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2俶真训诗解10真情清静情通有无 题文诗: 故圣之学,欲返性初,游心于虚.达人之学, 欲以通性,于辽廓而,觉于寂漠.俗世之学, 其则不然,擢德搴性,内愁五藏,外劳耳目, 招蛲振缱,物之毫芒,摇消掉捎,仁义礼乐, 暴行越智,于天下以,招号名声.此我所羞, 而不为也.是故与其,有天下也,不若有悦; 与其有悦,不若徜徉,物之终始,真情条达, 有无之际,通无化有.真诚是故,举世誉之, 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泰然定于, 死生之境,澹然通于,荣辱之理.炎火洪水, 弥靡天下,神无亏缺,于胸臆中.若是然者, 视天下犹,飞羽浮芥,孰肯分分,以物为事. 水性真清,而土汩之;人性安静,嗜欲乱之. 夫人之所,受于天者,耳之于声,目之于色, 口芳鼻臭,肌肤寒燠,其情一也;或通神明, 或痴狂者,由其所为,制者异也.是故神者, 智之渊也,渊清智明;智者心府,智公心平. 莫鉴流沫,鉴于止水,以其静也;莫窥形于, 生铁也而,窥于明镜,以其睹易.唯易且静, 形物之性.由此观之,其用也必,假于弗用. 【原文】 【译文】 因此圣人学习,是要将心性返归到最初质朴状态而让心神遨游于虚无之境;达人学习,是要将心性与旷漠无边相通而在寂静淡漠中觉醒。若是世俗之人的学习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拔去德性,扰乱心胸,损伤耳目,老是纠缠、追求着事物的微小利益,为推行仁义礼乐奔走忙碌,在世上自我表现以求获得世俗的名声。这种事情我是感到羞耻而不屑做的。 所以与其占有天下,还不如对此超脱一些;与其有超脱的思想,还不如彻底抛弃天下而逍遥流连在虚无境地、通达于事物有无之间。因此,全天下的人赞扬我,我也不会受到激励,全天下的人非议我,我也不会沮丧。对生死泰然处之,对荣辱通达处置,即使面对天下大火蔓延、洪水泛滥,我内心中的精神不会亏缺。像这样的话,就会将天下及天下之事看得轻如羽毛、浮泛芥草,谁还肯忙忙碌碌将外物当回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