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量入为出/理性自信/追逐热点/线上金融,浅谈银发族稳中求变的理财需求升级

 AgeclubDOC 2021-05-12

作者:瓦松   编辑:Mico

开篇:

很多人存在这样的疑惑:银发族群经济实力是偏高的,他们为什么不舍得花钱?对于银发族来说,除了节俭观念外,他们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花钱方法和价值判断标准;更重要的是,在不能创造更多收入/价值的情况下,他们对未来预判是偏向悲观的,经济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生活/生命保障线,所以他们对如何花钱有无形的规划,对如何守住或者增加财富更加关注。

NewAgingPro团队研究了约200组银发客户,客户区域包含北京、上海、江苏、四川、山西、河南等一二三线省市,意向发掘他们对理财的认知偏好、潜在的理财需求等,并对老年理财未来需求进行预判。以下为部分研究成果展示:

  • 收入结构从多样化向主导化方向转变,以收入覆盖消费或小有结余为导向;

  • 理念观念趋于理性,理财风险意识增强;

  • 自我摸索、熟人推介、专业自信三大理财认知方式主导,紧跟时政热点导向;

  • 理财主体仍以银行主导,但开始向线上金融渠道转变,理财选择多样化;

  • 家庭保险产品关注度不足,但低龄老人对其接受度不断提升。

01

从收支角度,看老年人的经济生活

(1)收入结构从多样化向主导化方向转变,退休金成为主要收入支撑

NewAgingPro统计一二三线城市50+人群收入结构发现,退休金是他们主要固定资金来源,加之他们赶上了固定资产投资风潮,房租成为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储蓄理财收入也占据一定比例,极少接受子女的生活补贴。以经商为主的个体长者,他们收入不固定,但均具有丰厚的家庭资产。

(2)经济自主,量入为出,以收入覆盖消费或小有结余为导向

调研长者表示,退休后会注重平衡收支关系,控制生活消费与支出的正向比例,他们表示家中重要物件已基本配置齐备,极少大额支出,消费集中于生活食品、日常用品、休闲娱乐和医疗保健层面,约为收入的2/3;

对于节余,部分长者表示需要留给子女或留作他用(如外出旅游或消费应急),该部分资金属于心理安全阈值。

02

基于收支特征的理财行为

(1)理财主体仍以银行为主,习惯于实体网点/柜台服务

长者们在理财方面排序为储蓄>投资,银行是理财的重要主体;但受储蓄利率持续走低,银行理财产品多元化影响,他们资产配置意识觉醒,开始关注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且他们早期已习惯在银行网点/柜台面对面办理相关业务,银行的网点布局可以更好的满足操作需求。

于此同时,他们对房产的投资热度开始下降,基金/股票等投入收缩,整体偏向更为安全、稳健的理财方式,采用固定收益+策略性配置的理财选择。

针对该种特征,各大银行网点开始适老化改造,无障碍坡道设置、护手扶栏、老花镜、银发专属座椅等,并为特殊客户开设绿色服务通道,具体详见《2020中国银行业老年金融创新趋势报告系列(上篇)—银行业客户全面老龄化,开启精彩第二人生》研究文章。

(2)理财选择:理念观念趋于理性,理财风险意识增强

a) 理财态度谨慎,对损失比收益更敏感,高风险理财方式边缘化或小额试探;

长者们更注重财富保值,保本是首选,其次是增值;因此他们会首选稳健的理财方式保证财富不缩水。但他们也会受高收益产品的吸引,采用小额尝试的方式,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一位高龄受访者表示,理财上会征求家人和朋友的意见, 2/3的钱财用于购买低风险产品、1/3购买高风险产品。

b) 整体理财观念趋于理性,但仍有理财投机或从众心理;

多数长者经历过前几年金融理财市场乱象的教育,或受到金融诈骗教育,对P2P非法集资等高风险、高收益理财方式极度警惕,理念观念不再一味追求高收益,而是综合考虑安全系数、收益率、品牌/平台保障等,理财观念趋于理智。

