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城市设计遇上城市运营商

 健智 2021-05-12
图片

引言

西安沣东华侨城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是一次具有明确开发商背景下的城市设计竞赛。相较于一般意义上更多地聚焦于三维形态、建筑排布等空间设计方式的城市设计,在本次项目中,深规院规划团队尝试站在更多方的角度,对企业的开发诉求、地方政府的规划诉求以及市民公共利益诉求三者给予平衡协调。在此角度之下,我们还延展了城市设计的头尾环节,深入了解开发主体的营城模式和产品特点,从控规用地方案调整,到文旅产品的空间定制以及后续面向开发的经济测算与计划,都予以了一定的思考。

得益于此,规划团队在国际竞赛中拔得头筹。在后文中,我们将设计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些许领悟与大家交流分享。

图片

西安沣东华侨城城市设计效果图(图片来源:规划团队绘制)

西安沣东华侨城位于西安西线旅游带,从区域旅游的职能分工来看,相比以兵马俑、华清池及华山等自然资源及大型陵墓为主的东线,以及凭借大雁塔、大明宫、古城墙等人文遗址兴起的中线,西线的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与此同时,类似于欢乐谷、世界之窗等的主题乐园在西安也尚未出现具有影响力的产品。

在此背景下,华侨城斥资670亿于沣东打造以主题乐园、都市近郊游为主题的沣东文旅新城,在经过多轮的产品策划与控规方案调整后,为推动方案开发建设,华侨城创新研究院组织了本次城市设计国际竞赛。城市设计范围约7.6平方公里,以“文化+旅游+城镇化”的品牌定位,创造融合旅游观光、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生态居住为一体的“理想生活的新模式”

图片

项目区位(图片来源:规划团队绘制)

一、运营思路之“知己知彼”

1.1 华侨城“整体开发、大盘营城、文旅先行”的模式

华侨城作为国内知名的城市运营商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于深圳率先创造了以“旅游+地产”为核心,成片综合开发的大盘营城模式。区别于一般房地产以住宅产品为主,强调房地产快速变现的模式,华侨城更注重以旅游产业带动城区环境优化、服务配套升级,从而提升周围地区人气和住宅产品价值。

1989年至1998年间,华侨城在深圳建设了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华夏艺术中心、世界之窗、欢乐谷等旅游设施。伴随着98年欢乐谷的建成,以及欢乐干线、雕塑走廊、雕塑公园等面向市民的设施建设,华侨城已在该片区打造出一个整体的“文旅城区”。城区环境的改善、知名度的提升和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欢乐谷周边一带的住宅房地产、商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尽管1989年国家经济调整导致房地产收紧,在1990年时期华侨城房地产开发面积达17.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9.2万平方米,相比1988年上升了43.8%,销售收入达1.1亿元,其中海景花园高层公寓首期推出200套住房,三天半内抢购一空,可见当时的华侨城住宅价值之高。

图片

华侨城的营城模式特点(图片来源:规划团队绘制)

1.2 控规方案未能融合华侨城文旅营城的模式

在国际竞赛之前,华侨城已组织过多轮的产品策划和控规调整,在产品策划方面,华侨城计划建设其招牌主题乐园产品欢乐谷以及结合文化展示、主题商业和滨水娱乐一体的欢乐海岸。除此之外,也结合沣东当地的文化特色,策划了一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如镐京博物苑、低碳谷等。

对于城市规划与设计而言,这些专业团队所提供的旅游产品策划可以成为各类型功能用地空间布局的重要支撑,然而从组织方提供的控规调整方案来看,集中式、板块化的用地划分仅是为这些文旅产品划定了用地范围与容量,而一些城市配套商业、文化服务设施等用地与旅游产品的用地呈现出明显的分离式布局。这虽然保证了公共服务的均好性,但没有与华侨城通过文旅、城市配套带动区域发展的模式融合,对于旅游产品和住宅产品的效益最大化并无过多考虑。

图片

文旅产品策划及控规调整方案(图片来源:华侨城集团提供)

从这一角度来看,规划团队需要深入浅出地研究华侨城产品特征,适当结合 “大盘营城”的特点进行控规的用地布局调整,利用华侨城带入的旅游资源和品牌效应,在新城发展的早期迅速聚拢人气、拉动投资建设,并且打下良好的配套和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基础。

