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头好| 《中国合伙人》:青春就是这样成长的

 杂纸篓 2021-05-11

青春是怎样成长的呢?这部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给出了他的答案。

当其它青春片都在忙着谈情说爱、抛洒狗血的时候,,并非以“青春”为卖点,却无意中成了最接近青春的青春片。

传闻本片是以新东方三杰的事迹为蓝本改编的,乍一看,他们的故事似乎离了我们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但陈可辛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无论他电影里的故事离我们多么遥远,故事里的感情却能紧紧贴进我们的心窝里。因为这世上芸芸众生的故事成千上万,但人类的感情却是相通的,无关时间,无关职业,无关种族。

共情,是他电影的最大特色。

他聚焦的不是人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发生事情后人的反应。

我们看的也不是电影,而是我们自己。

这次,我们通过成东青、孟晓骏、王阳三人的人生轨迹,可以故地重游般地重温一遍我们自己成长的历程。

青春的成长

黄晓明饰演的成东青穷苦农民出身,复读三次,靠举债才上的大学,目标就是留在大城市,不然就得回去种地。

邓超饰演的孟晓骏是留美世家,留学是他的家族遗传,学霸级别的人物,时刻把“梦想”挂在嘴边,一心要去美国,改变世界。

佟大为饰演的王阳则是文青一枚,顶着一头象征着青春与梦想的长发,喜欢诗歌,放荡不羁。

导演的意图昭然若揭,为了让这部影片的故事更具代表性,他将三个主角分别塑造成三种标志性的人物,成东青代表实用主义,孟晓骏代表理想主义,王阳代表浪漫主义。

最令我耿耿于怀的是王阳。当看到他在阳台上焚烧诗集时的疯疯癫癫和剪掉长发时的痛哭流涕,我不禁泪流满面。王阳是有魏晋遗风的,表面上故作放浪,实则自视甚高、鄙薄俗流,只为隐藏那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作为曾经的小文青,在初入社会时,我也遭遇过和王阳一样的尴尬和失望,象牙塔外的世界和文青臆想中的世界格格不入,进而摧毁了我一厢情愿的幻想。当初那种文青作风,也着实让我碰了不少壁,吃了不少苦头,最后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酸文假醋”。

在他身上,我仿佛看到自己的青春。

王阳在婚宴散场后,对成东青和孟晓骏说:“我以前只会过一种生活,就是跟别人不一样,现在我知道了,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的生活,才是值得的。”所以他是最早向现实妥协的,最后近乎报复式地娶了个平平淡淡的女人,过上了普罗大众的日子。

当成、孟二人对公司的发展产生分歧时,王阳也是最没原则的那个,因为他内心那口清泉涌动的井早已枯竭,于是很多问题便不成问题,反正无可无不可啦,所以他既附和成东青,也赞成孟晓骏,他只想留住这两个朋友,其他并不关心。

对比王阳和成东青对钱的态度,可以看出俩人的区别。第一次赚到大钱后,王阳将大把的钞票抛向空中,带着发泄、自嘲和无所谓的口吻高声欢呼,而成东青先是惊讶,然后心疼地一张张往回收。

说到成东青,他被学校辞退,为了不被打回原形灰溜溜回家种地,他只能满街去刷招生小广告,一边刷一边说:“我觉得我的青春结束了。”陪他刷广告的王阳是懂他说这话的心情的,却只回了一句:“你真恶心。”与其说他是在评价成东青,不如说是在嘲笑自己。

成东青最大的失落,当属他被自己深爱的女友苏梅抛弃吧,尽管他努力维持,终究有心无力。在他把自己刻骨铭心的恋情当段子,以自嘲的方式说给学生们听的时候,就和王阳说“你真恶心”的心态是一样的。

好像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从自嘲开始的。嘲笑曾经的自己,嘲笑曾经的所作所为,嘲笑曾经的热烈,嘲笑曾经的执着。

除了恋情,关于梦想,成东青也是当段子来说的,而且他对梦想的理解充满了实用主义的狡猾。当然,更多时候,他是讳谈梦想的。或许在他看来,只有孟晓骏才是有资格谈论梦想的。

我们在学校里,一定遇到过像孟晓骏那样的校友,他们好像天生就具备理想型人格,诚实、自信、民主、拼搏,是他们身上最明显的四个标签。

孟晓骏是那样的意气风发,作为理想主义的身体力行者,他顺利签证出国,后来却被想象中的美国梦啪啪打脸,于是宣称不会回来的孟晓骏,到底还是黯然回国了。甚至在一次演讲事故中,暴露了自己的演讲恐惧症。原来,精英如孟晓骏,其实也有不精英之处。

王阳说,我们总是想改变别人,而拒绝改变自己。结果呢,代表理想主义的孟晓骏改变了自己,代表浪漫主义的王阳改变了自己,只有代表实用主义的成东青改变不大。

似乎无论什么主义,到最终都是实用主义的胜利。

那段“too young,too naïve”的日子,一去不返。他们终于成长。

成长,并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突然之间发生的,也许只要一分钟,一句话,一个人,或者一件事。

青春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即:认为鸡蛋就是鸡蛋。

而青春成长最显著的迹象之一,即:认为鸡蛋可以是一道菜,或者本来就应该是一道菜。

友情的成长

三人的新梦想公司,按照职能划分,成东青属于领导,孟晓骏属于军师,王阳属于将军。由于理念不合,三人多有龃龉,成东青和孟晓骏两人甚至一度闹到水火不容,只有王阳艰难地从中斡旋。

后来在王阳的婚礼上,宾客散尽,杯盘狼藉,三人的友情也到了杯盘狼藉的地步,终于决裂。

实际上,他们的友情从一开始在学校里时就是肤浅的,无非一起学习、一起打架、一起追女孩儿之类,实则各怀心思。

直到这次婚宴,三人才剖明心迹。及至成东青遭遇危机,已经离开的孟晓骏和王阳毅然回归帮助他渡过难关,继而在美国的谈判桌上,三人才真正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完成友情的升华和成长。

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这样的友情令人向往。

当我们回望曾经的青春岁月时,那些和自己一起走过青春的人还在,一同见证过彼此青春的人还在,还有他们陪着我们一起回望,一起打趣,一起感慨,想想,也足慰平生了。

成功并不是成长的终极目标

影片最后,通过成、孟、王三人合力,新梦想终于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这也成了全片最受诟病之处。有人拿本片与《社交网络》比较,认为结尾远不及《社交网络》深刻。好像非要在成功以后,对自己获得的成功产生怀疑,才算得上深刻。

也许导演不想去为了深刻而深刻,故意制造那么一个拧巴的结局。举个例子,马云说他后悔创建阿里巴巴,这很符合深刻的标准了吧?可是大众的反馈,是不信和群嘲。

这三人成功后会怎样?影片中有好几处暗示。一个是功成名就的成东青遇到初恋苏梅,以为她会刮目相看,结果人家过得恬淡自如,并无过多表示。另一个,成东青以孟晓骏的名义冠名那间美国的实验室,导演借红着眼眶的孟晓骏之口,嗔其“土鳖“。以上种种,不一而足。

可见导演对成功的定义,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又或许导演的本意并不是想表达成功,而是在表达成长。毕竟成功只是这部电影的结局,不是这三个人的结局。

换言之,成功并不是成长的终极目标,它只是三人成长路上经历的一件事情,仅此而已。

导演用这么一件事情提醒三人,同时也提醒我们,认清我们追求的成功的本质。成功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发生一些改变,但有些东西却不会因为成功而发生任何改变。

在那变与不变之间,我们就这样年年地成长。

文/林梦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