但少部分长者仍有投机或从众心理,对亲友及理财业务人员盲目信任,被所谓的假“国企/央企”平台背景吸引,最后连本金都无法收回,让他们后续对理财行为望而却步。

(3)认知渠道:三大理财认知方式主导,关注时政热点

a) 理财认知以自我摸索、买熟和专业自信三大方向主导;

  1. 自我摸索:多数长者以自我学习的方式切入理财,日常无条件积极关注理财信息,对比不同银行或不同类型理财产品,最终选择意向的理财主体或产品。

  2. 买熟人:常用的“朋友圈经济”,即出于对身边亲友、专业人士的信任,而购买他们推荐的金融理财产品,缺点是从众行为无法自我识别风险。

  3. 专业自信: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退休前从事金融相关工作,或较早接触理财的老人更自信,往往自我分析、做出理财决策。

b) 政策或热点导向明显,理财跟着国家政策趋势走;

他们关注时政,爱看新闻,认可有国家背景或者政策背书产品的安全性,理财会下意识跟着政策导向走。一位受访阿姨表示因为国家提倡新能源产业,就购买了一家新能源企业的股票。

c) 部分老人受子女影响,接触较为先进的理财方式或理念;

部分老人会因为子女职业或生活环境影响,接触到更多理财知识或者理财方式,从而影响到他们的理财决策,如子女在国外的长者们更可能选择外币兑换业务。

(4)金融科技助力线上金融快速发展,长者获取金融信息的渠道多元化

据统计,近五年中国老人的触网速度是整体移动互联网增速的1.6倍,而这也代表着微信、支付宝等社交、金融app对长者影响更加深入,成为他们获取线上金融信息的有效渠道。

访谈发现,部分长者因工作或生活环境极早接触互联网,有十年以上网龄,该部分长者从pc端自然过渡至移动端,连带理财方式也开始移动互联网化,对各种app适应毫无压力。

另有部分后触达长者,因直接切入移动互联网,有较长时期摸索过程,从微信或银行app开始适应,有社交>消费>文娱>理财的过渡环节。

调研发现,因学习成本较高或使用便利性,长者们更偏向综合功能强大的微信,认为支付宝专业性更强,多绑定淘宝/天猫使用,活跃用户会浇水种树,亦有部分长者开始尝试理财,利用它买小额保险等产品。

(5)保险产品关注度偏低,但低龄老人接受度不断提升,成为他们抵抗风险的重要选择

传统观念中,他们认为保险产品为一种消费支出,而非理财行为,对保险产品的作用缺少有效认知,并不愿意将大笔钱放在保险上,而后因健康状况开始关注保险产品时,可选的保险产品已经寥寥无几。

而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保险意识增强,加之保险产品设计多样化,部分新老人(集中于50-60岁的初老族)开始关注保险抵抗风险或在理财上的功能。

这群新老人较早接触保险产品,有较为靠前的保险理念,他们购买保险产品,一是认为保险公司不存在倒闭风险,无需担心权益无法保障;二是部分保险年金产品收益,可以跑赢银行储蓄/理财产品,在不想承受高额理财产品风险的情况下,开始考虑保险产品。

他们选择大品牌保险公司,有长时间合作的保险顾问,已经形成固定的保险品牌购买偏好,一般以家庭为单位购买保险,包括子女的教育险、自己及配偶的意外险、理财类分红年金险,甚至开始布局关联养老社区的保险产品,提升对老年生活的安全感。

结论:

NewAgingPro认为,随着中国老龄化不断加深,新老人对养老准备将会更紧迫,势必会催生更多金融机构向养老金融方向转型:

a) 养老金融产品设计:依据不同需求维度,如安全系数偏好、理财目标等,设计更符合养老需求的金融产品;

b) 金融服务方案规划:从提供理财产品向提供金融规划方案方向转变,以理财顾问或规划师的角度切入养老理财领域;

c) 综合服务权益开发:理财关联更多服务权益,如家政、生活缴费、养老文娱/规划等层面的服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