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选几个代表出来,比如辛弃疾、苏轼、李白、杜甫,还有贺铸。 先说辛弃疾。 不少读者受到教科书的误导,认为稼轩词都是“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其实辛弃疾也有侠骨柔情,他是刚柔并济的。 正如苏轼不仅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有“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这样柔情似水的作品。 在写景上,辛弃疾具有高超的语言概括能力,寥寥数语,便能把很繁复的景致或事物囊括怠尽,而且浑然一体,形神兼备。同时,稼轩有着驾驭多种风格的超凡能力,大致可以分三种风格。苍凉跳动、沉郁悲慨是一类;写景是一类;婉约是一类。 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一、豪放词NO.1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豪壮悲凉,沉郁顿挫。 NO.2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这首词气魄阔大,豪放昂扬。 NO.3 辛弃疾· 《贺新郎·赋琵琶》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舞罢,几番风月。 苍劲沉郁、凄婉悲凉。 这个齐鲁大汉,也许真的是伤心到骨子里了。才写出这么多凄婉悲凉的词。“弹到此,为呜咽”,呜咽的人恰恰是他自己。 二、婉约词NO.4 辛弃疾· 《祝英台近》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这首词实在是找不到一丁点的豪放气。全词塑造了一个鲜明的闺中女子形象。她多愁善感,娇媚深情,又天真单纯。本词清而丽,婉而妩媚,是辛弃疾“婉约”词中的名篇。 NO.5 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孤高幽独、淡泊自恃、自甘寂寞、不同流俗。这不正是作者的自我写照?梁启超评曰:“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可谓一语中的,可见含蓄之深,是宋词中“婉约”类名作。 三、柔情类:NO.6 辛弃疾·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孝宗淳熙五年清明节后,稼轩受召任大理少卿,从江西沿江而下,行至东流,想起了当年游此地时与一女子相恋的往事。当他寻到画楼时,却已是人去楼空空锁燕。本已绝望时,却意外听到路人说,这位女子现仍在此地,只是搬到了街道的东头。然而这意外的消息并没有让稼轩欣喜,却使他感叹万端,旧恨新愁一齐涌上心头。当年那亭亭玉立的少女,如今可能已鬓染星霜。 这首词展现了稼轩侠骨柔肠的一面,在战场上虽然是“壮岁旌旗拥万夫”的凛凛大汉,但面对所爱过女子的女子时,仍会柔情似水,充满怅惘。 四、写景类NO.7 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融合,已是为高。又得真之旨意,写景不隔,如置眉睫,如人亲历,已于自然融为一体。这样的创作手法,有着超乎寻常的艺术感染力,古今罕见。见惯稼轩君的沉郁悲凉,再读此首,叹其才力纵横,如龙般变化多端,不可窥测。 NO.8 辛弃疾· 《鹧鸪天·代人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短短二十七个字,就把远山近山、大路小路、青旗酒店、溪水野花近乎神奇地勾画出来,这种真切的乡间画面感,具有很强的透视感,如置人眉睫之前。 NO.9 辛弃疾·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纯粹是一副极富诗意的乡村生活画卷,读来让人感觉极为亲切自然。 另外,辛弃疾还有另一首写景名作:《生查子·独游雨岩》,限于篇幅,在此就不介绍了。 讲完辛弃疾,我们来看苏轼。 苏子瞻是北宋文坛一代盟主,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大家,精通散文、诗歌、词、书法、绘画、园林艺术、文艺理论批评,可谓全方位的文学巨匠。他的诗以清雄旷放为主,但是他风格又兼具多种姿态,如刘克庄《后村诗话》评曰:“有汗漫者,有典丽者,有丽缛者,有简淡者,翕张开阖,千变万化。”钱钟书先生说苏轼是宋诗中“最真朴出自然者”者,这些见解都很独到。 总之,苏轼大大提高了宋诗的思想与艺术境界,堪称北宋诗歌之魂。 我们首先来讲他的诗,对比一下两种不同风格。 NO.10 苏轼·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一》
纯用虚笔,即调动想象,凭虚构象。首句以江神河伯之渺小,反衬海神之巨大,借用《庄子》典故中“醯鸡”的意象来形容江河,新奇、巧妙、超前。次句写海潮东来,吐气如虹,令人想象其惊心骇目的声势。三四句用典故,想象有甲士雄兵强弩射潮,气魄之大,表现得酣畅淋漓。 全诗雄丽豪放,意气盎然。 NO.11 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五选其二》
