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欺负'和'被欺负'一直是个讨论很火的话题 | 文章

 新用户96232276 2021-05-12

前言:欺负和被欺负,一直是父母间讨论很火的一个话题。不同的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感受和底线也都不同。上篇我想集中讲一下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下篇我将和父母聊一聊孩子被欺负的常见原因和处理方法。这个主题是编辑约我写的,我们主要集中于3-7岁的孩子。

说明: 这篇文章我面对的孩子是3-7岁,请大家要注意这个年龄。在这篇文章里,我无意涉及bully,因为欺凌的状况更加复杂,我无法用一篇文章的篇幅来讲述方方面面。最近我看一本书,叫Sticks and stones,用了三百多页来说欺凌这件事。另外一点,这篇文章,我面对的环境是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合作的环境。如果学校不在意,老师不作为,父母不配合,你可能会觉得这篇文章说的没什么用。所以我不是来提供答案的,而是分享我所学到的,我面对的环境以及我和我孩子们的经历。希望对大家有借鉴作用。

孩子们常常嘻嘻哈哈玩着,突然又哭闹起来,出现抢玩具、推人、打人等不友善的举动。幼儿的社会性正在逐渐发展,攻击性行为在孩子中也很正常。关键是父母以及其他养育人如何对待孩子的这种带有攻击性的行为,教孩子正确的处理方式,希望他们的攻击行为会慢慢减少。

攻击性行为有哪些?

图片

攻击行为既包括人身攻击,如推人,打人,踢人,或破坏别人的财物等;也包括言语攻击,如嘲笑别人,叫别人绰号,用言语威胁别人等;还包括关系攻击,如散布别人的谣言,孤立别人等。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通常又可以分成两类:  

1.工具式攻击性行为。这种情况下,孩子不是有意要伤害别人,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或欲望,比如想得到一个玩具,或引起父母的注意等,将攻击行为当作一种工具来实现目标,这时往往不带情绪。

2.敌对式攻击性行为。孩子常常是带着生气的情绪,有意伤害别人。

工具式攻击性行为是怎么产生的?

图片

幼儿园的孩子出现工具式攻击性行为很常见,他们倒不是有意要伤害别人,一方面,他们还在学习社交规则,另一个方面,他们的行为经常被情绪或者需要所驱使,这就使得他们有时候想要一个玩具,眼里只有玩具而看不见别人,也不会想到自己行为有什么后果,比如推人,打人会伤害到别人,他们只是一心想拿到玩具。

工具式攻击性行为怎么处理?

图片

如果孩子有这样的行为,不要骂他/她,而是拦住他们打人的手,并且指出这种行为的后果:“你看,你这样打别人,别人会痛。你是想玩这个玩具吗?我们不用手,用嘴巴来说,好不好?我们这么说:我可以玩这个玩具吗?你先玩,等会儿你给我玩,好吗?或者我们能不能一起玩?”经常告诉他们,如果想要什么东西或者想做什么事,先用嘴巴来说

随着孩子语言能力越来越好,这种工具式的攻击性行为也会慢慢减少。并且,经常指出孩子行为的后果,也是促进他们的思考:“如果我这样做,会对别人产生什么影响?我想快点玩滑梯,可是如果我推她,她就会摔下去受伤”;“我想快一点看这本书,可是如果我抢别人手上的书,可能会弄痛别人,可能会撕破书”。经常引导孩子想想自己行为的后果,让他们学会从他人的视角看事情,这是批判性思维发展的萌芽,同时也能让孩子学会抑制冲动,也是培养了他们自我控制的能力

行不通的办法是以暴制暴。有些父母发现孩子推人或者打人,马上会觉得是他们的品德有问题,必须严厉制止,于是很多父母用责骂甚至打孩子的方式企图制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想想看,如果一个妈妈一边骂孩子:“你不能打人,打人不是好孩子”;一边自己打了孩子。孩子一定会很困惑,打人不好,那父母打我就可以吗?所以这不是一个好办法。另外,只是泛泛地责骂孩子,比如:“抢人玩具不是好孩子,要跟别人好朋友好好玩”。有时候这种指示太笼统,孩子会觉得:我是在好好玩啊。

