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子进村,为啥特别喜欢抢老百姓的鸡?日本难道不养鸡吗?

 图说历史 2021-05-12

鬼子进村,见鸡抢鸡,遇羊逮羊,这样的场景在影视作品中出现了无数次。事实上,这并非文艺作品的刻意“抹黑”,真实的日本鬼子确实这样,他们犹如饿狼进村,抓到什么吃什么,尤其对老百姓家里的鸡“情有独钟”,这里面有什么缘由呢?


日本国土狭小,资源有限,侵华战争一开始就推行“以战养战”的政策,在占领区疯狂掠夺资源。然而,经济掠夺远远无法弥补战场上的巨大消耗。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日本被迫实施军需动员计划,甚至采取降低产品规格的措施,试图用降低质量的方法来满足数量的要求。尽管如此,军需供应仍捉襟见肘,学校用的教学步枪都被回收利用。

与此同时,日军在中国掠夺资源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在敌占区,我军发动人民群众破坏敌人的交通线、矿山、工厂,抵制日货;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我军民实行统制贸易,各地设置关卡,严防物资外流。通过这一系列的经济措施,粉碎了日军“经济开发”、“以战养战”的企图。正如《论持久战》所说的那样,日军越是想在战争中解决军需物资供应难题,就会有更多的物力、财力消耗在中国战场,甚至连它“原有的东西也消耗掉”。


军需物资供应不足,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后勤状况恶化,日军的生活待遇直线下降。据史料记载,从1937年7月至1944年6月,日军的薪水增长了2倍。然而,这只是表面数据,事实并非如此。日军内部存在强制储蓄的“贮金”制,每次发薪水都会被扣留一部分存起来,战时不能支取。因此,日军薪水表面上在增长,实际上仍保持在战争初期的水平。

除了“贮金”之外,还要扣除伙食费,这些钱从薪水中直接抽取,统一保管使用,主要用来采买主副食品。剩下的钱,才是日军个人支配使用,可以在“酒保”内购买一些生活用品。所谓“酒保”,其实就是随军小卖部,卖些烟、酒、糖之类的东西,价格要比市场价便宜。


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日军实际控制的区域不断缩小,交通线被袭扰的次数也越来越高,物资供应吃紧,“酒保”售卖的物品价格开始飙升,卷烟的价格翻了10多倍,糖价更是涨了100多倍。1940年以后,日军大队以下都取消了“酒保”,就算个别部队有“酒保”,日军手里的钱也买不起。

从日军史料来看,日军战争初期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后来由于供应不足,只能混着杂粮、大豆、小米一起吃,每餐还只有一小碗。副食品也由最初的猪肉、牛肉、鸡蛋等,逐步被酱、萝卜、菠菜、南瓜等蔬菜代替,这一点在《东史郎日记》中得到了印证。


在日记中,东史郎多次伙食问题,说部队出发的前几天,身上带的口粮还能勉强度日,然后就得节食,每天的口粮不足1合(约0.18升)大米,菜就是咸菜之类的,肉制品基本上看不到。要想吃到按军部标准发放的基本伙食,要么是回部队休整,要么只能“就地征发”——实际上就是抢劫。


战争时期,物资供应困难是常事,但“缺粮”的问题在日军身上更为明显,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等级制度:日军等级划分森严,直接导致伙食方面极不平等。

据日本战俘小林清回忆,按规定日军伙食是每人每顿2合(约半斤),本来就不够吃,军官却把粮食倒卖给日本侨民。老兵油子还能想点办法,新兵只能饿着肚子干瞪眼,蹭点老兵的剩饭残羹。晚上站岗的时候,饿着肚子更是难受,一些鬼子兵就会溜到街上找东西吃。


成鲜明对比的是,军官每天都吃好几样菜,不是日本的菜肴,就是中国的特产,甚至还有军用飞机送来的日本名菜。除此之外,他们还时常会餐,做“私物料理”,花的钱却是士兵们的伙食费。不仅如此,前文提到的“酒保”,凡是物美价廉的好东西,都优先供应给军官,而那些质次价高的东西,军官会强制下令士兵购买。如此一来,日军士兵个个都像饿红眼的豺狼,那还不是见啥抢啥?


当年,咱们中国还很穷,养鸡不太消耗饲料,所以家家户户都喜欢养鸡。这些散养的土鸡,味道鲜美,岂是如今的速生鸡所能比的。日本虽然也有悠久的养鸡历史,但养鸡业真正发展起来还是在二战后,当时食用的鸡基本上都是“淘汰鸡”,鸡肉还属于“奢侈品”。按1921年的物价,日本一碗拉面售价0.1日元,一条鲷鱼标价0.15日元,而一只鸡售价高达3.6日元。对大部分日本人而言,即便是逢节过年也未必能吃上一口鸡肉。


所以,鬼子进村见到鸡就两眼放光,也就不难理解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