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力是怎么出来的

 古磨盘州人 2021-05-13

能力是天生的。

按照心理学上的结论,人脑子不同部位掌管着不同的功能区,一边管动,一边管静;一边管理性,一边管感性。

记得很久以前,有个算命的说我,书面表达能力比口头表达能力强。当时,我还有点不太认可,当然,也包括我的家人,大家都觉得我的口才很好,起码我还在大学当过学生会主席的。那时候,基本都是用嘴说话,几乎不用动笔写字,也没有可写的东西。

读研究生之后,写过一些论文,我依然觉得说的比写的好。直到参加工作之后,我写过很多制度文件,我还是口头表达好,任何复杂的东西,我一说,别人就明白了。

可随着年龄慢慢长大,能力发生变化了,逐渐地感觉,口头表达越来越差,写作越来越好。

这种能力上此消彼长的变化,我想过两个逻辑:一是我得到过暗示,写作能力强于口才,所以,我慢慢地训练了写作能力,而忽略了口才的训练;二是人的能力都有一个阈值,书面表达能力提升了,慢慢地替代了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然下降了。

事实是,我感觉自己越来越笨嘴笨舌,而写作越来越灵巧。

不可否认,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确实是两个能力,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尤其比较有意思的是,很多口头表达上听起来特别顺溜的话,写在纸上就不是那个意思;很多写得非常好的句子,用口语表达出来,好像就差了意思。

即便如此,对于不擅长写作的人,我还是建议他从口头表达开始,慢慢地学会书面表达。口头到书面其实简单一些,实在不行的话,可以把自己说的话录音下来,最后还原成文字即可。当然,这是对写作者最低的要求,也是对实在不会写的人万不得已的办法,口头语跟书面语不是一回事。

反过来,假如擅长书面语,要想把它转化为口头表达,那真的是难于登天。比如我吧,一个小时,在电脑上敲个2000字几乎不成问题,可这些敲出来的字,你想让我有逻辑地说出来,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口头表达最要命的是,越是说不出来就越紧张,最后就是更加说不出来。

刚接手一个任务,给人讲授一些我比较擅长的知识,假如私下里交流,我能连着说几个小时,可要是现场讲演半个小时,这就要了我的老命了,我不把这些事的前因后果、前后逻辑弄得清清爽爽,最后一定会以失败告终。

我现在有点信那个算命的预测,我确实不善于口头表达,可我奇怪,当年我到处表达的时候,脑子是如何掌控我的嘴和舌头的?现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怎么就此消彼长了。

其实,在上述分析的原因之外,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通过训练,书面表达能力提升的太多了,而口头表达几乎没有进步,两者比较起来,显得口头表达退步了,那是因为自己的综合欣赏能力提升了,自己对自己的表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再回到心理学专业知识,虽然,每个人左右脑的发达程度是不一样的,但是,人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训练,将先前不发达的训练得发达一些,这是符合科学的,这也就是教育和培训的功能,教育和培训就是要开化人的能力,当然,按照生理结构来开化,即因材施教,一定会更加容易出成果。可不通过教育和培训,有几个人知道自己哪方面特长,哪个脑半球及相应的功能区域是发达的?

我还是发愁于近期要参加的讲授,这么短的时间,我连组织材料都比较仓促,要说再做提升技能训练,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了。

我不属于盲目自信的人,但我还是可以调整一下自己的自信力,毕竟那是我手到擒来的知识,随便怎么说,都不至于露怯,关键是,我必须有相信自己能说好的勇气。

能力是练出来的,想要用能力,一定要给训练留出时间。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