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花”是指受精卵刚孵化出不久的仔鱼,一般体长6~9毫米。鱼花培育到全长3厘米左右的幼鱼,身体已经被鳞片覆盖,这时称为鱼种。石斑鱼生态育苗就是以绿色生态的方式,在人工控制环境的条件下将孵出的鱼花培育成鱼种的过程。 常见生产方式: 室内工厂化水泥池育苗、室外高位池育苗、和室外土池育苗。 常见品种: 珍珠龙胆(虎龙斑)、青斑(斜带石斑)、老虎斑(棕点石斑)、龙胆(鞍带石斑)、东星斑(豹纹鳃棘鲈)、老鼠斑(驼背鲈)、红斑(赤点石斑)、油斑(云纹石斑)、假油斑(褐石斑)、土斑(青石斑)、杉斑(清水石斑)、金钱斑(蓝身大斑石斑)、芝麻斑(布氏石斑)、七带斑(七带石斑)、黑石斑(条纹锯鮨)、云龙斑(龙纹斑)、杉虎斑(灿虎斑)、鼠龙斑(花龙斑)等。 石斑鱼室外大池育苗因其可直接在水体中培养生物饵料,营养丰富全面,能满足不同发育阶段仔稚鱼对适口饵料的需求同时建池及配套设施投资少,操作简单管理方便,因而目前被广泛采用。 但室外池育苗也有弊端,如水质受底质和天气影响,水环境容易变化,较难控制池内敌害及浮游生物繁殖,无法人为调节理化指标尽早育苗,只能根据自然气候情况适时进行生产。所以这种育苗方式也只有在水源丰富,气温较高的区域流行。 (一)育苗环境与要求: 1.水温:仔鱼期适宜水温为24~30℃,最好经沙滤后入池。 2.pH:7.8~8.3。过高的pH不利于仔鱼生长。 3.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5.0-6.5mg/L较好。 4.光照:控制在8000~15000lx。避免阳光直射,培育池上方设置遮阳网。 5.盐度:23-28左右,不同品种略有差异。 6.水深:0.8-1.5米,前期水位可以适当降低。 4.水质: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重金属等含量低于养殖标准。 (二)前期准备工作: 操作流程 幼体发育阶段:开目期(3天)、出芽期(9天)、发翅期(12~14天)、开翅期(14~24天)、收翅期(24~30天)、红头期(30~35天)和背带期(35~40天)。鱼卵发育经过5次变态,根据温度不同约孵化22~40天成石斑白身寸苗。 1. 孵化池或孵化箱的准备 1)刷池:用高锰酸钾或次氯酸钠溶液彻底冲刷干净池底和四周侧壁,清除池壁和塘底及水车上的青苔、藤壶等,晾晒数天。也可用高压水枪冲刷池壁和翻洗塘底,将沙层中的黑色有机物及青苔颗粒等清理排出。将漂白粉溶化后均匀泼洒池壁和塘底,每亩用量30公斤来杀灭有害生物。 2)进水:先排掉塘底的消毒水,晾晒数天,再进适量新水清洗池塘后排出。进行2-3次,然后用150目筛绢网过滤进水。有砂滤池和沉淀池进水效果更好。进水完成后用“杀菌红”1瓶1-2亩水面消毒加“臭氧水安”1包1亩池底消毒。全池泼洒,开增氧机1-2小时使水体混合均匀; 3)解毒:第二天用“解毒抗应激灵”1包1亩解毒及降解重金属,重金属会影响受精卵的孵化。 4)肥水调水:泼洒“强效EM”和“肥水精华素”来肥水培藻稳定水体。如果肥水慢,可以选择相邻的一口塘做肥水塘,于放卵前3天施肥,从放卵前2天起抽水至孵化池。 ![]() ![]() 5)安装:增氧系统由气泵、PVC硬管、橡胶软管和气石等配件组成,水车功率1-1.5kW,拆掉2个叶轮并反转;斜放于池塘一角固定,以便流水达到循环效果。