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州·最后的火警瞭望台

 老朱748ib1xkur 2021-05-10
“纸褙福州城”,这是某人自小便经常听到的一句俗语。这句俗语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说福州市区旧时的民居多为结构简陋的木板房(福州话称为“柴埕厝”),为避免透光、漏风,柴埕厝内部的木板上多用报纸或彩画裱糊。其二是说柴埕厝毗连成片,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极快,一座座柴埕厝就好像是纸糊似的,瞬间化为灰烬。
福州·最后的火警瞭望台X

福州市台江区荔枝弄,尚存一小段完整的“柴埕厝”。

有鉴于此,防火救火历来就是关系福州城区安全的第一等要务。自清道光年间,福州城内便有社会贤达与地方热心人士自发组织公益性群众组织——救火会。由于深得民心,响应者众,救火会的数量和规模以行业和社区两大途径不断扩大。1919年,按上海之例,成立福州市救火联合会,以统一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抵御火灾之患。救火联合会成立之初,会址暂设于台江区学军路上的“三山会馆”内。

福州·最后的火警瞭望台
三山会馆。清道光乙亥年(1839年)建,1985年重修。2010年左右被拆毁。

救火联合会成立后,即着手筹建大庙山火警瞭望台。原因是旧时发生火灾是通过敲锣报警,声音太小,能通知到的范围也小,等人赶到时,房屋早已烧成平地。而火警瞭望台建成后,有专人负责瞭望,在楼顶可以看到近半个福州城,火警发现早,通知快,地点准,在当时的消防救火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故在老福州的记忆中,火警瞭望台就是福州安全的象征。
福州·最后的火警瞭望台
募建钟楼(火警瞭望台)纪念章、救火联合会会员证(网上下载图片)

福州·最后的火警瞭望台
旧时的手摇消防车

大庙山瞭望台(亦称钟楼或警报台)建成于1926年10月,负责观察报告福州南台一带的火灾警情。台为砖混结构的正方形塔式建筑,高23米左右,共七层(底下两层被四周房屋所遮盖)。底层基座由条石砌成,每边长度约5米。上面墙体通宽3米,一律用青砖砌成。由于福州地处东南沿海,多台风多地震,所以墙体砌得特别厚,下层墙体厚达90公分左右,最高一层墙体厚度也有70公分左右。台内自下而上用木材构建螺旋式楼梯,共110多梯级。顶部三层内设住房,每层一间,每面墙上均开两个大窗,以便向外观察。底下各层每面墙都只开一个大窗。
最高层设有一个电动报警器,用力一拉,就发出巨大的响声,几乎全市都能听到。出现火情时则报警声响起,随后火铳炮响,响炮数代表出现火情所在地域(瞭望台还通过在白天悬挂红旗,夜间开亮红灯指示方向),通知“救火会”成员集合,火速赶往火区救火。瞭望台还挂有一口几百斤重的铜钟,一敲,那钟声,也几乎全市都能听到。
这种今天看来略显原始的方式,在那个没有电话的年代里,却是一种极为先进的手段了。
福州·最后的火警瞭望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