追溯张氏宗族的家史,可谓遗风长存;列举张氏宗族的名人,可谓群星璀璨。自《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张仲作为张姓历史记载最早的第一人起,此后各朝各代均有张氏英杰大贤登上历史的舞台,文治武功,各有建树,千古流芳!笔者本支系张姓这一支之远祖上可追溯到被刘邦称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汉留侯良公,西晋司空华公,唐开元名相九龄公。     

     作为每一部族谱必有的部分,源流中所蕴含的历史知识带给我们大量的上古姓氏源流文化的传奇,但这又未尝不可作为我们认识那段文明的一个依据之一。在张氏家谱的源流中,向我们简单地介绍了张姓的起源“张姓是个古老民族,是轩辕黄帝五子挥,观弧星制矢,主祀弧星,赐姓为张,官封弓正,居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吾姓得姓之由”。从这个简单的故事“观弧制矢”这四个字中,张氏祖先是何等的聪颖智慧、大胆创新、敢为人先、求真务实的精神就己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这样的故事,在史学上来说,也许不具备足够的史实依据,但是对于张氏族人来说,它却己经足以支撑起我们对于张氏始祖的自豪,崇拜和敬仰之情。这份情怀就犹如一族一姓之精神图腾,鼓舞着这一族一姓之世代子孙在纷繁的世事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历史。正如《族谱》中所说:张氏是黄帝的直系后裔,黄帝之子,不像别的许多姓氏转弯抹角后,才能寻找联系是炎黄子孙,唯我清河世系是堂堂正正的炎黄华胄,该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通过对直系先祖的了解,我发现原来我们的直系血缘先祖中有如此之多的优秀人物,包括张姓中有历史最早记载的仲公,汉代开国大功臣 良公,名滔西晋的大司空 华公、唐玄宗时的开元名相 九龄公等等的历史传奇人物。这使我的自豪感、自信心油然而生,这就像是了解自己民族的光辉史之后的那种自豪和自信,令人激动不已,心胸澎湃。自己心中与这些人物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以前觉得他们是如此的遥不可及,只在历史上和电视上听到、看到过他们,心中甚至怀疑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过这些人物,但是现在突然觉得他们又是如此的亲切,仿佛他们正在深切地注视着我们的成长一样。同时,这也极大增强了我对历史知识渴求。20多年来,本人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史书谱牒之后,我才知道我们先祖们是如此的辉煌和曲折的历史。张姓的列祖列宗们是那么富有果敢与进取精神的家族。数千年来,在华夏大地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的故事。         

