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才是领导力 | 资治通鉴

 dawn的图书馆 2021-05-10
这才是领导力 | 资治通鉴

【故事时间】

公元二三年

【原文翻译】

先是,青、徐贼众虽数十万人,讫无文书、号令、旌旗、部曲;及汉兵起,皆称将军,攻城略地,移书称说。

莽闻之,始惧。

一开始,青州(山东省北部)、徐州(江苏省北部)的起义群众,虽然有几十万人,但是却没有文书、口号、旗帜,以及组织架构。等到刘縯起兵之后,大家才开始自称“将军”,才有统一的行动来进攻城池,占领土地。同时,刘縯还下令发布文件,揭发王莽的罪行。

王莽在朝堂上听说后,开始感觉到恐惧。

【通鉴解析】

今天讲两个故事,分别是刘縯以及刘秀,带领军队作战的故事。

一、乌合之众

毛主席曾经讲过:“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组织起来。

组织起来,相当于是形成合力了。而形成合力了,就有力量了。就像是一支筷子,很容易就被折断,而一大把筷子,任凭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始终是折不断的。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讲到,王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想去改变这个千疮百孔的社会,但是他的政策,就像是无根之木一样,非但无法达到他的目的,反而是给百姓造成了更大的伤害。例如,造成了巨大通胀的货币政策,又比如粉饰太平。

在王莽的治理下,百姓民不聊生。要想活命,怎么办?唯有起义。

但是,他们始终缺少一个能够将他们组织起来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首领。

一开始,王莽对这些起义的群众,没有怎么放在心上。

王莽认为,自己的军队,分分钟都能够击败他们。毕竟他们散漫,没有纪律,与正规军队,根本没有办法比。

直到刘縯开始起来带领军队,王莽终于重视起来,开始觉得恐惧。

为什么呢?刘縯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把群众组织起来。而组织起来背后,就是刘縯的领导力。

刘縯认为,人数众多,并不能够代表胜利。如果是一群散漫的、乌合之众,那么根本没有与王莽的正规军作战。即使偶尔胜利了,也无法长久保持。

就像之前,都已经起义了这么久,但是连个口号、旗帜、组织架构都没有。

口号,相当于是一个公司的宗旨,大家做什么事情都是围绕这个宗旨的。旗帜,相当于是公司的标志,大家看到这个标志,就会想到自己是在一个组织集体里面。而组织架构,则是为了让整个组织运转得更加顺畅,遇到事情找到负责人,分工明确,彼此协作。

在刘縯的组织之下,这群看似散漫的群众,组织起来了。而组织起来的群众,仿佛变得无坚不摧。在刘縯的指挥之下,开始化被动为主动,进攻城池,占领土地。原来的散漫群众,过的是一种得过且过的日子,有人来打自己了,就抵抗一下。没有人来打自己了,就随便进攻一下,也没有想过要占领什么,得到什么。而此时的群众,开始为了集体的目的,有计划地争取自己的利益,开始蚕食新朝的一切。

这也是王莽为什么开始害怕了。因为他看到的不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一群有野心,有组织的起义群众。

二、艰苦的红军

看过一个问题,说红军那么苦,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参加?

实际上,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使命感以及归属感。

使命感,让每一个红军将士,都知道自己在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而作战。归属感,则是让每一个红军将士,把队伍当成是自己的家。

1928年,刘伯承在《军事问题补充报告》里说,广东的军队士兵,经常被克扣军饷。而且这种克扣,是层层往下的。最大一级的拿大头,到士兵手里,基本就没剩下多少了。但是,此时的红军,不仅军饷多,还愿意给士兵分土地。所以,大家都愿意往红军那边去。

