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饭吃的不正常,早上早早起来开始写日记,这次日记长,3000多字,还把图仔细挑了一下,不过因为是家人都起来了,所以写的时候磕磕绊绊。我这个人毛病多,写东西的时候不能有人说话,甚至于周围不能有人,不然的话老走神,但是房子小,没书房之类的。客厅就是一专多能的地方。发出来的时候已经8点多了,超了预期的时间一刻钟。 早饭正常吃,午饭吃的晚,晚饭……没吃。骑车去上班,到了10点多,骑车来下班,到家凌晨12点半,打破了我计划的12点前睡觉,5点半或者6点起来写日记的想法。本来想吃点,老婆听到我回来了,出来拦着,不让我吃了,让抓紧休息。我听话了,倒头就睡去了。整个白天,其实进店来访的人并不是很多,加起来有10位?我没细看,因为大部分时间都在电脑前面忙。今天微店的主要新书是傍晚就要撤展的《通人之书:沈曾植遗墨展图册》,他们印了北京展和杭州展两种图录,差异就在展览地点和地点的照片上。小胡早早就做好了数据,发了广告,这次的广告语写得好:如果你在北京,今天是《通人之书》的最后一天,可以去看看。 如果你在杭州,《通人之书》将在5月21日开幕,到时可以去看看。 如果你既不在北京,也不在杭州,那可以买本图录看看,介绍的也很详细。朋友圈发了几次,包括文津阁古美术馆对展览的推文,有些去看的朋友,比如e老,至少他是我昨天晚上动员去的。他现在每天走步多,我说正好,溜达过去,然后坐车回家,合适。宋希於就说在展厅看到他了,还发了一张照片给我。这个册子本来是58包邮的,大概是策展的诸位看到我们的努力,也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展览,调整价格为38元包邮了。前面已经订出了36+5册(通过微信订购的),我让小胡改价,小卜去发消息,请他们联系我,每个人退20元。很多久未直接联络的书友和新的书友加了微信,纷纷表示:还有这样的好事。其实微店的那钱到我们账户上还早,发货后如果无确认,要到一周多才能收到,我等于提前退款了。受价格优惠的感召,销售总数从40多册变成90多册了,过百没问题。  白天到店的几位,小卜都尽可能请他们加了我的微信,主要是在附近工作的人,也有专程找来或者咖啡店顺便看到搜到大众点评的。最晚的两位是我晚上8点多,已经关门熄灯在小屋之后,找来的,看了一会儿,加了微信,是北京的这位朋友带了他在青岛的朋友来看,他喜欢黑胶唱片,聊起了阿炳。另外一位最近迷上了中医,在找这方面的书。不过两位都还没有买古书的意愿,更多的感兴趣的是旧书旧物。
 第一位是昨天日记中提到的吴桥金鼎的谷秋生先生,他到北京办事,昨天过来的,今天在二环边,就骑车过来了,多年未见,还是老样子,不显老。他现在的厂子百多号人,两个厂区,线装书和新书都印,还有一个线装书博物馆。他现在主要谈的不是企业发展和效益,更多的话题都围绕着他的博物馆和文化传承展开。他说他在企业里经常给员工说:我们做的事情,是为地方为历史为文化,多年以后,你带着孩子孙子来看自己印的书,会有不一样的感受,重要的是这。这就是企业文化吧,以前我的同事们是不怎么读书的那批人的时候,我老讲类似的话,现在读书人多起来了,我却很少提这么高大上的话题了,都是工作的具体事务,前几年还春游什么的,现在什么都戒了,都是钱钱钱。 第二位是浙江古籍出版社的路伟先生,没见过他,他这次来北京出差,特地绕过来看看布衣。他来有些感慨:一是深,一是小。他这些年做了许多书,最著名的是《张岱全集》,说还差3种就出齐了。也说了说与郑凌峰的合作,有些藏书在北京的各个馆,他查起来不便,正好郑凌峰在清华读书,有这个便利,所以从大二开始,郑凌峰就参与进来了。比如去年大热的浙古版《夜航船》,底本就是路伟发现的,告诉了郑凌峰,具体由郑凌峰整理的。他说接下来还要出很多书,比如《夏承焘日记》,几百万字,他说《日记》还是需要细节多,才有意思。他来去匆匆,没呆多一会儿,晚上还有事,就先走了。
 他刚来一会儿,第三位到访者来了,就是e老。他从国图古籍馆走过来了,自己看看,一万多步。我介绍他跟路伟互相认识了一下,可惜屋子太小,竟然无法把两个可坐的靠背椅摆下来,太尴尬了。弄得俩人都站着,一个门里一个门外,就这样交流了。想起来当年在新开路胡同73号的张治中故居,那是何等的惬意。经常是我给牵牵线,俩人坐下聊,随便半下午,我还是愿意做这种牵线的事情。今天还为另外一位朋友图书出版的事情帮着约了人谈谈。他说:这才是你擅长的,一项都是你的强项,不用学,感觉你已经在转型了,转型正确,你搞“摸古书”我就看出来了。 转回头来还说e老,他坐下了,因为他对茶没感觉,我们改喝白开水,他过去更多直接喝不开的水,习惯了。我请他看了看我近期买的一批残本,有几箱子,他评价不高,让我自己也不要高看,提醒我以后出价慎重点,残本毕竟是残本。这话其实上海的散木也在一个群里跟我说过:你是本群大客户,关键是你这30万买的都是残本,其他大客户没有这么干的。 自从腾讯的新闻出来之后,打听下一期什么时候开班的多起来,很多熟悉的朋友也来问,好奇的因素大过实际的需求。附近的一家机构,跟我约下周找时间去他们单位,给他们来一场二三十人的分享活动,因为此前都是5个人,这次遇到了新情况,得琢磨一下怎么解决才好。负责联系的老师说:可以略过“摸”的环节,改为参观一下。我说:“摸古书”不让“摸”,最关键的体验就没了,名不符实了。不过最近情况特殊,时间上我不能定得准,所以第12场我始终没挂到“活动行”上。另外现在屋子里东西亟待清理,我已经找共享际的诸位了,赶紧帮我想想办法,不能都堆地下室啊,他们答应回京就帮我找解决之道。当然,最根本的解决之道是卖卖卖。 计划没有变化快,晚上想再卖一些《中华再造善本》的,结果忙着在一个同行群里学习,就没有时间了。10点多开始,收拾屋子,打开新买的6个整理箱,把原来很多小箱子拆掉,换装,鼓捣晚了,已经11点半了。抓拍了一张金子与墙画的猫在一起的图,很梦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