  作为某一地域氏裔始祖之人,往往都是因为移民而成为这一地域的该姓氏第一人。曲江(韶州)张氏亦不例外。在《族谱》中,向我们记述了这么一段普通而又伟大的移民史:“当四弟张睦迁居东南水乡的时候,大哥张壮仍在关中守护祖宗家业。与张睦裔孙依依不舍迁江东一样,张壮的后代移居岭南,也是辗转再三之后才得以完成的,自第一世张壮至三世张皓,已南下秦岭,越过巴山,安家健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张皓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张纲(富宇君公)在此留居四世,然后回迁三晋故地下邽(今山西富平),是为唐中宗宰相张仁愿之祖。而大儿子张宇“避地”范阳方城(河北固安)。张宇曾任范阳太守,定居范阳方城,开立了张良后裔中的范阳张氏家族。在西晋时出了“一代达人”司空张华,曾盛极一时。在“八王之乱”中,张华被害。张华家族受到沉重的打击,张华的后裔侥幸逃脱。到唐代时,张华的后裔再次兴旺发达起来。张华后代,隋晋南迁,至张守礼为隋朝涂山县丞(今安徽怀远县丞),其子君政公为韶州别驾,全家定居于韶州曲江焉。君政公有六子、其第二子为子胄公,剡县县令,子胄公有四子,其第四子弘愈公为索虏(今广东新兴县)县丞。弘愈公又有四子,九龄、九皋、九章、九宾,长子即 九龄,为唐玄宗时的宰相。族谱中所载之迁徒史虽描述简约,却很好地体现了张氏先祖勇于开拓、自力更生的精神,其辉煌而又曲折的历史,对于当代族人更是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九龄公,字子寿,又一名博物,谥号文献,世人称张曲江,唐朝仪风三年(678年)生。是汉留侯 良公之后,西晋司空壮武郡公华公之后裔。祖籍范阳方城。晋室南渡,君政公于唐初贞观年间来韶州任别驾,迁入韶州曲江。九龄公自幼聪慧,七岁能文。王方庆出任广州刺史时十三岁的九龄公就上路左,王方庆惊叹不已说:“这个孩子将有远大前程”后来燕国公张说下岭南,一见之下对他更加赏识器重。称他为“后出词人之冠”。这两位开元名相,就结为忘年之交。他们论谱叙辈,九龄公自称“族子”。此后张说不断提拔他。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年)年方弱冠的九龄公举荐进士科,高中榜首。但因出自荒远之地,竟受人诽谤,武则天令当代词宗,中书令李峤重试,再度拔萃,擢升为秘书省校书郎。先天元年(712年)唐玄宗为太子时,举天下文藻之士,亲加策问,九龄公对答高第,官至左拾遗。此时,姚崇为宰相,年轻的九龄公尽职尽责,不徇私情,触怒姚崇。开元四年(716年)秋,九龄公辞官归养。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廋岭驿道。梅关古道对进一步开发岭南,活跃江淮经济充实长安国库都起了极大的作用。对沟通岭南与中原内陆,中国与海外的关系至关重要,是一项功在当时,泽及后世的事业。开元六年(718年)春,九龄公被召入京拜左补阙,主持吏部选拔人才。开元七年,改任礼部员外郎。开元八年,迁任司勋员外郎。开元十年四月张说任宰相,九龄公被荐为中书舍人,内供奉,封曲江县男。当时社会安定,国富民强,正直开元盛世,九龄公上书:认为剌史县令地方官直接管理人民,对社会的安定,人民富足关系最大,现在重京官而不重地方官。地方官一般由贬职的京官充任,把地方官视为流放之所,这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很不利的,提出“欲治之本,莫若重守令”的建议,为朝延所采纳。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东封泰山,宰相张说的亲信作供奉官,借此盛典加封官爵,九龄公与张说交谊至厚,力劝张说,决不可如此,张说不听劝告,后果然被受人诽议,以至罢相。九龄公因此事受株连改任太常少卿,任冀州刺史。九龄公以老母远在江南故乡,冀州离家太远为由不利于经常看望母亲,请求调换江南一州,遂为洪州刺史。又转桂州都督,充岭南按察使。开元十九年(731年)三月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开元二十年二月转为工部侍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九龄公升任检校中书侍郎,十二月,擢任为宰相,兼修国史,开元二十二年五月,九龄公迁升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修国史。开元二十三年三月九龄公进封为始兴国子,食邑四百户。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秋八月,玄宗生日,群臣皆献珍罕,独九龄公一事鉴十章以伸讽谏号“千秋金鉴录”,帝甚嘉美。后世族人更以“金鉴堂”为堂号,开元二十五年,九龄公因周子谅触犯玄宗一事而受株连,贬至为荆州长史。