有一次我在朋友家聚会,两个朋友的孩子在一起玩,一个女孩,一个男孩。男孩经常抢女孩手里的玩具。这个时候男孩的妈妈教育孩子:“不要欺负姐姐,你要是不跟姐姐好好玩,我就带你回家咯。这孩子,在家就老抢他哥哥的玩具”。女孩的妈妈也客气着:“姐姐你是主人,你的玩具就给弟弟玩嘛”。其实我观察了一下,那个男孩倒真不是有意攻击,而是工具性攻击性行为,因为他想玩玩具,但是又不习惯用语言来表达,在家一直习惯了直接用抢的方式。所以我就过去跟他们玩。我跟弟弟说:“你想玩姐姐手里的玩具,是吗?很好玩啊。你想玩的时候,能不能跟姐姐说:可以让我玩吗”?他点点头。我说咱们来练习几遍。他就认真说了几遍。然后他就跟姐姐去说。姐姐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她知道分享,语言发展也比较好。她听男孩这么说,就把玩具让给他或者说:“我教你玩”。他们在一起玩了很久,每当我发现男孩有直接上手抢玩具的架势,我就拦着他的手,看着他眼睛,提醒他:“你要先说什么啊”?一个下午,两个孩子已经能够基本和平地在一起玩了。

所以,这种工具式攻击性行为非常普遍,关键是父母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坚持跟孩子指出行为的后果,教他们正确的方式,慢慢这种攻击性会减少。不过父母也不要急于求成,我家两个男孩子,4,5岁的时候在家也经常互相抢对方的玩具,我反复讲,坚持了几个月才稍有好转。

敌对式攻击性行为是怎么产生的?

图片

敌对式攻击性行为,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我只例举几个常见的可能。

1,家庭影响可能是最直接的影响。幼儿园的小朋友还在学习一些社会规则,比如不能伤害别人。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过一些不符合社交规则的行为,这也是很常见的,关键是父母怎么做。上文指出,如果父母温和地告知他们行为的后果,他们能够明白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父母采取比较激烈的方式,用责骂,打,或者语言攻击孩子,那其实是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榜样。愤怒的情绪,严厉的惩罚加重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冲突。有时候父母强行让孩子服从了,或者孩子反抗特别激烈,父母屈服了。不管是哪一种,都让家庭里的气氛非常紧张,有时候孩子就转向家庭外,用攻击性行为释放内心的压力。

2,这样的家庭模式也改变了孩子对社会的认知。他们更容易对别人有敌意或者认为别人都是恶意的。比方说,大家一起玩搭积木,一个孩子不小心弄翻了另一个孩子搭的城堡。一般孩子会觉得这是不小心的,很快会原谅别人。而来自充满冲突家庭的孩子会立刻觉得别人是故意惹他,而他在家的习惯是攻击性行为解决问题,于是不加思考地用攻击性行为表达自己的愤怒。

3,攻击性行为的另一个影响来源是媒介。比如一些不适合孩子看的暴力节目,或者一些有暴力内容的电子游戏。有研究人员总结了上千个研究方法,样本和文化不同的研究,发现暴力的节目增加了孩子暴力的想法和情绪,以及人身攻击,语言攻击和关系攻击。

敌对式攻击性行为怎么处理?

图片

要帮助这些孩子,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看法,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美国幼儿园有一些课程,教他们观察别人的表情,身体语言,来判断别人的意图和情绪,让他们对别人的情绪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而且也经常指出行为的后果。同时,让他们学会深呼吸,在做出一些行为之前要先想一想:这个人是什么意图?我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我要继续玩积木吗?我要继续和他做朋友吗?)我的行为会有什么后果。(如果我打他,他会疼,他就不要跟我玩了;如果我邀请他一起重新把城堡搭好,我可能会有一个更漂亮的城堡。)经常这样被提醒的孩子,会比较好的认识自己行为的后果,并且增强同理心,攻击性行为会大大减少,而且他们自己内心和情绪会更平和。

另外,孩子容易对接触到的信息不加思考地接受和模仿,所以父母和其他监护人需帮助选择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栏目、游戏等让孩子观看、参与。父母也可以抽时间陪孩子一起观看,和孩子聊聊里面的情节、人物,增强孩子的辨别能力,也能及时阻止有暴力倾向的信息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短短一篇文章,无法穷尽各种因素对孩子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父母能够客观冷静地看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他们的社会性仍在逐渐发展,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很正常。最关键的是,父母以及其他养育人如何对待这种行为。成人的不同对待可能会成为孩子将来行为的分水岭。

 我是耐心的分割线

“欺负”和“被欺负”,一直是个讨论很火的话题 (下)

