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才能最有效地转述你所见之物事?

 吴山野士 2021-05-13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六

承前篇

所谓“鸟兽蹏迒之迹”,就是“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而可以追寻。既然中文是仿“鸟兽蹏迒之迹”所造。那么也就一定“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而可以追寻其来源、去向以及意义。

人:rén ㄖㄣˊ。由基本笔画“丿、乀”组合。丿为阳符号范式,乀捺为阴符号范式。丿、乀两范式叠加。阴阳沟通为入字之范式,阴阳相交为乂字之范式,阴阳相爱为人字之范式。

怎样才能最有效地转述你所见之物事?

反“人”的字还有一个是“入”。“入”与“匕”的差异,在于“匕”的反人是甲骨文或篆文之“人”的反人。因为甲骨文或篆文之“人”有男人的暗示。有性别存在。而楷书“人”是不论男女的。“人”也有甲骨文的存在,不过相对较少。一般甲骨文中出现楷书“人”的时候作“入”解。

怎样才能最有效地转述你所见之物事?

“匕”是“比”的初字。反“从为比”。因为比较最起码是两两比较。所以“比”有更多的“比较”意蕴。“匕”也就弱化为“匕勺”、“匕首”之“匕”。

怎样才能最有效地转述你所见之物事?

《说文解字》:“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亲密二人之相与比述是“比”字之范式。

怎样才能最有效地转述你所见之物事?

(《甲骨文字典》第920页讲述“比”与“从”有混用现象)为了两者有所区别,“从”字作了回避。添加了“彳”与“止”。《说文解字》:“彳,小步也。象人胫三属相连也 。”。小步行走的样子是彳之范式。《说文解字》:“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象草木生根的所在地方是止字之范式。《说文解字》:“从,相聽也。从二人。”。人跟着人是“从”字之范式。“彳”、“止”、“从”三范式叠加。人跟着人行止相趋是“從”字之范式。由此可见“從”只是深化了“从”的范式。

怎样才能最有效地转述你所见之物事?

“比”字的主要意义就是两相比较。“郭沫若以为象匕匙之形”显然不确。两个匕匙之形放在一起是没有太大比较意义的。两个匕匙之形放在一起与“从”也不会有关联。

“相与比述”是中文意义的重要来源,上下就是一个简单的“相与比述”。先建立一个参照物。然后与此参照物相比较。也就“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没有参照物进行比较,那么对于信息传播过程中就很容易走偏。也就“饰伪萌生”了。“相与比述”是一种思维模式。当交流沟通发生问题,比如语言不通时,用大家都明白的事物来“相与比述”是传达信息的最有效手段。如果你有很高深的学问,要传递给学问低的人。那么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学问低的人所明白的事物来“相与比述”高深的学问,从而使他能够有所感受。文字对文盲来说是非常高深的。但如果能够从文盲自身的身体来讲述。就会使他很容易接受与理解。

“匕”指向的是女性器官,生命的一个通道出口。而“相与比述”是认识意义的方式。思想的一个通道出口。

“宪象”通过相与比述来完成对意义的转述表达,这是文字的初心。指事一定得借助参照体系来表面所指何事。不然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而“宪象”用现代话来说“范式”(典范式样)就是最好的参照体系。有了范式(宪象)就能非常明确地表达所指何事。指事不是画了一个指事的形,靠形来理解意思的。指事是通过对范式(宪象)的相与比述来理解的意思的。作为范式(宪象)背后都有逻辑导向。失去逻辑导向的形是没有意义的。是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逻辑导向是来自经典事例的。所以范式(宪象)才是中文的模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