开元二十七年,九龄公被封为始兴伯,食邑五百户。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九龄公归故乡扫墓,五月七日于韶关曲江病逝。享年六十三岁,被追为荆州大都督,谥文献。九龄公在唐代,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化上都是影响巨大的。首先,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请诛安禄山疏》一文中可以看到一个政治家锐识卓见,至今读来犹能闻见其掷地有声的铮铮气概。在他死后,曾被其预断为“必反”的安禄山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盛世”走向没落。逼得唐玄宗出逃到四川。回想起九龄公当年对他的劝告,而遣使至典江至祭九龄公之坟墓。并写了《赠司徒制》其中说:“谠言定其社稷,先觉合于荖策”。赞美九龄公的预见。在行政方面亦能从大处着眼。如规劝宰相姚崇“远谄躁,进纯厚”。《上姚令公书》就是一篇被收录入《资治通鉴》的论政名文。在宰相任上设置一道采访使,令加强地方官吏的考察成为制度。最为后世崇仰的是他那直气鲠词,有死无贰彰善惩恶,见义不回的精神。他对唐玄宗相李林甫都有反对的态度,对李林甫有“恐异日后社稷忧矣”的卓绝预见。这些预见后被一一证实。从而上自皇帝,下至臣民,更加怀念九龄公。天下都称他为“曲江公”。九龄公为开元名相,他的政治生涯是从开元开始的,前后居任京官二十五年,任宰相三年,被史学家赞颂的“开元盛世凝聚九龄公的不朽业绩”。唐玄宗是中兴之主,常与臣下议论开元天宝年间的事,大臣崔群以为国家安危与宰相贤不贤有关“安危在出令,兴之系所在”。又说:“世谓安禄山反为治乱分时,臣谓罢张九龄,相李林甫则治乱固己分矣!”把九龄公的去相位看作是唐代治乱的分水岭。这个看法很有道理。苏东坡也持有此看法。他说:“唐开元之末,大臣守正不回惟张九龄一人,九龄既已忤旨罢相,明皇不复闻其过以致安禄山之乱。治乱之机可不谨哉!”晚唐著名政治家吕温的几句话很概括九龄公的政治生涯。公于是以人为身,社稷自任,抗危言而无所避,秉大节而不可奇,小必谏,大必诤,攀帝槛,历天阶犯雷霆之威,不雯不止。举为时害,动咈上欲,日与逸党抗行于交战之中。这一切表明九龄公在唐代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九龄公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自幼即以文闻名于世,七岁能写文章,十三岁震惊广州刺史王方庆,后被张说称为“后出词人之冠”,他长期为玄宗的秘书,别人替唐玄宗起草诏书,多有不惬意的地方,而九龄公能当面执笔立就大得玄宗赞赏,后人评论他所写的诏书“明白得当,多有王言之体”。他苦心草拟的文件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王维对九龄公看作哲人典范。《曲江先生集》就是他留下的一部相当丰富、完整的诗文集。特别是《望月怀远》更令人一唱三叹,不能自已,收录于《唐诗三百首》之一。晚年被贬至逝世,仅三年时间,却是他创作上大放光彩的时期。这段诗感慨深沉,寓意深远,道出了封建社会怀才不遇的士大夫们的心声,也表示了他自己清高的情操。清人沈德潜评九龄公的诗云:“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末进,陈子昂诗品始正,张曲江断诗品乃醇”。在唐代虽然远不如陈子昂煊赫,但他的诗乃是魏晋、隋的诗歌发展线索上,由前者向后者过度的阶段的代表人物之一,也可以说是唐诗的领头之一。他的诗既有盛唐时代的情调,也有诗人自己的家室之恋。在他出任洪州刺史时作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是人们所赞美的一首写景诗。意境开阔气势生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至其被王维、孟浩然等人所崇拜。本上承晋宋齐梁山水诗脉反因共审美趣味,得以排宕于六朝尘俗,挺出于盛唐之前,明朝胡震享言:“唐初承梁隋,陈子昂独开大雅之源,张子寿(九龄公)首创清淡之派,盛唐断起。孟浩然、王维等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高适、子昂为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把九龄公与公认开盛唐之风的陈子昂相提并论,对九龄公在唐诗发展史中的地位给予确切的评价。九龄公的一生以儒学而立身,致君尧舜济世有为是他的基本志向。九龄公的一生丰富多彩,而曲折坎坷,九龄公作为一个岭南宰相第一人,他自称“岭海孤贱”在他之前还没有哪一位岭南人能够不阶尺土,由白衣而官致辅相的所谓“千古岭南第一人”。

