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1期B|| 张妥系列散文:学校( 十二)在六十六中学6 /杨莉诵读

 ljian21 2021-05-10

美丽诗文 精品连播 美丽杂谈 艺术空间 | 经典赏

上期结尾:

母亲看到后,对我说:每天都是新挤的羊奶,怎么会变质呢?再说,变质也不可能这样快呀。

于是,母亲又看了看瓶子,说:这是今天送奶的瓶子吗?我说:记不清了。母亲说:其他人家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我说:还没有听说。母亲就对我说:以后给人家补上一瓶吧。

  文:张   妥

诵读:杨   莉

编辑:林小菲

我对音乐的兴趣虽然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也没有改变。初一的时候,学校组织一台文艺演出,其中就有一个节目叫作《小八路见到了毛主席》,反映延安时期五个小八路军战士见到毛主席的喜悦心情。这五个小战士分别是炊事员,警卫员,护理员等。表演形式是说唱。每一个小战士都这样问:你知道我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吗?那就是我见到毛主席啦。然后简短地叙述见到毛主席的情景。之后大家就一块儿唱起来:炊事员,炊事员,永远记住这一天,毛主席和我们心连心,永远当好人民的炊事员。

我的表演僵硬呆板,很没有天赋。虽然没有表演天赋,但是并不妨碍我依然喜欢音乐。小学时期同村同班同学教过我吹笛子,我一直没有忘。说是教我吹笛子,实际上就是让我买了一根竹笛后,告诉我:六个手指头捂住六个笛孔(叫做筒音)是5音,末端的笛孔是6音,一直到第一孔,分别是7,1,2,3,4音,然后就说你去练去吧。我就照着简谱,从《东方红》开始吹起,后来能够吹《远飞的大雁》等。吹着吹着我就不太喜欢了,因为我感觉吹笛子太累了,每每一首歌曲吹完,大脑都有眩晕感觉。这时候我的同学开始拉二胡了。嗳,这个好,只要把二胡放在左大腿根上,只管拉就是了。我的同学又告诉我,里弦是5音,外弦是2音,你就自己去练吧。于是我又从《东方红》和《远飞的大雁》开始摸索起来,直到最后把“杀鸡”声变成人们都可以听懂的歌曲。

我对音乐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慢慢地就对简谱无师自通了。音乐老师教我们《珊瑚颂》歌曲,其他同学唱过就算了,我下课后却央求老师把挂着的歌谱暂时别拿走,让我把歌谱抄下来。后来,“文革”期间被批判为“封资修”的东西解冻了一些,其中包括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听到后感觉就是天籁之音,我把这首歌曲的简谱甚至抄到了数学教科书的封面,有时间就哼唱一遍。

那个教我笛子和二胡的同学之后学了板胡,拜了省城很有名的板胡专家当了老师,主攻秦腔各种曲牌。他的老师根据秦腔唱腔创作的一首《秦腔曲牌》,被他练习得既委婉又铿锵。学校参加西安市中学生文艺汇演,我的同学就演奏了这首《秦腔曲牌》,我和三四个同学拉二胡为他伴奏。演出的剧场门口写了四个绿色的大字“春光剧场”。这猜想这是“文革”时期所改的名字,这个剧场应该是西安城内某个剧社固定的演出剧场,位于西安钟楼东南方向的不远处。不知道这个剧场现在还存在否。我的这个同学由于他的老师的推荐,初二结束后没有继续升学,到了一个县剧团当了板胡演奏员。他现在已经是省城鼎鼎大名的板胡演奏家了。让我在此对他表示由衷的感激。

这时候有一期《人民教育》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了“少年大学生”宁铂的事迹。宁铂当时只有十四岁左右,是著名的“神童”,小小的年纪就学完了高中所有的课程,成绩优异,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到“少年班”。宁铂不但数理化学习优异,而且古典诗词也写得高级棒。于是我把这个小我两岁的人当成了学习的榜样。恰好有个姓崔的同学,从他家的故纸堆里翻出了一个小册子,是“文革”前出版的北京大学教授王力先生所著的《诗词格律十讲》,我拿到后如获至宝,每天的课程学习和作业完成之后,就认真研读。这本书通过十讲,分别介绍了“律诗”和“词牌”的声韵,平仄,对仗,节奏,重叠等各种要求,再反过头来看,才深刻理解了我早已经背过的《毛泽东诗词》中各种诗词的高妙。我也学着写过许多首(阕)诗词,当时不好意思拿出来,现在早已经亡轶。

“少年大学生”宁铂能够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行呢?这时候社会到处都是“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口号,我能够无动于衷吗?于是加快了自学的脚步。其中最难以忘怀的是对数学的学习,尤其是对“一元一次方程”“平面几何”和“极值”的学习。我除过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还广求课外辅导书,其中上海出的一套课外辅导书,让我更加开阔了眼界。我的对于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能够做出和标准答案一样的答案,而是从方法论上得到了升华。比如学习“方程”,让我明白了达到目的路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学习“平面几何”让我掌握了严密的逻辑推理;学习“极值”让我知道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

除过数理化,我对文学和历史也情有独钟。那时是我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的高峰期之一,读过很多英国的,法国的,德国的,俄罗斯的,美国的著名作家的小说和诗歌,尤为重要的是对中国的一些散文名家都特别喜欢,比如刘白羽,杨朔,秦牧,以及“三家村”的邓拓,吴晗,廖沫沙等。诗人郭小川对我影响尤深,我后来在写诗歌的时候,仿佛总有着郭小川激情澎湃的影子。

也看各种对“文革”控诉的小说,其中中篇小说《我应该怎么办》每天让我泪水涟涟。小说叙述了一对恋人被造反派逼得天各一方。多少年后因为男方杳无音讯,女方只得嫁给了另一个男人。“四人帮”被打倒后,男方才从很远的地方归来。面对着跟前的两个男人,女人悲痛地喊:我应该怎么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