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区居家养老到底难在哪里?

 AgeclubDOC 2021-05-12

作者:仙哥儿  图:北京某街道驿站式养老照料中心

很久没有聊聊社区居家养老的事情了,恰巧前阵子在北京一位转型做社区居家养老平台的朋友请吃火锅,突然我们又聊起了这个事情。

虽然最近较少关注这一领域,但还是经常能够看到各地政府不断出台社区居家养老的各种大力支持发展文件,还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参与进来。

可实际情况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只是衰退了一些老伙伴(民营家政、养老服务公司)换了一些新伙伴(国营养老公司、民营科技、医疗保健品公司)。或许大家的目的各有不同,但就单个的社区居家服务情况来说,似乎仍然在重复着过去的错误。

拿北京来讲,这几年出了个新玩意儿叫“养老驿站”,从最早的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管理中心,再到如今的养老照料中心养老驿站,看来政策的制定者们确实很努力的在干活。

不过个人觉得还是没有解决实际和长远的问题,虽然大家都知道真正的日间照料和居家上门服务一定是未来的趋势,也是基于国内快速老龄化的最好解决方案。

但是,这个过去的日间照料中心对比现在的养老照料中心与养老驿站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稍微明确了把提供入住的社区养老院称为养老照料中心,把提供24小时照顾的机构称为养老驿站。因为他们都建在社区,所以都可以以点带面拓展点居家服务。

一方面是政府看到了社区养老院有点供不应求,另外一方面也发现在社区弄个大点的物业搞养老院实在太难了,而纯粹的居家养老公司又做不起来,所以弄点“养老驿站”还是不错的。反正名字挺好听,起码可以去掉已经被“麻将馆”和“空置”缠身的日间照料属性。

于是乎,一大帮的养老机构经营者跑遍各大街道社区寻找可以经营养老机构的物业,一旦发现一个绝对是当个宝一样你争我抢的;实在抢不到大物业的企业则犹犹豫豫的在尝试一些难以挣钱的养老驿站。

曾经风风火火的青松、慈爱嘉等专业居家养老公司从最早的开设门店做上门服务,到尝试承接政府社区项目,再到强化康复护理、搞门诊、建平台等仍然在不断的尝试。貌似后来加入的护明德还在坚持自己的模式,可市场发展的还是挺艰难。

为什么都这么难做呢?到底是市场有问题?还是政府规划的有问题?还是我们企业自身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市场的问题:

关于市场需求:我们每年都能看到空巢老人惨死在家中无人知晓的新闻事件。也会在各种调研中发现老人的需求点,关键是独居和空巢老人还那么多,你能说需求没有吗?

或者你问问自己,面对自己独居的父母,如果有哪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身边,你会安心?会为他们买单?

关于消费意识和能力:历史原因,我们的老人习惯了勤俭节约,而退休金不错的老党员则习惯了一切国家包办。

排除那些政府包办的五保户老人,一般的老人及其子女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几乎没有认识,但他们对保健品可是不经意就大手大脚的。

再看看看政府的问题:

关于游戏规则的制定:看似对于社区居家养老的定义已经很清楚了,也说了一年要干多少家。可是怎么干没说清楚,更没有协调到位,比如大家最关心的社区养老院资质的问题?比如提供的补贴和对应的验收标准非常不合理。

上级政府规划的很好,负责管理的政府却有自己的担忧和想法,下级执行单位则抱怨着上面对他们的不理解。

关于物业的问题:政府提倡的公建设民营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思路。毕竟位置好的物业大都在政府及事业单位手中,也能够为经营者避免和其他暴力行业产生的物业竞争。

但,如果你来托管,你将面临着与各种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关系户的竞争;哪怕你最终拿下来,你还会面临着业主的各种要求,比如公益化、比如莫名其妙的多讲故事少干活等等。

关于管理的问题:主管的民政局有要求没实权,有实权的街道政府想法有点多。遇到想干出点政绩的领导你算幸运,但社区居委会的小算盘你可得照顾着。

最后来说说企业自身的问题:

关于成本问题:不管何种养老服务,人力成本均占到整个经营成本中非常大的比例,而纯粹的居家养老公司就更是苦不堪言。政府也设想通过打造养老服务平台来实现服务的效率,结果招来了一帮盯着那个补贴的野狼。

所以,如果在社区有个机构,除了提供24小时的床位之外,再做些上门服务似乎在成本上有一个好的测算结果。

企业的定位与管理问题:我没有资格评价别人的定位和管理,但我想分享一下在承接公办民营项目上我看到的四种经营者:

一、把政府当客户

他们以前不是做养老的,以前就是为政府而活的公司。只要政府提供有补贴的项目他们就去承接,自己能不能做不重要,反正怎么做都有办法让政府满意。

这类公司政府关系比较好,属于真正对这个行业有伤害的群体。我想,随着国家对社会事业的重视和腐败力度的加大,这类企业不转型就得慢慢死掉了吧。

二、卖医疗、保健品等其他公司

他们好像也不是做养老出生的,但是他们最懂老人。搞个培训,人山人海,老人为了能来参加都可以跟孩子断绝关系。

排除那些王八蛋的不说,不少公司开始“脱胎换骨”,承接政府项目,搞起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了吧,我们只期待一个公平的竞争者,大家不要做做臭了这个本来就挺难做的行业。

三、规模很大的公司

肯认真大力做社区居家养老的公司一般都不是小公司,大都是渴望通过连锁扩大规模实现平台化发展,或者带动自己的其他产业。因此,他们比较激进,习惯拿着自己的模式从上往下去套,不太有耐心认认真真的干出一个东西来。

这类企业做的很认真,却很辛苦。有点像不断出台文件的政府,没有到现实中去认真看看。不过,好在他们资金充裕,希望最终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

四、亲力亲为的个体户

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在某个时机下承接或者自己创立了某个社区居家服务店(甚至以前都不知道这就是社区居家养老),因为对周边老人的熟悉,因为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因为和蔼可亲、亲力亲为的人品,获得了老人们的欢迎。

门店不大,服务人员也不多,价格更是亲民的感觉像是在赔钱。老人们都知道这个地方,更是知道这个人,他们甚至依赖了这个地方这个人。也许你认为人家是在做公益,其实你不知道人家也许早就收支平衡了。


3月29日,成都

公交车背后被伤害的养老行业广告

做的差的很多,但做的出色的也不少。养老行业慢慢变得浮躁起来,但千万千万不要打扰了那些用心做事的人。

真不希望有一天,社区居家养老被标注上某中不好的属性,我们也得改个名字换取取重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