孵化装置用∮60mm PVC管做框架(200cm×155cm×15cm),嵌入彩条布孵化袋(190cm×140cm×85cm),固定其四角。高温时节,孵化架上方要搭建遮阳网,避免阳光直射。 6)布卵:选择良好天气,水温23℃以上下卵,一定要挑选质量好的鱼卵。孵化袋抽入经150目筛网过滤新鲜海水,水面距上方25cm。四角安放散气石,持续充氧。鱼卵袋放入孵化水中浸泡15min,先注入1/3新水后再倒出,避免温差过大。或者先把装有受精卵的包装袋放入孵化箱中,待包装袋内外水温一致时,打开包装袋口,向袋内缓慢加水5~10次,缓缓将受精卵放入孵化箱或池中。一般情况下,每口3m×3 m×1.2m的孵化箱可孵化受精卵1公斤左右。 如果是长途运输的鱼卵,先拿80目捞网过滤掉打包水,再用孵化水反复冲洗数遍。在桶里加原盐调节海水比重至1.025,放进洗好的鱼卵。加10ppm的聚维酮碘消毒10min,将分离出的上浮好卵移入孵化袋。 7)孵化:每隔2-3h,用烧杯查看孵化程度。若见孵出仔鱼,及时调小气量保持微充气,避免气量过大。于孵化袋四角各打1杯,计数其中仔鱼并换算总量。有实验条件仪器,通过显微镜观察鱼苗发育情况。用比色法对照检测育苗水体pH值,掌握其动态变化。 8)开袋:布卵3天,仔鱼生长发育形成口裂和眼点,能自由游动和有摄食动作。此时解开孵化袋,让鱼苗自然进入池塘。开袋前12h,全塘泼洒“低聚糖863”和“电解多维”各1ppm,缓解仔鱼应激及营养平衡。 2.培育池准备工作 1)清塘:在仔鱼入池前15-20天开始。人工清除池底污泥和浒苔等,暴晒7~10天,然后进水10~20厘米,每亩泼洒漂白粉30公斤或生石灰60公斤。确认池塘中的鱼类、甲壳类全部死亡后,排掉池塘水,适当进水冲刷2-3次,每次20公分左右即可。高位池铺薄膜的池塘,可以用高压水枪冲洗干净,再暴晒7-10天,就可以进水。 2)进水:选择晴天,先排掉塘底的消毒水,晾晒数天,再进适量新水20-30公分清洗池塘后排出。进行2-3次,然后用150目筛绢网过滤进水。有砂滤池和沉淀池进水效果更好。进水完成后用“杀菌红”1瓶1-2亩水面消毒加“臭氧水安”1包1亩池底消毒。 3)解毒:第二天用“解毒抗应激灵”1包1亩解毒及降解重金属。 4)肥水调水:提前在仔鱼入池前5-7天泼洒“强效EM”和“肥水精华素”来肥水培藻稳定水体。 5)培养水蛛:肥水3天左右,水体中就会有轮虫、卤虫等动物性饵料出现,这时要及时沿池塘四周泼洒“水产诱食酵母”或发酵的粉料来投喂,加速其生长和繁殖。这些都是仔鱼的优质天然饵料。 ![]() ![]() ![]() ![]() ![]() ![]() (三)饵料及投喂方法 随着鱼苗的发育必须改变投喂不同的饵料生物。 第一阶段,卵黄囊仔鱼到仔鱼后期: 鱼苗由内源性营养转换为外源性营养,一般在开口摄食后的2~3天。此时投喂的外源性营养为小型浮游生物,主要是牡蛎受精卵和幼体、小型轮虫等,及池塘中培育的藻类。 在4~10日龄,这期间的成活率很低。甚至全军覆没也是常有的事。 主要原因:包括卵质不良、先天性畸形、不能开口摄食等。除上述原因外,如果饵料不足或者饵料中缺乏必需的生物生理活性物质,也会导致仔鱼很难完成内源性营养到外源性营养的过渡。 因此,在育苗中应采取多种措施: 1.投喂适口、营养能满足需要的开口饵料; 2.及时投喂开口饵料,未及时开口摄食的仔鱼由于卵黄囊未耗尽,当时并不会死亡,但因营养不足,活力逐渐减弱,成活率很低; 3.