                                                                                                                                                                  

  九龄公四十二世孙可秋撰


据韶关市信息:


据了解,韶关市为更好地传承弘扬和活化利用我市优秀历史文化,彰显韶关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打造岭南文化新高地,提升城市形象,在充分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市2018年决定规划建设韶关张九龄纪念公园、韶州历史文化博物馆。 公园选址位于新区、浈江、武江、曲江四区交界处的回龙山,规划面积约1.4万亩,公园总投资约1.89亿元。近期建设韶州历史文化博物馆及公园配套基础设施。


  张九龄墓, 位于韶关市北郊罗源洞山麓。张九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丞相,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回乡扫墓,薨于宅中,享年63岁,被谥为“文献公”。开元二十九年葬翠珠岭。

  张九龄家族墓地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前下方为张文献公祠,即享堂。九龄公墓前是其妻卢氏,岭脚下是弟媳妇及二弟九皋、九章的墓冢,是广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大墓,家族墓地。张九龄为砖室结构,坐北面南,平面呈“古”字形,分墓室、甬道、耳室三部分。墓室为主体建筑,成四角攒尖式顶,长7.98米,宽4.8米,高5.35米,四壁及甬道均有侍女蟠桃园等壁画,是广东境内最早出土的、绝无仅有的唐代壁画。墓前神道原有石座像分立于两旁,今有唐岭南节度使、著名书法家徐浩撰写的《神道碑》和杜甫作诗的《故右仆射相国张九公龄诗碑》。墓下有飨堂。今飨堂内还保存著明清以来的碑刻。

 

国张九公龄诗碑》。墓下有飨堂。今飨堂内还保存著明清以来的碑刻。

九龄公墓

九龄公墓通道

  世界张氏总会第六届恳亲大会于2013年10月30日在韶关举行,同时进行隆重的祭祖大典。约2000名张氏后裔参加祭祖大典和九龄纪念公园揭幕仪式。参加此次恳亲大会的有3000多人。其中,海外嘉宾近千人,主要来自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和香港、台湾、澳门地区共计40多个宗亲会;境内嘉宾1600人,来自广东、福建、河南、河北、海南、四川等20个省市70多个宗亲会;韶关本地10个县(市、区)均有张氏宗亲组团参加。

韶关九龄园祭祖活动

韶关九龄园祭祖活动

韶关九龄园祭祖活动

  张屋村古称风度村落,广东省古村。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东南20千米的周田镇,丹霞山东南方,韶赣高速公路周田出口西侧,G323国道西侧2千米处石马龙的张屋村。张九龄后裔初建于唐代,为守护子胄公墓迁徙于此,现住户160多户。子胄公墓位于平圃山,浈江与灵溪冲积平原的东南端,北、西傍曲折的浈江,隔江秀雅的丹霞山群峰为镇山,东、南为自东北往西南流的灵溪故道护卫,隔河东朝南北柔和排列的平圃山。全村夹持在两江(浈江和灵溪)之间,呈月牙形沿东北及西南延伸。

          古村依然保持着唐朝时期的建筑风格。来到风度村,首先映入笔者眼帘的是村口一座古朴的门楼。门楼始建于唐末,明代重建,至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是目前粤北古村落中仅存的最完整的纪念楼。正门楣上方红底金字牌匾“风度流芳”四字,正彰显了当时唐明皇李隆基对名相张九龄的肯定和推崇。至今,村中仍保留有四、五座古老的祠堂,为明清时期重修的古建筑。古老的青砖灰瓦、木雕透花栩栩如生。祠堂上题有“金鉴流芳”、“燕翼贻谋”、“千秋风度”等古牌匾。古朴的风度村处处都可感受到“九龄风度”千古流芳的氛围。