此诗描写夏日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的过程,在诗人笔下,云起、雨降、风来、天晴、水涨一气呵成。先是迅疾猛烈,极有气势,后转为轻松平静,真是笔飞墨舞,变幻莫测,雄奇瑰丽。“翻墨”、“跳珠”两个妙喻用得极好,兼顾声、光、色与动态。 二、再看他浪漫风韵的类型:NO.12 苏轼· 《和孔密州五绝》
全篇触景发兴,状物清美,唱叹有致,浑然天成,饶有唐人绝句风韵。 NO.13 苏轼· 《海棠》
风韵十足,情意绵长。 苏轼还有一种,是善于譬喻的诗:NO.14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起势超隽,运笔自如,意绪畅达,意境恣逸而苍凉。 自东坡诗后,“雪泥鸿爪”成了人生行踪偶然无定、留迹瞬间烟灭的一个喻象;同时,这也成为苏诗长于譬喻的例证。 苏轼还有一种是充满理趣的,比如《题西林壁》一类的,限于篇幅,不作介绍。 接下来是他的词。提起苏词,历来都认为老苏同志词风旷达,其实,在词的风格和内容题材上,苏轼也是千变万化的。同时他在词的发展上,可谓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最大贡献是“以诗为词”。 南宋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天地奇观。” 他在词中的风格,至少有四种,我只上三种: 一、豪放旷达的。NO.15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胸襟磊落、壮怀激越、词锋凌厉、音韵铿锵、节奏急促,气势逼人,具有一种刚健豪迈的格调,与当时婉约柔丽的词风形成了鲜明对照,为南宋慷慨激昂的爱国词开了先河。 NO.16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全词情绪激昂,起伏跌宕,笔力劲拔,气象雄奇壮阔,有高唱入云之声势。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曰:“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语,词意高妙,真古今绝唱。” 那么,这是他豪放旷达一类的词。 二、洒脱一类的NO.17 苏轼·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豪俊洒脱,清丽自然,饶有余韵。 NO.18 苏轼·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首不仅洒脱,还超脱旷达。 三、婉约的、缠绵的NO.19 苏轼·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真是把杨花写绝了,缠绵幽怨,情景交融,浑然无我,已臻神韵。 NO.20 苏轼·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至此可以明证,苏轼绝非写不了倚红偎翠的艳词,而是不屑于写,他是有意开“自成一家”的豪放词,与柳永词风相对抗的。 清人王世禛《花草蒙拾》中说:“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点出了这首词的风调韵致。 说完苏辛,我们再来看,贺铸的词。提起贺铸,都会想到他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要么就是“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他的词风给我们的印象是缠绵的,是婉约柔美的,是含蓄蕴藉的。 但其实他也是个血性男儿,他的《六州歌头》多么激越昂扬,读之令人热血沸腾。 NO.21 贺铸·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后面的三叠句,可谓是贺铸一人独创的绝唱,因此也得称“贺梅子”。其实像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意象,我很小就感悟到了,只是诗人跟普通人的差别在于,他们不仅能感悟到,还能写出来。 NO.22 贺铸· 《感皇恩》 兰芷满汀洲 游丝横路。罗袜尘生步,迎顾。 抒情婉而曲折,情景疏淡而又浓烈。似情非情,或许又有寄托。 这两首可谓是贺铸词风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但也不是他的全部词风。 NO.23 贺铸·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语言激烈悲壮,情感激越,风格雄健苍凉。根本就不像是一个人写出来的。 李白不得不说是李白,李白的风格更是多变。超逸绝尘,豪放洒脱,俊逸清新,奔放浪漫,幽微蕴藉,不一而足。 放诗,自己感受: NO.24 李白·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NO.25 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压酒唤客尝。 NO.26 李白·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这首就写很幽微,深远蕴藉。 NO.27 李白·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豪迈洒脱,奔放自如,如江河流泻,一气贯注。 暂时写到这,至于那个杜甫啊,我相信肯定有答主写,我抛砖引玉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