小孩子在一起玩,打打闹闹是常有的事。这些行为,我们只是说“欺负”或者“被欺负”,但若放任不管,变成大孩子之间的“欺凌”现象就严重了。上一期,我们讲了怎样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那么,在同伴交往中,孩子要是受欺负了,该不该还手呢?爸爸妈妈需要介入吗?怎样避免孩子受欺负呢?这一期,集中讲讲3~7岁孩子面对同伴“欺负”时的一些应对方法。

避免两件事

图片

孩子需要在与人交往中理解和建立社会规则,了解人际关系,认识和表达情绪等。我们的目标是发展孩子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性技能。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需避免以下两件事情。

●把孩子们间的打打闹闹、不小心的行为一律视作“欺负”。父母因心疼孩子“被欺负”,就不让孩子和别人一起玩,或者一味指责别的孩子,这都是得不偿失的。这样的做法对培养孩子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性技能没有帮助。

●忽视孩子的感受。有时孩子之间互相打趣、玩闹,如果双方都觉得好玩,那通常没有关系。如果有一方觉得不好玩,受到伤害,父母就不应该顾及别人的面子而忽视自己孩子的感受。这时,父母需要制止那些行为,或者教孩子怎么制止那些行为。

不要轻易代劳

图片

通常3~7岁的孩子之间可能因为不守规则或动作粗鲁,对他人的身体造成一定损伤,或者语言上嘲笑、攻击别人,总体来说,伤害程度没有大孩子欺凌现象那么严重。(如果出现欺凌现象,我在开头就声明过,不在这篇文章的讨论范围之内)。有的父母一看孩子“吃亏”了,就迫不及待地亲自解决问题。这样的话,孩子没有得到实战锻炼,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在场,他们很难独立处理。所以,父母不要轻易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有段时间,大宝跟我说不喜欢安德鲁,因为他有时会动手动脚。美国课堂里发生的事,特别是行为问题,老师是密切关注的。我想老师没有注意到,应该程度非常轻。我就和大宝说,下次遇到类似事情时要冷静地告诉对方不要这样做,然后不要理他,或者告诉老师。有一天放学,大宝说不喜欢今天的体育课,因为安德鲁踢他。这让我非常警觉,我立刻写信和老师沟通。老师也正好要给我写信。她说,安德鲁这个孩子今天踢了好几个孩子,已经教育过他了。我也把我和大宝的对话告诉了老师,请她关注一下安德鲁的行为。我想现在孩子年龄还小,危害还不是特别大,正好是学习怎么应对这类行为的机会,所以我想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当然我及时和老师沟通,因为老师可以替我观察和帮助孩子。

没多久,大宝回来说:“我和安德鲁成为朋友了。”原来他们合作完成了一个大作业,这个机会促成两个人变朋友了。这也让我认识到,3-7岁的孩子们都在学习规则和人际关系,我们尽量正面引导,他们的行为也比较容易矫正,关系也会随之改善。我很高兴没有介入太多。希望孩子能从中学习到怎么保护自己,积极和别人打交道。

说明:我在文章开头说,我们的大环境还是比较正的,学校对欺凌零容忍,经常会通过各种活动来传递零欺凌的信息,老师也非常耐心。所以我们的环境是父母,学校,社区通力合作的关系。我们的经历适用于我们的环境。)

教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理解别人

图片

学龄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迅速增长,同时理解他人意图的能力也进步了,并慢慢具备了同情心和同理心。当孩子发生矛盾时,我们不要随意贴上“欺负”或者“被欺负”的标签,因为很多3~7岁的孩子并不是有意要伤害别人,有时是讲话或者行为没轻没重引起的,或者是试探别人的底线。这些情况我们都可以让他们用语言沟通来解决

当孩子有争执时,先让他们安静下来,鼓励他们说清楚发生了什么。不管当时看上去是“弱势”的那个,还是“强势”的那个,都有机会来说清楚。可能双方各执一词,可以让他们说一说,各自想得到什么,还想不想在一起玩。如果不想在一起玩,就请自己去玩。如果还想在一起玩,孩子要讲一下对别人的期望(希望对方怎么样),对自己的要求(我应该怎么做),然后按着这些要求来做。通过这些练习,希望孩子了解到,如果你不喜欢跟一个人玩,可以走开;或者还想一起玩,大家说说清楚,我们应该怎么在一起玩。

我家两个孩子有时在一起玩时,也会为了“你多一块乐高啊”、“我多玩一下玩具啦”而闹矛盾。经过我一两年的反复提醒和练习,他们6~7岁时基本能够自己解决争执了。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学会了表达自己,理解别人。当一个孩子说:“你这样对我,我很不开心。你想想如果我这样对你,你会怎么想?”另一个孩子就默默地同意,于是两个人又可以玩到一起。