二、运营思路之“产品运营”

2.1 联动城市商业与欢乐谷等主题乐园

主题乐园旅游及其相应的商业服务配套,是沣东新城主要的空间产品,受限于文章篇幅,本文以北部片区为例,着重阐述应对旅游产品的用地方案调整

沣东新城的核心旅游产品为拟落在位于场地西北角的欢乐谷、水公园以及欢乐海岸,前两者以主题乐园、机动游戏为主,是华侨城非常成熟的旅游产品;欢乐海岸则属于突出文化展览、街区商业、休闲娱乐为主的商业模式,包括购物综合体、SOHO公寓、高端会所等,毫无疑问,未来将是整个片区服务能级最高、业态最丰富的商业服务中心。从区位来看,这一文旅空间的集合体被框定于两条干道的西北角,在实际开发中,类似欢乐海岸这种大型商业服务中心由于虹吸效应,将导致距此500米处东侧的商业用地只能以低端零售或以面向社区的小规模商业为主。

图片

对于商业业态及相应空间特征的不同取向

(左上:控规方案;右上:来源于网络)

(左下:规划团队绘制;右下:来源于网络)

此类“板块化+集中式”的商业布局在国内并不少见,业态多以商业综合体为主,实际上,无论是游客还是本地居民,对于这种大型购物中心的模式已经出现了审美疲劳,我们更希望这个商业界面可以延展开来形成一个连续低密的商业街区。无论是巴塞罗那的兰布拉大街或是成都的宽窄巷子,这类连续线性的商业街实际上更适合游客和居民进行购物消费,在多重的需求和人气推动下,商业业态的种类和质量都将得到进一步丰富与提升。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想法在后续深化时也获得华侨城产品策划团队的认可,商业街的结构得以延续,成为控规方案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调整。

2.2 打破主题乐园的围墙,欢乐谷模式的2.0版本

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调整,则是从规划角度对旅游产品进行的整合设想。根据控规方案,欢乐谷、水公园和欢乐海岸被划分为三宗用地,且被市政道路分隔开。为了方便园区管理,三宗地将成为相对独立的项目,两个主题公园需要分售门票,单独管理。这无疑将会导致旅客分流,游客的游玩时间将受到挤压,更多地会耗费在跨越场地、检票、排队等非必要的消耗中,甚至有可能出现一家门庭若市,一家门可罗雀的情况,这对沣东新城的整体运营来说是不利的。

此外,根据研究,主题乐园的主要盈利并非来自门票收入。以迪士尼主题乐园为例,其门票收入仅占总收入的30%,国内的主题乐园也正在谋求摆脱依赖于门票收入的运营模式。因此,在深化阶段,我们与华侨城的产品策划团队进行了紧密沟通,提出了打破园区围墙、两个主题公园与欢乐海岸整合的想法,并通过智慧旅游的技术手段(智能检票等),让游客可以在一个集娱乐、购物、休闲、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内进行游玩。

在这一畅想中,规划团队还需要解决的是:地块整合的前提下,过境交通如何组织以避免对客流造成阻隔;道路下穿是否工程可行;下穿计划对建设中和拟建的地铁线路是否有影响等一系列问题。最后通过交通团队的介入,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市政道路下穿方案。

图片

(左上:控规方案;左下:深化阶段方案;右图:规划团队绘制

在对旅游产品的一系列调整,并且落实到土地利用方案这一过程中,体现了抓取开发商产品特色、组织多团队协作、整体考虑城市运营情况的规划特征,也充分体现了规划师在复杂的城市规划设计中所充当的协调、统筹角色。

三、运营思路之“空间定制”

城市的地标也许不可或缺,形式主义的特色建筑、仿古建筑的复制并非难事。在国内,许多古城古街的气质主要通过“新修古建”的方式实现,而我们认为要凸显沣东的文化气质,必定是通过营造具有场景感的城市公共空间、街道肌理来实现的。由发生在各色场景里的文化活动、市民行为来营造的城市氛围,才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图片

“匠人营国,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出处:《考工记·匠人营国》)