控制孵化水温和前期育苗水温,水温高时,仔鱼的代谢消耗太快,外源性营养跟不上; 4.水质要好,除某些化学因子影响到仔鱼的生长发育外,水中颗粒物质粘附在仔鱼身上,可使之活力减弱。此外,全程都要做好病原菌的控制。 第二阶段,仔鱼后期到稚鱼期: 一般在第一阶段后养至20日止。此时鱼苗有延长的一条背鳍棘与左右各一条的腹鳍棘,形如风筝状,俗称发翅。摄食由小型浮游动物向大型浮游动物转换,主要饵料有轮虫,约饲养5~7日后,鱼苗背鳍及左右腹鳍开始延长出长棘,且随时间增加而背鳍、左右腹鳍更加延长,形状类似飞鱼。 此时水质控制相当重要,泼洒“益菌苗康”3-5ppm来保持水质稳定,水色保持淡绿色为佳。本阶段末期可投喂小型挠足类,卤虫幼体等,约经15日腹鳍长棘收起,25日左右背棘长棘收起,称为“收翅”。 12~15天左右,是在后期仔鱼阶段,这时鱼已经长出长的背棘和腹棘,内部器官进一步发育、外部形态也发生很大的变化。观察到这个阶段的仔鱼全身产生粘液,由于趋光性彼此集群在一起,过度密集,窒息致死;有时观察到鱼在水面打转后突然死亡。 根据有经验的养殖户介绍,采取以下措施有明显的好处:夜间育苗池边不开灯,保持水质清洁,清除池底和池边的丝状藻类,注意饵料的营养,做好育苗的抗应激工作,防止鱼的密度过高或在鱼苗聚集处放置充气石充氧,以防止苗种窒息死亡等。 事实证明:轮虫、卤虫和桡足类用“海洋红酵母”+“速调速补”进行营养强化12h,然后投喂效果非常好。 ![]() ![]() 第三阶段,稚鱼后期至幼鱼期: 此时鱼苗已长至2cm~3cm。由于其他鳍棘的长出,就显得原先的背鳍与左右腹鳍之长棘“消失”,此时意味着鱼苗即将变态为进入底栖生活的稚鱼期,摄食转向底栖饵料。主要饵料生物有丰年虫、桡足类、糠虾及搅碎的鱼、虾、贝肉糜等。 仔鱼下塘至10天内,以投喂轮虫为主;仔鱼下塘7~15天内,投喂桡足类为主;仔鱼下塘12~20天内,以投喂桡足类成体为主;仔鱼下塘20~30天内,以投喂大型桡足类与丰年虫幼体为主(丰年虫幼体应经过营养强化,且不可单独长时间投喂);仔鱼下塘30天至出苗,可投喂丰年虫成体或虾苗,并可开始驯食鱼糜。 轮虫可用200目滤网捞取,投喂前再用100目滤网滤除较大型的饵料生物;桡足类幼体可用120~150目滤网捞取;桡足类可用80~100目滤网捞取;饵料生物必须用清洁海水洗干净并用“抗菌肽3.0”30-50ppm浸泡2小时后投喂。 更换饵料应注意的事项: ①每次更换饵料,要有2~3天的过渡时间,以便多数鱼苗能很好地适应新饵料; ②更换饵料要适时,太迟影响鱼的生长,太早则由于大部分个体还不能摄食,不仅浪费,还会引起生长不均匀,使个别能摄食较大饵料的个体长得特别快,此外多余的饵料会严重败坏水质; ③育苗整个发育过程交替泼洒“强效EM”\“益菌苗康”和“菌克27”可明显稳定和改善水质防控弧菌,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 ![]() ![]() 孵化后20~25天左右,收翅期容易出现爆发死亡。原因有很多: 1.水体变坏,有毒物质增加如氨氮、亚硝酸盐等; 2.原因是鱼苗密度过大,收翅膀时候的石斑苗已经开始相互攻击和残杀; 3.密度大的情况下神经太紧绷,容易胁迫应激反应死亡; 4.病毒发作,石斑苗自卵中就带有神经性病毒。 在点带石斑鱼互相残食最严重的阶段适当投喂摇蚊幼虫,能使互相残食现象减少。因为这个阶段主要投喂桡足类或冰冻卤虫,桡足类的大小已经不太适合鱼的口径,需要找些大的食物;冰冻卤虫是死饵料,无法整天投喂。