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胸科医院肺癌早筛用上人工智能,这些人最好每年都查查

 雷_电波 2021-05-12

早发现、早治疗是目前防治肺癌的最好办法,北京胸科医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提高肺癌早筛准确性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据统计,该院肺结节诊治中心去年进行肺癌早筛过万例,为环京地区人员会诊993例。

27岁的李女士来自天津,在入职体检时被告知发现了一枚肺结节,这让她非常紧张。考虑到来北京比较方便,她选择到北京胸科医院做最后的诊断。

北京胸科医院肺癌早筛用上人工智能,这些人最好每年都查查

北京胸科医院肺结节诊治中心主任侯代伦为李女士做了高分辨率薄层CT检查,发现其肺结节周围隐约有细小毛刺,进入的血管有些增粗,同时有一些小的空泡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肺结节得到了精确量化:结节数据为1.1×0.9厘米,体积为397.80立方毫米,实性成分占到了0.76%。“说明它是一个纯磨玻璃结节,实性成分非常少,需要随访三个月,看看是否有变化,”侯代伦说。

三个月后的随访发现,这枚结节基本没有变化,血管仍然进入,空泡征仍然存在。根据这几个特征,侯代伦判断,结节是一个惰性生长的物体。人工智能技术精确计算以后,证实体积同上次检查一模一样。随后,侯代伦和胸外科团队、肿瘤科团队会诊,评估该结节具备手术可能性,最终实施肺结节手术。

“人工智能在肺结节早筛中,能够敏感地识别肺结节,对肺结节大小、密度、形态及周边组织相邻关系表达准确。医生对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可判断结节性质。”侯代伦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肺结节筛查中大范围应用,提升了肺恶性结节早期发现和诊断的准确性。

2016年,北京首家“肺结节诊治中心”落户北京胸科医院,为北京及环京地区提供规范的肺癌早筛服务。近几年,中心联手天津市海河医院、河北省胸科医院共同开展肺结节诊疗科研工作,“2018年联合会诊919例,2019年为1250例,2020年受疫情影响下降到993例。”

侯代伦介绍,目前肺癌依然是最高发的肿瘤类型,在肺结节状态下就得到有效治疗,可以大大延长肺癌患者的生存期限。他建议,40岁以上、抽烟、有肺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应每年前往规范机构做一次肺癌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