在外面玩,有时也会碰到一些小朋友不守规则的事情,这时也要鼓励孩子大声说出来。一方面,大声说出来,说不定可以制止不守规则的行为;另一方面,大声说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如果需要帮助的话,成人可以介入。3~7岁的孩子,有时候他们需要成人适度的帮助和保护。

大宝小宝在户外的游玩场所会跟一些不认识的小朋友一起玩。有一次他们排队玩滑滑梯,有个孩子插队。当时4岁多的小宝大声说:“不要插队!请到后面排队。”我听到了,在旁边看着没说话。幸好那个孩子被这么一说,也觉得自己做得不对,就去排队了。如果说他依然插队,或者他要打小宝,那么我在旁边肯定要制止。

避免受欺负的一些小策略

图片

    如果在语言沟通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有的孩子是故意想伤害别人,可以教孩子一些小的方法避免受到伤害。

    1.鼓励孩子多交几个好朋友。往往几个好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别人就不会来挑衅。在课间休息或者在户外活动场所游戏时,找到一两个朋友在一起玩。

    2.学会情绪调整。经常和孩子讨论情绪和情绪调整。当遭到挑衅时,如果表现得很生气或者哭起来,这会让挑衅的人觉得自己很成功,会越发来挑衅。和孩子一起练习怎么冷静下来,比如数数、深呼吸、摆出一副漠不关心的神色。

    3.离开现场。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和挑衅的孩子争辩,忽略他们,争取迅速离开。

    4.告诉成年人。尤其是父母,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我们的立场。有些孩子会觉得自己被别人欺负是自己的错,也不敢告诉父母。父母要让他们明白,这不是他们的错,表明父母支持他的立场。有的孩子会觉得,如果告诉成人就是打小报告,不愿意跟成人说。告诉孩子如果有的行为是危险的,或者紧急的、会伤害别人的,就要告诉成人,不能算打小报告。

   5.自己做个友善的人。如果看到别人被欺负,不要在旁边围观,嘲笑,而是去告诉成人,对被欺负的人要友善。

  6.此外,创造好的大环境是减少欺负和受欺负现象的根本,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一股合力,来引导孩子从小遵守好的规则。

最后的话:我认为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很重要。我上课的时候会专门和学生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学习美国防止欺凌的网站,讨论欺凌这件事。这件事情很难通过父母的单打独斗,或者是老师的努力就可以做好。任何一本书或者纪录片都告诉我们,必须要整个社区的人们通力合作,长期努力才可以。

我讲一个小故事。大宝三年级的时候,小宝二年级的时候,他们班级里分别有个需要特别帮助的孩子。那两年我时间表排得紧,不能经常去学校做义工,具体什么情况不清楚,就是听两个孩子回家提起过,某某小朋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个老师陪着他。

我问过大宝:这个孩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吗?他说:有时候上课他会大声叫,大声笑。不过他这是控制不住自己,老师会帮助他。我说:那你们会跟他一起玩吗?他说:会啊,我有时候会跟他一起玩。有几个女孩子经常跟他一起玩。我说:他大概需要比你们多一点的帮助。你对他要好一点。

小宝班里那个孩子,我去参加他们年终party见到了。这个孩子大概有些发育迟缓,流口水,动作很笨拙。因为是party,所以大家分组做游戏。有个老师会重复给他指令,别的小朋友也会耐心等待。有时候孩子们还会让着他,比如抢凳子的游戏,两个人一起坐上去了。一般两个孩子会开玩笑一样争一下:我先!明明我先嘛!但是如果和这个孩子一起坐上去,另一个孩子会主动让开。游戏后几个孩子跑过去祝贺那个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说:you did a good job! 互相击掌什么的。

我挺感动的。这个不是大道理教出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大人的言行对孩子持续的影响。有的孩子需要一点特别的帮助,我们就一起帮助他。

想到这件事,是因为前几天微博看到有个帖子里说,幼儿园有个小朋友动作比较慢,学得比较慢,其他孩子有时候会起外号,捉弄这个孩子之类的。老师也不怎么管。

其实要预防欺凌,就要从小,从源头做起。如果整体环境对一些有困难的孩子比较宽容,孩子们认识到要帮助他们而不是嘲笑他们,很多父母不愿意看到的事情都可以避免。这也是我这篇文章,集中写3-7岁孩子之间的事情。这是源头。我们怎么做,也许是将来的一个分水岭。

p.s. 图片来自google image.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