张子胄墓 位于曲江县周田镇平铺村东山岗上。东、南、北三面山岗起伏,墓为西北向, 远望是韶石和浈江。墓保存完整,正立面为半圆形,高2.3米,底宽2.95米,中间用侧砖砌出一条15厘米宽的横线, 把正立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半部高0.81米,面阔3间,左右两间各用一块0.7×0.81米的红砂岩砌筑,中间高0.81米,宽0.7米,用青砖错口平砌,形似封门;上半部分高1.34米。均用青砖平砌,立面平视为五间两重檐,中间嵌有1块0.32×0.45米墓碑。碑文是“凌烟阁胄公墓”上款已风化,下款是“孙鉴『』『』捐修”。墓碑上方另嵌1横楣,阴刻“风度绍兴”4字。墓前两旁原有石羊、石马,神道碑立于墓前方25 米处,今已倒,碑文不详。

张子胄是唐开元时宰相张九龄的祖父。据张九龄《墓志铭》载:“其先范阳人,四代祖(张君政)因官居此地……”。

引导语:张九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贤相。广州白云区石井街张村,目前全村有一千五百来人,为唐朝贤相张九龄的后裔。


  广州白云区张村


  白云区石井街张村,因聚居张氏一族而得名,目前全村一千五百左右人,都是有“岭南第一相”美称的唐朝宰相张九龄的后裔。

        张展雄老人今年七十多岁,原任张村的会计,对于张村七百多年深沉的文化历史底蕴尤为痴迷,他带着记者走遍张村的大街小巷如数家珍说:“每一个张村人都知道自己是张九龄的后人并以此自豪。张九龄为官廉正,做人耿直,文学成就高,是我们张家的骄傲,但凡父母,都要求儿女学习张九龄的诗文,继承张九龄的遗风!”

  张德宏老先生是张村的退休村委书记,他把一本发黄的《张氏文献公裔屯田使族谱》摆在记者面前说,来张村开基立业的是张九龄的第十二代孙,七百年前任广州屯田使时,因看中了张村的优美环境,任满之后没有离开广州,带领子孙在张村繁衍下来,时至今日,张氏一脉在张村枝繁叶茂,张村也因为张氏聚居而“姓”张。

  张九龄又名博物,字子寿,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韶关)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玄宗曾誉他为“曲江风度”。张九龄虽未来过石井张村,但是张村中处处有他的影子,许多的街道、小巷或者牌坊都是以他的名、字、谥号来命名的。比如风度路、文献里、风度牌坊、风度小学等等,都是跟张九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走在这些道路巷子,你会发觉,唐朝的张九龄离你并不遥远,仿佛就在身边。


张九龄文化深化了白云的文化底蕴


  白云区石井街张村经济联合社党支部书记、主任张健盈说,张九龄的特殊身份为张村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一份无价的瑰宝,张村人要好好去珍惜,好好去弘扬。除了张村的道路、小巷、牌坊、学校带有张九龄的印记之外,张村还有专门的丞相祠纪念张九龄,此外还兴建了面积达2.34万平方米的村级公园——张九龄纪念公园,这个公园是一个纪念性主题公园,里面有休闲观光区、老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纪念区共四个功能区,其中纪念区是专门用来展示张九龄的生平事迹、诗歌,以及举办相关纪念活动的,总之,通过公园,让游人更近一步走近张九龄。


专家评说:张村是中国宗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活见证


  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陈历明先生说,张村的张九龄文化是中国宗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活见证!唐朝的张九龄距离现代将近一千三百年,但是张村人通过族谱将这一千三百多年来的繁衍记录得一千二楚,使得后代人可以上溯渊源,寻根问祖,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在西方是看不到的。此外,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一个突出的优秀人物,他距离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很遥远,但通过张村,我们可以感觉其实他离我们很近!张村确立了以张九龄为官清正、做人正直、文采渊博为榜样,这对于引领整个社会好风气是起积极作用的。


石井张村张九龄纪念公园

石井张村宗祠

金鉴家声照风骨

张氏祖祠传世德


此支系为九龄后裔的张化孙支系,于南宋末年入闽,其第四子祥云公为坂田张氏直系祖,十六世孙成琏公在清代乾隆初年从东莞凤岗塘沥迁居新安畔田,也就是现在的深圳坂田。繁衍如今已历近300年,发展了12代,坂田张氏后人共有3000多人,主要分布在深圳、香港、马来西亚等地。

