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头好| 《三十而已》:看观众评价,这届女性处境依然艰难

 杂纸篓 2021-05-11

《三十而已》最近开始渐渐冷却。该剧以三位三十岁女性视角展开,讲述她们在三十岁这个关口所面临的婚恋、工作、家庭各个方面的压力。

这部剧着力塑造的是女性角色,也倾向于以女性视角来看待问题,自然对女性角色的关注度和讨论度更高。顾佳身上“能干”与“强势”的矛盾,王漫妮身上“清高”和“拜金”的纠缠,观众开始去发现立体的、多元的女性形象。

然而,除去剧中拍摄视角所带有的天然倾向,在观众的评论中也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本来就因性别差异而带有不同的人物评价方式。

社会在进步,但这届女性处境依然艰难。

1.对于女性角色要求高

以正常道德评价标准来看,王漫妮谐音“want money”,坚持“穷精致”的她是许多都市职场人的写照。

人本来是一个矛盾体,观众猛骂王漫妮表面清高,内里拜金。

 “清高”是对爱情的态度,王漫妮接受不了“一南一北,互不干扰”,是她的底线;“拜金”,是指一切向金钱看齐罔顾原则。

王漫妮喜欢钱,但她也更要原则。喜欢钱是人之常情,王漫妮也不过是个正常人罢了。她确实因为经济条件对梁正贤动了心,可谁又能在选择伴侣时完全不在乎对方的条件?

既要理想主义,批评王漫妮的爱情只是因为金钱;又要现实主义,觉得王漫妮要钱就得了,何必奢求爱情?

再看顾佳,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家庭事业两不误,颜值素质哪里都耐打,在现实生活中趋于完美,还是仍然被挑着家庭中太强势的刺。

她和许幻山的婚姻中,她的确有问题,但许幻山的错误明显大的多。顾佳已经够完美了,更何况,婚姻的成败与否,不是评价一个人的全部。

这样看来,观众对于女性的要求非但没有在追逐剧情一路深入后因理解而放宽,反而更高了。只有一个女性有事业,有家庭,有颜有钱有想法,她才是一个值得赞扬的角色。

 有人会说,这仅仅是观众对于剧中女性恨铁不成钢的美好期待而已。但,谁又能保证现实中的女性,不受这些评价的影响呢?

2.深度发掘女性角色,对男性评价标签化

除去因茶艺过于精湛而被贴“绿茶”标签的林有有,顾佳身上,呈现着打入贵妇圈的交际手段,打点公司的雷厉风行,当妈带娃的不易,处理小三的狠辣,以及一人扛下所有的辛酸。

王漫妮身上,工作,婚恋,小镇生活交错,反映着社会大背景,从各个角度都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而观众的共鸣,自然引发了对与她们关联的社会背景,试图找寻人物人生轨迹后的原因。

 

反观男性角色,“不识绿茶”许幻山,“冷漠直男”陈屿,“海王”梁正贤,一开始就被打上了死死的标签,合起来也并非是“男性群像”,仅仅是不同类别的渣男图鉴。

潜在的观念是:渣男就是渣,不需要原因。

 

但是,是什么样的土壤催生了他们?又是什么让他们大行其道?观众们在大肆咒骂获得快感后,似乎并不关心了。

当然,这种倾向多少也和剧中自带的女性视角有关。

3.维护感情时更多评判女性

顾佳这一故事线中,观众的关注点普遍在于看顾佳“如何手撕绿茶”“如何鉴别心机女”,看林有有“如何高级绿茶俘获许幻山”,甚至有观众乐于评判顾佳和林有有对峙时谁更了解许幻山。

然而在这一场婚姻中,男性是否缺位了呢?这就像一场宫斗大戏,顾佳是手段高明的正宫,林有有是野心勃勃的侧室,共同抢夺一个男人的宠爱。

问题是,一段关系的持续与否,在于互相选择,女性不是只有谈情说爱作为头等大事。手撕小三不是妻子的义务,拒绝小三好好经营婚姻却是丈夫的责任。

 

手撕绿茶夺回丈夫从来不是女性的荣誉,只是岌岌可危的婚姻关系的最后一块遮羞布罢了。

西方艺术中,有“男性凝视”一说,即男权社会下,女性是被看的第二性,男性则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享受窥视愉悦,成为观看和凝视的第一性。

许多理论家在探讨“凝视”问题时都指出,通常人们把“男性凝视”加以“自然化”,使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观看行为。

 在三十而已中,女性纵使被关注,本质上也依然处于弱势地位。人们更多地对女性评价:“你应该……才……”不知不觉,更多女性开始通过外界评价评判自己,也因而套上了完美的枷锁。

女性不该被定义,希望每个站在无论人生哪个关口的女性,都可以突破社会评价的桎梏,勇敢走自己的路。

文/忍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