《考工记》文:“匠人营国,九经九纬,经涂九轨”,这是最早的街道的概念,发展至今,西安主城区仍保留了大量的街巷空间:西大街、甜水井街、回民街等,且西安人素有“浪大街”一说,肌理分明的街巷,既是市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集中体现西安古城文化的特色空间之一。

规划团队从西安街巷中提取市民活动的基本空间模块,并且结合现代都市的公共空间需求,定义了“院”、“巷”、“街”、“市(广场)”四种特征空间,并且追逐人的活动视角,把握合理宜人的公共空间尺度。并对一些闻名的古街巷的H/D(高宽比)进行研究,如在开通巷,我们发现巷的宽度为5-7米左右,较宽的地方在9左右,符合“匠人营国”中“闾里”的尺度,当H/D为1:1时,巷道空间开始形成一定的围合感,此类的传统巷道H/D在1:1-1:1.2之间浮动。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城市的开发强度需求以回应开发商的利益诉求,我们调整街巷的高宽比,适当拓宽了街巷的宽度和两侧商业的高度。

图片

图片

从西安街巷中提取市民活动的基本空间模块

(上图:规划团队绘制;下图:管玥. 西安老城区街道形态的类型化基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为了更好地表达西安街巷的文化场景感,规划团队对共性要素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控制,如对建筑的材质、颜色使用、屋顶屋面、气候适应性等提出了统一的要求,以保证建筑群所呈现的整体氛围感和谐统一。但对于建筑细部的设计并无过分关注,一是因为规划师专业所限,无法细究建筑细部设计;二是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建筑围合出的公共空间而非建筑本身,只需强调表达出整体氛围的协调一致即可。

图片

北城:街巷复兴,市井生活(图片来源:规划团队绘制)

场地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要素在于沣河,沣河的文化渊源颇深,是诗经文化的起源,与此同时,过去“八水绕长安”盛景这一辉煌的历史,使得西安人潜意识中拥有向往择水而居、邻水生活的文化情结。

在新城的南部,根据控规,有较多的居住用地和开发强度指标,且南部临近沣河,巨有极佳的景观价值和宜居的环境本底,相较于北部密集的在建地铁线、即将入驻的大型旅游项目,南部更适合主打宜居特色。

图片

南苑:城河画境,滨水生活(图片来源:规划团队绘制)

为此,我们为南部居住组团创造了更多向滨河空间延伸的公共空间,在结构上强调东西向的绿色通廊渗透,并在滨河绿地内进行了丰富的景观设计。以诗经文化为主题,对不同区段给予了不同的主题和景观设计,用一个长而连续的步行廊道将滨河空间与城区内部的一些公共建筑发生联系,并且规划华侨城的云轨观光车线路,充分发挥沣河与湿地的景观价值。在空间上紧紧围绕“街巷”与“滨河”两大特征,形成了特征明显的“北城南苑”结构,体现了“街巷复兴、城河画境”的规划理念。

图片

北城、南苑:街巷市井的繁华与滨河宜居的闲适(图片来源:规划团队绘制)

在沣东华侨城,这样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新城,我们希望这里不仅仅有“地标”,有亲切的街巷、公园、广场等城市目的地,拥有绿色与生活共享、人群与文化畅通、开放的城市大社区。通过这样的特征空间,汇聚多元人群、节目活动,形成延绵不断的城市活力与价值。

四、运营思路之“肥瘦搭配”

为实现片区未来稳步的开发,在保障公众利益的前提下需要确保企业拥有一定的盈利空间,规划团队通过经济测算,为开发主体争取向政府谈判的合理条件,在贡献足够多的公共空间和配套建设的前提下,让政府分配更多的盈利性项目指标,“肥瘦搭配”的项目组合,对于企业、政府、市民来说都将是共赢互惠的。

结语

城市设计,不应是局限于三维空间的一种规划设计形式。脱离了城市结构、动态发展、地方特征等多要素的空间设计只能沦为一张张“墙上挂挂”的效果图。只有与实际开发接轨,从城市发展运营的角度出发,充分体现公众、政府、企业的利益诉求,以及汲取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设计,才具有特征性、指导性

作者

黄嘉勋,毕业于中山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现任职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辑、排版 / 陈程

插画 / 王彦妍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