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牧青:旅游开发的几个怪现象

 健智 2021-05-12

摘要

旅游就是差异化,旅游就是特色化,差异就是产品,特色就是垄断,领先就是市场。旅游人应该发现潜在市场,引领市场,甚至去创造市场,想别人所未想,创别人所未有,总是被模仿,从不被超越——这才是旅游人应该具备的胸怀、格局和气质。

图片

图片

在网上看到一文,对有些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旅游观念提出了质疑,对此我是基本认同的。在此摘出并评述,一并罗列几个旅游投资现象,谈点个人想法。管窥之见,见仁见智,仅供交流,欢迎切磋。

 一 
5个观点质疑

第一个观点是对于策划和规划的质疑。大体是说,有的景区老板自以为是,忽略规划和策划环节。

这种情况很常见,做地产等发了点财,认为旅游就是那么回事儿,喜欢旅游必然就会做旅游,旅游就是玩儿,做旅游自然就可以玩着做,自以为是,不相信专业的力量,走马灯一样转遍全国参观,学到点皮毛,回来就照搬照抄、克隆复制。殊不知,喜欢旅游和做旅游是两码事,有多少人跌倒在门槛上,趴下就起不来了,辛辛苦苦挣下的家当全在旅游项目上打了水漂,岂不可惜?事实上,有些专业规划机构尚且平庸,何况非专业人员呢?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第二个观点是对于产品和景观的质疑。大体是说,有的老板认为,二消时代已经来临,景观退后,忽视产品和文化体验。

我认为,即使已经进入到休闲旅游时代,观光旅游也是重要诉求之一,既如此,景观核心吸引力是必须有的,永远都会有。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至于产品,包括景观在内的吃住行游购娱都是产品,不可把景观与产品割裂开来。在休闲度假时代,体验和沉浸,甚至生活都是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康养旅游就是一种旅居生活,已不是单纯的生活体验,而是一种沉浸式、效能化生活)。

我的观点一贯是:对于一个成熟、完善的旅游区,景观、文化和业态三大核心吸引力缺一不可,而且是融为一体的。譬如:厕所是一座建筑,但不能仅仅是功能性的。在景区还必须是一道景观,起码不能煞风景。

在我国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的地方,厕所称谓是不同的,如古代的溷、圊、厕、清、沃头、西阁、更衣室(唐代已有)、雪隐(宋)、厕溷、厕屋、厕轩,以及不同地方的便所、毛司、灰圈、茅厕、茅房、茅坑、西间、舍后、井屏(公厕),等等,这其中之意,就附带着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的文化习俗。所以,不要小看一间小小的厕所,它的设计需要植入一点地方文化,融入旅游区主题,并因势而建,而成为一个不违和的景观。

反之,按照标准化要求,我们可以统统称之为厕所,这样便于识别、便于验收、便于检查,却也失去了地域文化和意蕴。我的意思是,能否折中融合一下呢?厕所如此,标准化景区的一切设施,包括游客中心,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垃圾箱,皆是如此。游客中心很重要,它是进入景区的第一道风景,而且是主题化、功能化景观。

图片

第三种情况,是对于内容和运营的质疑。大体是说,有些景区老板重运营、轻内容。

其实内容就是产品,运营与内容有先后之别,没有内容哪来运营?没有市场定位,哪有产品定位?

第四种情况,是对于创4A和5A的质疑。大体是说,时至如今,有些景区仍在争破头、一股劲地争创4A/5A景区。

对此,我也不赞同这样做。其实,有些5A还不如4A景区人流量多,如:湘西凤凰古城和黔东南的千户苗寨,甚至这两个4A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比大部分5A景区大;再者,有的4A景区就像一个大农家乐,相信大家也感同身受,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现在的5A评审标准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观光旅游时期制定的,早已过时。对于注重市井生活体验的小镇类景区,由于有居民活动,便成了扣分项。而在休闲旅游时代,旅游者就是为了体验异域、异质生活而来。至于4A景区,各省市评审标准不一,自然就参差不齐、质量不一了。

鉴于此,有些景区,特别是低质量的景区及较大的旅游区,真的不必要一棵树上吊死,再创什么5A/4A了:一是难度大,排号都到了“南天门”了;二是未必适合自己,是观光为主,还是休闲度假为主?在你这个区位消费诉求是什么?有些景区确实不能一味跟资源好、区位好、早已成名的老景区比,譬如:黄山、泰山、西湖,没有可比性。

