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大王庙

 让快乐伴你一生 2021-05-10

大王庙位于阳曲县东黄水镇范庄村。大王庙是藏山神晋国大夫赵武的行宫,现庙内建筑仅存大殿,据脊檩题记,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边长9.7米,平面正方形,单檐歇山顶。前檐墙下建须弥座,下有青石包基。四周施单翘单昂栱,补间斗栱各一朵。大王庙殿内梁架前后内额与四椽袱构成井口方梁,纵横摆在稍间的中间,四角用三层抹角梁与斗栱层层挑起井口梁,下饰垂梁柱,构成"悬梁吊柱",因此也称为"无梁殿"。

大王庙殿内山墙上有出行、回宫图,后墙有尚膳、尚服壁画80余平方米,沥粉贴金,为明代壁画中的上乘之作。

正殿为大王庙的主体建筑,保存完好,正殿有三间,面宽16.4米,进深10.8米,平面布置几成方形,殿身四周围有回廊,大殿整体为木结构,从底到顶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台基不高,由青石砌成;屋架木制精巧,曲形斗拱,层层叠架;屋顶为单檐歇山顶,分布着五脊六兽,出檐深远,气势磅礴。

大殿四周由木柱支撑,柱上施以梁柱,构成屋架,沿柱而砌墙,再在上面开设门窗。四周木柱,微向内倾,置成"侧角",角柱稍高。设计的科学之处在于使梁、柱、枋三者受力均匀,紧密结合,以增加稳定性。柱础石雕,刻攻精细,细节之处,亦处理周到,体现了古人精湛的建筑技巧。

大殿内部空间敞亮,使用了"减柱造法",这种手法出现于辽代,是在建筑物的平面上减去若干根柱子,柱子减去的多少与面积的大小成正比。这种做法到金元时运用比较普遍,但明清以后大型建筑已不采用,殿内无一明柱,整个屋顶完全由山墙内之暗柱和廊柱支撑,从而减少了殿内的柱子,扩大了建筑的纵向跨度,为设置神龛和塑像,提供了宽敞的场所。折叠

昔日的大王庙殿内龙盘凤绕,丹青满壁,山水人物栩栩如生,泥塑神像风度翩翩,整座殿宇富丽堂皇,煞是壮观。惜今堂内之彩塑和壁画已全部毁损无存了。 最有建筑历史价值的是大王庙后殿。据有关专家鉴定,此殿属辽代建筑。后殿共三间,座北面南,其通体面宽12.1米,进深6.6米,鸱尾高6米,造型与结构特征同正殿基本一致。七檩四椽、五脊六兽,前后檐立栏卧栏各四层,梁、柱、栏、斗拱等皆用材粗大,却卯榫严实,构筑稳固。非凡是其斗拱形制多样,上下相异,柱头与补间不同,各拱两端之卷刹皆为五瓣,每瓣微向内弧,这种做法在木结构古建筑中尚不多见。

大王庙原建有碑房三间,是盂县寺庙存碑最多的一处,真所谓刻石荟萃,古碣如林,且造型美丽,文图并茂,笔工遒劲,字迹清楚,今碑房已毁,部分碑刻亦遭损坏。庙前有古槐两株,树冠高大,腰围达7.5米,枝干盘虬,古朴苍然,传系庙宇初建时所植,迄今已有千岁高龄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