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气节,涵养德行

 杉乡文书阁 2021-05-13

中华浩浩五千年,诸多圣哲先贤、名士豪杰,为我们留下了慷慨深沉的豪言壮语。
这些话,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所在,代表着中国人的气节,是我们所追求的方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天地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清华大学的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引用此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原本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他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意思是敢于侵犯我国(当时为汉朝)的人,即使再远,也一定要消灭他们!
而在今天,这句话逐渐演变为了“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道尽了中国人的自信与磅礴气势,表现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君子人格,从不缺失信念和道义。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战国 · 孟子)
意思是人们在人生落魄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不要破罐子破摔,而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品德;而在人生得意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顾着自己,而要多接济和救助更多的普通人。
始终坚持注重自己对德行的修炼,不管是面对失败还是成功,我们都不会迷失自己。铁可折,玉可碎,海可枯,不论穷达生死,直节贯殊途。——(南宋 · 汪莘)
出自南宋隐士汪莘所写的《水调歌头· 志可洞金石》。意思是铁可以被折断,玉可以被摔碎,海洋可以干枯。可是,不论是困厄还是显达,也不论是生是死,劲直的节操却要始终贯穿。
人生可以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道路,但不管在任何处境下,劲直的节操决不能改变。要有保持“直节”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反映了一种刚直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中国人重视气节。一个人若失掉气节,也就失掉了自己的尊严,一旦底线被突破,便意味着气节不保,丧志之人,则无德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