在全国有281家5A景区、3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单从品牌稀有度上来说,可能后者更适合于当下市场需求。

第五个观点,是对于旅游地产的质疑。大体是说,很多老板转行做旅游,目的其实是冲着旅游地产来的。

确实如此,人所共知,不足为怪,我也批过多次。事实上没有旅游,就没有旅游地产,除非地产自成一景,或度假区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核,如拈花湾。

图片

 二 

5个投资开发现象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到今天,二十多年来,我们的旅游投资与开发,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同时,也走了太多的弯路,浪费了太多的钱财,臆造了太多的半拉子建筑工程,由此跌倒了不少的干部。

这使我不由得想起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在此书中记录了各种各样、或令人笑掉大牙、或直叫义愤填膺的荒唐故事。在我看来,在今天的旅游行业内不乏类似的情节和现象。

搞文旅,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必须立足市场、依托资源、生发创意、设计产品(《旅游策划之“倒行逆施”法与旅游规划的“四点论”》)。目前,有这么几种旅游投资开发者,搞出了五花八门的状况:

一是资源第一,有什么做什么。

缺乏创意,误把资源当产品,不考虑区位,不考虑产品差异化,更不考量市场精准定位和创意规划——这一般是暴发户所为,当然也不乏精明者,故意跑马圈地占资源,最终原住居民无所得,惹得民怨沸腾。

二是情怀第一,喜欢什么做什么。

喜欢就是市场,我行我素,旅游“任我行”,往往还偏偏喜欢在自己家乡搞,到头来自娱自乐,公公背儿媳——挨压不落好,惹恼了乡亲,跌了面子,损失了钱财——这一般是有点小钱的私企所为,没有大格局,情节过重,活在理想的世界里,迷失自己,走不出来。

三是形象第一,领导要什么做什么。

只考虑眼前,喜欢看得见、摸得着、但大概率不会有什么效益、短期内却有可以标榜的所谓政绩的大工程,大投资,大开发,大阵仗,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搞开发,事实上有些开发模式是软性的,承载不了大投入,尤其是在自然生态区域和乡村,搞多了就是累赘,把自然风貌搞成过多的建筑群,把乡村堆满大体量的城市景观,作为我们的消费目标群体——城里人还会去吗?这是一个起码的道理。

执行者或是身不由己做不了主,或是为了某种说不出道不明的原因,最后多半搞成了标准化、园林化、城市化的公园,甚至根本落不了地,顶多是小半径的地域化休闲产品——这一般是有国资背景的集团公司所为。这种情况很糟糕,可能导致一些规划机构无法自由地因市而创、因地制宜、因势而造,而是附炎趋势、不敢作为、亦步亦趋、听之任之,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拍两散、皆不欢喜。

规划机构小心了,人家会说,我的思想我规划,你只是画图而已,到时候尾款都收不回。

图片

四是利益第一,市场有什么做什么。

只顾眼前,不考虑长远,跟着市场走,随大流,人家做啥我做啥,注重参观和借鉴,一味模仿和复制,照葫芦画瓢,到头来必定是小市场和短期利好,跟在市场的末端只能是过气的老产品,吃点残羹剩饭,这类产品由于同质化,必然带来品牌屏蔽效应和同质遮蔽现象——归根结底是格局太小、缺乏意识、不肯创新所致。

五是沾光第一,最终什么都不做。

为了拿地,也为了拿补贴,随便搞个规划,让人根据自己思路搞,这点钱也得省了,最后落个半拉子工程,甚至动动土了事——这种人极少,一般为投机者所为,为旅游人所不齿。

以上5个现象,都极不正常。

旅游投资开发方向和路径应该是“创新第一,市场缺什么做什么”。眼光放得远,善于发现潜在市场,引领市场,甚至去创造市场,想别人所未想,创别人所未有,总是被模仿,从不被超越——这才是旅游人应该具备的胸怀、格局和气质,旅游就是差异化,旅游就是特色化,差异就是产品,特色就是垄断,领先就是市场。这应该是我们正统的、规矩的旅游投资开发者极力去践行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