西湖村张氏宗祠

西湖村位于东莞石龙,石龙镇为明清时期的广东四大名镇之一,在当时没有公路、铁路的时代,无疑面向东江的石龙为重要的商埠及文化中心,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悠久历史,旧称"省、佛、陈、龙"。它们是:广州,佛山,东莞石龙,顺德陈村。

东莞石龙镇西湖支系开基祖为“才旺公”,为九龄公后裔。其七世祖“国纲公”为东莞籍中乡贡进士。国纲公之父“昭祖”,族谱记载为明春秋义乡举御射中选学究出身,次任番禺郎知梅州程乡县居广州徙东莞。国纲公后裔遍布广东、湖南、江西、福建、海南等地。

八卦围位于韶关市翁源县江尾镇葸茅岭管理区,又称葸茅岭、老围子、八卦围。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为张九龄后裔所建,因其围屋按周易阴阳八卦布局而建造,故被称为八卦围,是周易八卦文化和客家文化完美融合的古建筑。是广东客家围屋中独一无二的“八卦村”,是周易八卦文化和客家文化完美融合的古建筑。该围设有乾、巽、寅、艮四大门,符合八卦中的临官帝旺之位。围墙四周都是用河石、米浆和沙砌成,非常坚固,据说当年太平天国的石达开想攻打也知难而退。

八卦围占地1.6万多平方米,开有乾、坤、兑、巽四门,分别象征天、地、风、泽。外墙高6米,用石灰、沙、石砌成,围屋的房屋从外到内由高到低排列。围屋以祖堂为中点,除正向外串以外,左右和后面都是按八卦层层加串,向外延伸,共有1653间房、89条街巷,条条街巷都用鹅卵石铺砌,纵横交错,如同诸葛亮的八卦阵,扑朔迷离。

据当地张氏族谱记载,始祖为文二郎与文三郎,文二郎兄弟就是张姓挥公的第145世孙,初唐宰相张九龄的第23世孙,是中原南迁开基福建宁化后徙上杭定居的客家移民张化孙之六世孙。据有关史料考证分析,文二郎与弟文三郎原居福建省上杭县雅致街珠玑巷古井头,因元末战乱频繁,明初遂举家迁往广东连平石街头,又迁江西会昌、南康等地。再迁广东南雄珠玑巷,转辗数十年,约于明洪武后期定居翁源县牛岗铺高树下。再创建八卦围。现在也修建有张九龄纪念公园。

以上为新会开平支系开基祖的世系。

吉安三桥张氏始祖俊德公为曲江张氏九龄公之18世孙。三桥张氏基祖为俊德公。大约在元朝延裕年间,俊德公由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城西井头迁徙至河东三桥古村(留家店)立家拓基,历元、明、清、民国和人民共和国五朝,经23代繁衍,三桥张氏已有近700年历史。


石壁张氏家庙又称上祠,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建,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由前大埕、池塘、石旗杆、门楼、门厅、正堂等组成。大门八字开,重檐歇山顶;正堂为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五柱。

石碧村地处闽赣两省交界的宁化县石壁镇西部,距县城20公里、镇4公里,唐初称玉屏,唐中叶改为石璧,其后又谐音成石碧,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地域,后来被尊称为“客家摇篮”、“客家祖地”。

此地居住着数支的张氏后裔,其中大部分是曲江始祖君政公的后裔,上杭化孙公支系也是由此迁出的。他们为了便于拜祭,也建有“君政公总祠”。

在建设中的“化孙公祠”文化园。

福建上杭县,隶属龙岩市,地处汀江中游,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倾斜。为客属民系成长的摇篮,在客属民系播迁发展史中,是继客属民系宁化石壁之后的另一个“客属祖居地”。他们从福建龙岩上杭出发,向两广、两湖、江西、四川、台湾等地的后裔有数千万之众。往往从各南方姓氏族谱中可以看到,大量没提到“石壁开基”的家谱,却有关于瓦子街迁出的翔实记录等。

