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刷到一条微博,说一对小情侣去九寨沟旅行,坐大巴,地震时几块飞石突然砸进车窗,男孩没有片刻犹豫,就把女孩抱住包进衣服里,女孩后来甜蜜回应:回去我就嫁给他。 坦白说,现在每次看到这种新闻都百感交集。 02. 小时候吧,总觉得这不理所当然嘛,就像王小波当年跟李银河说的“爱你就像爱生命”,如若真爱,危急时刻,是会毫不犹豫拿血肉之躯帮对方抵挡的。 只怪初中受偶像剧荼毒太深,对剧里英雄救美的老套情节刻骨铭心,三观进而也被腐蚀,评判爱情总喜欢一一对应:电视剧里,男主为了让女主活下来,默默赴死,所以现实也应该这样啊。 可是,我却忽略了两个事实:一是,诸多情节不过是编剧为迎合观众猎奇心理,而做出的玛丽苏式的意淫。二是纵使这种极端确乎存在于现实,也只是主角的专属戏码,而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的我们,只是平凡的群演。 所以,你不能要求一个群众演员,在危难中真的做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样说虽然很残酷,但我越来越深刻地明白,生活中的许多道理,之所以正确,恰恰是因为它们剥离了人的主观偏好,因为客观而残酷,因为残酷而被人忽略。 03. 另一方面,年岁渐长,慢慢对人性,多了点粗糙浅薄的理解。 人性太复杂了,真的。好多事,并不能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所以,我不赞成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去考验所谓的情比金坚,更不赞成有些网友的反推“不帮你挡=不爱你”。 毕竟大多数的我们,都是看客,站在道德制高点说话都不腰疼。也许吼得最凶的那个,真摊上这种事儿撒腿跑得比谁都快。(对不起,我是不是腹黑了) 世上最难预测的事情之一,是人的本能和下意识。不真正地身临其境,我们谁也说不好自己会不会做出相同或者相反的举动。 04. 下午读到一篇关于2008年汶川震后九年的回忆录推文,文中提到一句很煽情:当年那个牵着你的手带你往前跑的人,现在还在吗? 这里的那个人,自然特指恋人。 我读完了所有群情激奋的评论,其中好几条截然相反。
05. 这些评论,像烧红的炭,灼灼刺人眼,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因为它们把救不救,直接等同于爱不爱,而这样的评判标准,本质上是漏洞百出的。 Shine非常认同患难见真情,我过去也常常写到一句:这世上,陪你笑的人,很多,陪你哭的,寥寥,所以要珍惜那些陪你哭的人。 但是,感情这种事,尤其牵扯到婚姻,就不能简单地凭借对方一次生死关头的本能反应来做抉择。你嫁,不能单单出于一种“报恩”和“认定”的心理,现在下意识救你,不代表余生一直爱你。同理,现在不救你,也不代表不爱你。 06. 爱不应该是还债,更不应该是感激。过去我曾写过一句,世上最可悲的爱情,是感激涕零后的以身相许。 因为Ta救了你性命,就要用一辈子幸福作抵押吗。 太莽撞了。 爱不光是患难中的舍命相救,更是平淡岁月里不平凡的坚守;飞来横祸,他救你,你感激;不救,也别怪。因为你也不知,当角色倒置时,你会不会如你所期待对方的那般,毫不怜惜自己的性命,转身去救深爱的人。 是的,你爱Ta,但并不意味着你非得要救Ta,只有圣人才要上祭坛,而我们谁都不是圣人,所以不要走上祭坛去评判爱情。而且,不管男孩女孩,谁的生命都是母亲十月怀胎生养的,没有谁比谁更金贵,你有什么权利,去要求一个也许和你认识不久,只是单纯处于热恋期的年轻生命,去不顾一切救你呢? 07. 此外,我也非常疑心,那些说着地震时先生没有救她而自顾自跑掉的女子,难道在地震前后没有窥出男方其他方面不够称职的端倪? 把所有最后指向婚姻破裂的蛛丝马迹全部忽略,只归结于两年前危急关头的临死不救,这种做法,本身就有点牵强附会。 苛刻点说,有点作。 毕竟生活的主旋律终究是平平淡淡,对号入座这种事,做多了,不光自己会很辛苦,也把别人逼得很辛苦。 见过太多身边好友拿著名爱情事例评价恋人,谁谁谁对谁谁谁怎么样,你对我又怎么样。 谨记一句:不是所有人都是王小波,世上也没那么多的李银河。 08. 真挚地祝福文首的患难恋人,有情饮水饱。只希望若干年后,男方不要以此绑架女方:我当年都豁出命来救你了你还要怎么着?女方也不要以此高枕无忧:他当年都豁出命来救我了必定此生只爱我了。 世道艰难,相互包容。感情不易,且行且珍惜。如果爱,请深爱,但别在道义上相互绑架,更别在情感上相互轻信。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PS: 好惭愧Shine一时有感而发,又进行了无意义的揣测呢(捂脸),觉得自己好腹黑啊,其实我也不想把小伙子的爱解读为本能或者下意识的,毕竟他爱她有多深,旁观者谁也不清楚。 我只是想借这件小事延展开去,谈谈自己对于救不救=爱不爱?这一命题的看法,当然了,主观色彩也很浓厚,只是泛泛而谈,并不针对任何个体,也希望读者不要对号入座。 比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