投喂摇蚊幼虫后,鱼随时可以摄食适口饵料,残食也就相应地减少。当鱼长到5cm以后互相残食现象自然减少。 ![]() (四)日常管理要点 1.透明度控制。要保证育苗池内有充足的天然饵料,必须保持一定的透明度。此外育苗后期,透明度如果过高,池塘内容易长出丝状藻,影响鱼类生长,所以要及时肥水培藻。 肥水技巧: 快速肥水:2-3天补肥 稳定肥水:4-6天补肥 pH调节与稳定:泼洒“强效EM”1瓶2-3亩。 老化藻类分解:泼洒“N9”1包1-2亩。 ![]() ![]() 2.加水或排水。仔鱼在12日龄以前摄食较少,以稳定水质为主可以不换水,但要每天交替泼洒“强效EM”,“益菌苗康”和“菌克27”。之后可以根据水色和鱼苗的生长情况适当换水或加水,一般以加水为主。注入新水时,进水口套有筛绢网,网目从鱼苗早期的150目,逐步向120目过度,以便随进水带入部分生物饵料。 3.定期泼洒“绿水解毒安”,解毒和净化水质; ![]() ![]() ![]() 4.“倒藻”的处理: 1)及时泼洒“绿水解毒安”1瓶2-3亩解除死藻毒素; 2)适当排换新水; 3)泼洒“强效EM”和“肥水精华素”重新肥水培藻。 5.丝状藻或青苔的处理: 使用腐殖酸钠配合“N9”浸泡3小时后泼洒,酌情隔天可再用一次,抑制丝状藻或青苔的生长。 6.溶解氧较低、水体的表面张力过大: 及时泼洒“绿水解毒安”1瓶2-3亩和“底生氧”1包2亩来降低水体的表面张力,快速增加水体溶氧。 ![]() ![]() 7.预防应激: 仔鱼下塘前后,每天泼洒“解毒抗应激灵”或“低聚糖863”1包1-2亩,可显著提高仔鱼的免疫力,帮助仔鱼快速适应新的池塘环境,提高仔鱼成活率。此外,天气突变、大风天、天气变化前后、温差大、雨天、雷雨天等恶劣天气,也要提前泼洒来做好鱼苗的抗应激工作。 8.炎热高温天气: 泼洒“低聚糖863”+“高效降解灵”各1包2亩,让鱼苗安全度过高温天气。 9.在育苗过程中,定期泼洒“速调速补”1罐1-2亩,可以增加幼苗的营养及提高育苗成功率。 10.密度不宜过大。 11.全程做好病原菌的控制工作。池底定期使用“聚能菌团”1公斤1-2亩来分解池底的残饵粪便,养护池底。水体定期泼洒“菌克27”或“菌克A380”来针对性的处理弧菌。 ![]() ![]() 12.降低相互残食、提高育苗成活率。 1)及时筛选分池。一般约2天筛选一次,水温较低时可3~5日筛选一次。 2)保证饵料充足和营养全面,可以用“海洋红酵母”+“速调速补”进行营养强化。 3)少喂勤喂,增加投喂次数,保证摄食均匀。 4)保持合理的培养密度。全长10mm仔鱼,密度应小于10000尾/立方米,全长超过10mm时,密度应保持在500~1000尾/立方米。 5)在水体中设置掩蔽物。如悬挂海藻或底部投放塑料管等,可减少互相残食。 6)达到规的鱼种及时筛分和收获。 7)定期泼洒“低聚糖863”1包1亩提高鱼体免疫力来提高鱼体的抗应激能力,避免因为应激引起残食。 13.出池:稚鱼20天左右通过定时定点固定频率敲击发声驯化投喂饵料,形成条件反射。不时随机泼撒拍击池水,沿池边走动,使鱼苗适应环境变化。鱼苗出池前要停食2天,下网前2-6小时全池泼洒“低聚糖863”和“高效降解灵”各1包1-2亩,来避免鱼苗应激损伤和提高耐运输能力和保证成活率。 ![]() ![]()
|
|
来自: tssenpujgg > 《其他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