张化孙 号传万,字天衍,杨德三子,享耄耋之寿。进士出身,为九龄公18世孙。因靖康之乱由宁化县石壁村迁上杭县。官居韶州及长汀州太守,诰赠中宪大夫。公墓座落在福建省上杭县白沙镇将军桥茜洋村,李家屋背大坪岗。喝地“金盘载珠” ,申山寅向兼坤。墓前左右两旁竖着十八根石柱,代表18房支系,柱顶雕有石狮,象征十八房宗支繁荣昌炽。妣陈氏、阙氏两恭人之墓,座落于茜洋村进去官地水尾半山腰(二华里神仙坑)。喝地“雄鸡(飞凤)展翅” ,丙山兼向。生18子:吉云、庆云、祯云、祥云、集云、从云、龙云、福云、自云、绵云、景云、星云、卿云、帝云、阙云、倬云、彼云、定云。108孙。被中国人口学家称之为“张化孙现象”。

脱离风水地理角度看,其实这一切与其良好的家族背景与家教是分不开的。其父张杨德,乃御赐进士,宋孝宗时官至开封府大守。憨厚耿直,为官清廉。母亲巫氏,知书达礼,善良贤淑。父母因时乱而还乡南迁。在这样背景中,张化孙天资聪慧,敏而好学,三、四岁则能吟诗作对,读书过目不忘。仕途则从贡生到赐进士再至诰授中宪大夫,后“作牧汀州”,成一州之长。在宋元交替、风云大变幻之际,张化孙爱国爱乡,连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也为他谱作《像赞》:“公之丰采,气宇轩昂;公之品行,正直端庄。诗书博览,忠孝名扬;作牧汀州,合郡群黎……德泽开基杭邑,一门父子沐恩光。纂修族谱,报本不忘。钟灵毓秀,桂馨兰芳。“绵绵世泽,长发其祥。”由此可见其人品德行也。

张化孙高尚的情操与豁达的人生观,亦是其重要因素。在人生理想、抱负之时,便挤身仕途,任汀州牧。热心公益,造福桑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寿。其处世,顺境时以儒家,逆境时以道家,儒道兼济,杂以百家,遂而成治世乱世人生之楷模!其十分注重家族家风及教育后昆团结互助。当18子成家时期,时值元兵渡江南侵,宗室濒危,纷纷择地安居。为此分别作了“内八句”外八句”字辈诗。

(外八句):

清河系出源流长,卜吉移居闽上杭,

百忍家声思祖道,千秋金鑑慕宗枋,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后诗书继汉唐,

二九苗裔能凛训,支分富盛姓名香。

(内八句)

化云腾上昊,承先绍启宗,

仲兴山贻远,永廷应万崇。

日振昌英俊,贤声继祖功,

文运开世兆,科元定显隆。

传家惟诗礼,抡秀良与忠,

善积恩光大,庆余福自通。

德泽宜习学,作求泰常逢,

本立祥长发,燕翼谋广丰。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至今,已有7万多张化孙后裔前往祖地祭祖,其后裔主要公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以及港、台、澳、海内外,人口数百万之众。

一个姓氏,就一部凝重的历史,回眸百代传奇……穿越茫茫的时空;揭开历史的记忆。姓氏渊源,道尽千古沧桑;龙脉传承,铸就泱泱华夏。一个姓氏,一个家族,一方水土,一种文化的沉淀;一条黄河,一条长江,一段传说,一种生命的追求。家族史是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构成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要认识家族的历史就不能不知道姓氏的历史、自己的祖根源头。纵观历史,只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只有一个个家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团结,保证一个国家的团结;只有一个个家族兴旺和稳定,才能维系民族与国家的兴旺和稳定。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因此自唐代以来,历代都对撰修、研究家谱大力提倡和支持。“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先祖的生卒年月与婚姻状况,以及本家族成员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同时家谱也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佐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

资料有待笔者继续更新。为九龄公后裔需要上传本村族资料的请与笔者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