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卫灵公篇(十八)

 素說 2021-05-10
原     文
卫灵公第十五

15.18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释     解
老师说:“好德的君子总是以道义作为自己行政的纲领,以彰显道义的和谐而达之于至善为目标,其为政的着力点始终在道义的彰显之上,在适时顺势的权变通达的才能游艺之上。因此,好德君子总是以自己无法通达于道义,无能力彰显道义的和谐为病,而不以自己没有闻达的名分,不能获得他人的夸赞,别人不能了解自己为病。”

释     字
《说文》:病:疾加也。从疒丙声。皮命切。
《广韵》:病:忧也,苦也。《说文》曰:“疾加也。”皮命切。
汉字“病”从疒丙声。“疒”甲骨文从人从爿,爿是竖着的床的形象,会人患病后躺在床上之意。“疒”本义指疾病,后加“丙”旁表声成“病”字。《说文》:“病,疾加也”,意思是疾病加重。本义指病重,引申有患病、疾苦、缺点、忧虑、怨恨等义。

素     说
前一章通过好德君子的“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的为政教导,让人们领悟并把握君子行道以仁义为本,以“礼、逊、信”三善为终始目标的言行实践要旨。本章通过“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的教导,让人们体悟把握君子行道着力点在于己心的仁义之本,而不在于别人能否闻达自己的名分。
老师说:“好德的君子总是以道义作为自己行政的纲领,以彰显道义的和谐而达之于至善为目标,其为政的着力点始终在道义的彰显之上,在适时顺势的权变通达的才能游艺之上。因此,好德君子总是以自己无法通达于道义,无能力彰显道义的和谐为病,而不以自己没有闻达的名分,不能获得他人的夸赞,别人不能了解自己为病。
本章需要注意分别和《宪问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教导的异同。从文本上看,本章“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和《宪问篇》的分别是:本章开头多了“君子”两字,同时言说次序的先后作了交换,并将“患”字换成了“病”字。因此,要区别这两章章义,就必须对“患”和“病”二字的字义进行辨识。“患”字侧重点在未然上,其字义为忧虑、忧患、担忧。而“病”字却是已然的患病,字义为已经患病、病重。因而《宪问篇》是教导对期望从政的君子的,为此,我释解为:“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所行的善道,而要担忧自己在其位而不能笃心于道义,守礼乐仁德之道,通达于礼乐道义的才艺权变的能力。”本章的“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是告诉人们,从政在位君子应有的担当和责任,是告诉人们“君子以无能为病,而不以人之不己知为病”。我释解为:“君子总是以自己无法通达于道义,无能力彰显道义的和谐为病,而不以自己没有闻达的名分,不能获得他人的夸赞,别人不能了解自己为病。”一些释解者没能区分清楚“患”和“病”的未然和已然的面向,错误地以为“患”和“病”二字内涵、外延相同,从而作出了“两章表达相同”的错误结论。另外,《学而篇》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和《里仁篇》的“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强调的是学修为君子的“道问学”面向,这与《宪问篇》和本章的“尊德性”是不同的面向。因此,将本章和《学而篇》、《里仁篇》、《宪问篇》中的类似教导混同,并认为是孔子反复叮咛的常道。这是不妥的,是没有把握住孔子言教的“学、成、行”面向的不同以及仁德境界提升后而进行的不同教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