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愿意写信吗?

 麦芽公益悦读馆 2021-05-11

在电子时代,一封带着你的字迹的心情告白,显得格格不入。在键盘代替纸笔,电脑代替邮递的年代里,很多人忘了怎么去书写。在流行语泛滥的即时对话中,很多人无法用完整的语言,来叙述一件事情。


我曾在四川巴中晏阳初的故乡做过公益阅读推广,在那里,电子产品并没有那么普及,而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和交流的渴求,十分的强烈。当时,忽然间有一个念头:为什么不能让外面的人和乡村的学生们建立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关系呢?

而要建立这样的关系,并不能仅仅靠一时的心血来潮,一次性的交流来获得。我蓦然想起,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在电脑、手机还未曾普及的年代,很多的年轻人借用信件的方式,向外界寻找着自己的“知音”,倾诉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人的成长过程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是陪伴。当我们缺乏家人的陪伴,缺乏同龄人的相处的时候,我们会变得暴躁。阅读诚然可以稀释这一份暴躁,但有一个人能听你的倾诉,能感受你的思想,这是一件多么激动的事。何况,这个人是陌不相识的真诚的人。(和一个陌生人做知心的谈话,这个事本身就有一种神秘而神奇的魅力。)

在巴中开始的书信交往活动后一年,我才听说了有“大朋友”、“蓝信封”这样的组织,一直在做着用信件和乡村孩子交流的事情。它们更有组织性和管理性,并且有成熟的机制和执行方法。然而,我的想法当中,并不曾想以这个活动做成一个宏大的项目,我希望借助这种方式,让乡村的孩子和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志愿者们,能在陪伴的同时,有一份相互的慰藉。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即使是你已经到了“高等学府”,你依然会感到孤独,依然会有“四顾心茫然”的时候。成长,有些人象甘罗般早熟,有人却是姜子牙。它不能以地域的差异,或是身体的发育来衡量。乡村虽然条件比不上城市,大学生虽然是以志愿者的身份介入到这样的书信往来中,并不代表着就是一种高尚的情操行为,在书信往来的过程中,有一种淡淡的温暖的友情在传递,在彼此的心中落土,发芽。


乡村的学生虽然身处比较闭塞的地方,并不代表就需要“施舍”的关怀。书信往来,事实上是学生和志愿者以一种平静的、淡泊的心态,在探索自己成长道路上的一些可能性。

同时,虽然志愿者们已经是大学生,也不代表就是“心理辅导师”、“学习辅导员”,完全没必要以高姿态来对待学生。毕竟,双方都还只是在寻找一种和这个世界契合的介入方式的“新生”。

书信往来的双方,并不是“求”和“施”的关系,它是一种平等的恬和的相处,平静而和睦。


麦芽于今年来到了东海岛,原先在梅州的书信往来活动,并没有停止,而是由学生完全地接掌了整个活动。她们和志愿者联络人直接交流,自己招募新的学生,自己收发信件。那么,我们的书信往来究竟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的呢?

一、无论是大学生志愿者,还是学生,都需要有一个总的联络人,相当于书信社的社长。双方的对接由两位联络人直接联系,同时,也各自管理着各自社员们的信件收发和平常事务,甚至“课余活动”。

二、书信往来,是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即一个大学生对应一个且只有一个学生。这不仅仅是方便管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三、统一管理。无论是收信还是发信,都统一交到社长手中,由社长统一邮寄或发放。避免了不少无谓的“等信”或是“等不到信”的烦恼。

四、隐私权保护。每个信件,都享有自己的隐私权。无论是社长,还是“所有人”,都无权私拆他人的信件。一旦学生和志愿者建立了书信往来之后,所有的信件都只有当事人可以拆开。


在四年的时间里,我看着学生从懵懂的孩子,渐渐地懂得了分享,明白了尊重,这些无法言喻的东西,却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了我的眼前。陪伴成长,本身就是自我的成长。

在东海岛,我也希望能找到这样的大学生团队,让他们和这边的初中生也来做这样的交流。即使是这个团队没有经验,甚至是刚刚组建,都不是问题。只要是真诚的,我相信双方会非常愉悦地享受这种快乐。

在梅州的书信社团,目前仍有50多位的学生在通信,前后四年的时间里,近200个的学生和大学生志愿者在这场活动中来来去去。麦芽相信每一次行动的意义,不在于行动的结果,而在于行动的本身。

次麦芽寻找的大学生团队,约需18——20人。地域没有要求,在一个快递发达如许的年代,对于地域有任何的要求,都是种罪过。/微笑 。是的,我们只要一个真诚的,愿意共同成长的团队。

会是你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