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我进入到了教育科研部门。在那里,我工作了四年。工作内容也很单一,甚至在很多人看来,这个科室很清闲,主要工作任务就是组织老师们做好课题研究,申报、立项、结项、培训、上传资料等等。平时,除了机关事务,我也就是看看书,想想关于教育的那些事。从一个工作琐碎的科室,到一个工作单一的科室,心里还有点不适应。 几乎每年都外出培训两次,很多次,还是专一的教育科研培训。记得第一次在河南师范大学培训时,我认真听课,详细f地记录了专家教授讲的话,晚上,回到住处,还与室友进行认真的交流,也写下了自己的培训心得,每一次感觉到真正接触到了研究教育的正事,感觉到只要这样,才应该是自己的主业。那四年里,我有幸参加了两次教育培训者培训,每次都是十天,安排的课程都很高大上,接触到了名家大咖,懂得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走向。那四年里,就教育科研工作,我曾去了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等高校学习,系统地理解了教育科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那四年里,我也认识到了很多真正研究教育科研的专家和朋友,也深深地为他们的教育情怀所感动。 在那四年里,我开始了学习做课题。我先后申报并完成了近十项课题,有一多半课题都是我主持的。如今,回头看自己所做的课题,很多都不是很成熟,例如,有些题目拟得都很不规范,核心概念没有得到聚集。有些课题表面看起来比较像课题,但是没有深入一线进行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没有走进教室、课堂和学生中去,没有实证,课题的说服力也就不强。有些课题没有形成研究团队,总是自己一个人在主导着研究,因为缺乏合一而导致课题的深度不够。但是,正是在不断的研究中,我才看到了自己的这些问题;正是在不断的探索中,才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缺乏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在四年的研究中,从校长的教育情怀,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自主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等等,我渐渐认识到,我关注的焦点都是人,我有一种人本情怀。教育是关于人的活动,人应该站在教育的最中央。在四年的研究中,以人为本,理解人,研究人,发展人做为自己的研究核心和研究主题,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也是在这四年里,我获得了省市一些课题研究证书,在期刊上正式发表了两篇像样的论文。 大约是2016年吧,我和地方小刊的编辑相约,准备以一年24个节气为节点,写下自己的感悟。在一年里,我先后写了24篇文章,题目是《一年光景》,透过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点,来回看自己的平常日子,从一年里来看自己的一生,那些文章很短,但是很真实,我认为也很有意义,至少对于我自己很有意义。2017年秋季,孩子上大学了。感觉自己也松了一口气,就想给自己再找点事情去做。也是那一年,我开始了两件事:一是练字,我坚持写短勿断的原则,每天都写,渐渐地形成了习惯,写字也就成了自己的一项爱好,这项爱好一直坚持到现在。有时,在单位工作一天,心里很疲惫,回到家里,坐在书桌前,一写就是两三个小时,感觉很幸福,很专一,很投入。也是那一年,我开启了自己的个人公众号,不定时地发表自己的文章,文章都很短,也很随意,也没有给自己约定时间,但是,近三年来,每年,我都能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表一百多篇文章,这些文章,也不想推给别人看,我只想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后花园,孤芳自赏吧,留存也是一种美。 去年,因为去进修学校参加课题开题报告,校长执意让我给市里其他老师们进行一些讲座。心想,这也是自己的主业,就答应了他。没想到,七月,我调离了那个科室,去年暑期,我也拒绝了相关讲座。 今年,又是旧话重提,让我讲座。无奈,我答应了。因为疫情,一场讲座,同样的内容,要讲十一遍。但是,既然接受了任务,就应该尽全力完成。我做了课件,有一百来张,也些内容也凝结了多年来的积累。在讲座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每一次讲座都能精神饱满,每次课后,都能不断修改和创新。这既是一种诚信,也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要求。当然,我也有一个私心,就是想通过这次讲座,让我对过去四个的教育科研工作做一总结。目前,讲座已进行了三场,后面几场,我会认真完成。生活是无常的,我们每个人在生活面前,都显得无能。但是,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改变,还有适应,还有自己的一天天的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