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QQ好友很少,QQ的功能也仅限于传递文件,也时,也存放点自己的小东西。但我经常翻看我的QQ,因为那里有三位尊敬的师长,他们是大学教授,有学问,也有情怀,他们经常在上QQ里写日志,也阐述对于教育的见解。昨天,我却鲜明地发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位学者说,学习教育学有什么用?他给出了四重出路:一是从政,让自己的教育主张化为现实,像袁振国所说的;做政策的研究者和研究型的决策者。二是到中小学去,做普通老师或者校长。他认为最好的是做校长,可以做行动研究。三是下海,让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是做学问,成为教育发展的智库。对比了他的四种主张,我认为教授的笔意之下最好的角色应是中小学校长,可以通过办学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在实践中修正自己的教育主张。可是,另一位学者正在苦恼。他也是大学教授,有教育情怀,有担当,有学识,也有阵地,任了两所学校的校长。他可以登讲台给孩子授课,可以对老师做专业培训,也可以引领学校专业发展,但就这样的校长也要撂挑子不干了!现实总是复杂的,很多事不能尽随人意。虽然是校长,头顶上却有层层叠叠的婆婆公公,很多时候需要点头哈腰,需要委曲求全,空有一身教育理想,却不能落地。倘若是一个没有情怀,没有学识的校长也好,那就在泥淖里慢慢行走吧,可是,如果这个校长有理想、有情怀,他就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就常常心生“归园田居”的念头。二十多年来,我都在教育系统工作,接触的都是最基层的中小学教育,见惯了教育的众现象,校长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角色?以普通教师的视角看校长,感觉校长还算挺有本事的,掌控力也很强,有时,也觉得校长很不人道,做了一些教育人不能容忍的怪事。而作为教育管理者,或者政府部门人员看待校长这个角色,感觉校长也挺好,有自己的责任田,可以施展自己的教育理想,干点自己想干的事。还有一种视角就是学者的视角,教育可以救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能够推动教育发展的,校长无疑是个比较好的角色。校长怎样看待自己呢?现在的校长不好做,他认为小鬼难缠,而上面层层小鬼张牙舞爪,样子极丑。而学校里的老师呢?他们都是小知识分子,总认为自己有才气,有情怀,而实际上大多是为了工作,把教育当作了糊口,有些人简直是软硬不吃,实在让人无可奈何。社会上怎么看待教育呢?他们几乎都懂教育,都喜欢对教育指手划脚,说三道四。学校这块地看着是块责任田,就是无从下手啊!不是教授要辞职,在县城里的中小学校长中,辞职者也不算不数。即使有些校长没有辞职,也对这个职务倦怠了,很多时候,只是碍于面子,体制中人,不做校长,再回过头来做教师,也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那就只好当天和尚撞声钟了。校长是在夹缝中生存!很多名校长的背后一定有不为人知的委屈!很多走下圣坛的校长也有自己的不如意地方,我们旁观者也要善待之。其实,在这个世间,何至于校长,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我们左右不了子女。孩子小时,我们总希望他们有一天成龙成凤;孩子大了,我们就会渐渐理解,孩子是个单独的个体,强求不得。我们左右不了自己。我们上学,读书,做事,总想着让自己成为更好的样子,随着年长,我们渐渐发现,我们根本改变不了自己,改变不了出身,改变不了容颜,改变不了性格,甚至改变不了习惯,人活着,从起点到终点,几乎一眼看到了尽头。我们左右不了他人。原想,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只要坦诚待人,别人就会真诚相待。后来,才发现,这个世间太多了无常。投之以桃李,回报的不尽是琼瑶,还是垃圾!文章至此,似乎留下了太多的无奈,感觉这篇文章太多的负能量。其实并不尽然。很多事情,因为不明白,所以常常生气,常常感觉不如意,似乎世界亏待了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每个人所做的事情都是有限的,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尽如人愿。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一点点地向前走,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我们不是神仙,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尽人事而知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