我们不能够完全脱离物质谈理想,有了保障温饱的军饷,来谈理想与革命,才是有根之木。

但是,光有物质还不够,精神追求才是让大家牢牢团结在一起的根本原因。

进入红军之后,大家发现,这是一种非常平等的氛围。与其他军队打士兵,克扣军饷不同,在红军这里,有平等的上升渠道,有公平的组织架构。

在毛主席主导下的“三湾改编”,红军士兵的地位更高了。因为毛主席提出来一点,那就是“官兵平等”。首长可以指挥别人,但是不能凌驾在他人之上。就连毛主席,也必须亲自劳动。同时,还建立起来士兵委员会,专门负责处理军队的事务。

就像在公司中,辛辛苦苦干活赚的钱,被上级克扣,谁还愿意去工作呢?土地划分,则相当于是股权分配。有了钱有了股,自然就能够激励员工入职。一个好的职务,多少人拼了命往前冲。

这就是领导力。

三、刘秀

我们先来看原文。

诸将见寻、邑兵盛,皆反走,入昆阳,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

刘秀曰:「今兵穀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阳即拔,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诸将怒曰:「刘将军何敢如是!」秀笑而起。

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素轻秀,及迫急,乃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秀复为图画成败,诸将皆曰:「诺。」时城中唯有八九千人,秀使王凤与廷尉大将军王常守昆阳,夜与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骑出城南门,于外收兵。

简单翻译一下。

起义军队里面的将领见到王莽大军,感到声势浩大,于是开始慌了,纷纷向后撤退,最后退入到昆阳。

将领们担心自己被抓,担心自己的妻儿,于是军心涣散,都想着要回到自己的城里面,分散大军。

刘秀说:“现在起义军队人数少,粮食少,而敌人却声势浩大,唯一的办法就是合力抵抗,还有成功的可能。如果分散,就完全失去了势力。”

刘秀认为,刘縯此时正在进攻宛城,根本没有办法来久远。一旦放弃昆阳,失去了根据地,马上就会被敌人全部消灭。

刘秀认为,大家表面齐心,实际上想的是自己的妻儿。刘秀鼓励大家团结起来,为了集体的目标,不放弃。

将领认为刘秀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于是都怒了。刘秀没有争辩,而是起身走开。

不久之后,王莽的大军即将到来。将领们没有主心骨,都慌了,赶紧再把刘秀请来。

此时的刘秀非常淡定,于是把自己的计划全部说出来,包括如何成功,如何避免失败。

大家听完之后,这才放下心来,同意刘秀来主持后续的工作。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段故事。

在刘縯的指挥下,起义的群众第一次有了合力。但同时,也受到了王莽的关注。王莽开始调动军队来进行镇压。

这时候,面对军队内的恐慌情绪,刘秀站了出来。恐慌情绪,是非常可怕的。这种情绪,堪比瘟疫。它悄无声息,却又能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表面上大家都没有表现出来,实际上都心领神会。

毛主席为什么要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目的也是为了击退军队内的悲观情绪。

这个时候,只要有人说出放弃的事情,就会有很多人响应。等到这个时候,要想挽回就非常难了。

刘秀敏锐地察觉到这种情绪,于是果断站出来,力挽狂澜,想要消灭这种情绪。当然,刘秀没有想一次性就彻底消灭,这也是不可能的。

刘秀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意见,目的在于提出一个方案。通过这个方案,给将领们吃下一小颗定心丸,让他们认为事情还没有到彻底失败的地步。果然,这一次虽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将领们稍微看到了希望。

刘秀认为目的达到了,就走开了,也不把时间浪费在无所谓的争吵中。这就是鬼谷子所说的,捭阖之术。先把这种悲观情绪撕开一个小口子,让大家能够透透气。

在大军的重压之下,大家没有办法,再次请刘秀出来。这时候,刘秀就不再谈大方向,而是仔细地谈论具体的战术。

这就是毛主席所说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自此,悲观情绪已经被拉开一个大的口子,大家都自动把头露出来透气。而刘秀的战略战术,也给了大家一颗定心丸。

这同样也是领导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