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询贫民窟

 啦啦啦来啦 2021-05-13

赴菲已三天,出机场时买了手机网卡,此刻在马尼拉贫民窟,开热点敲打下这些肺腑之言。

这些天,一直在用手机备忘录记下沿途随感,情绪翻滚发酵,累积成一段又一段的感性流水账。然而,真实的生活现状,却是容不下太多感性或者理想主义的。所以,这篇文,想换种风格去写,理性的、客观的、现实的、真切的。

给予,是把自己最好的给予别人

这句话,其实是领队Darren(台湾辅仁大学 研二)去年赴菲时说的,我在上期的志愿者总结中读到,过目不忘。

中国古语有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的文化所强调的,是不要把自己不好的给别人,但直到今天,我才知,最高级的给予,是倾其所有。

寄宿家庭大多没有床。吃饭时就在地板上支起桌子,桌角摇摇晃晃便垫上一本书,吃完了收好桌子,晚上在同样的地方铺上床单,整个地板就是床。洗手间和厨房共用一个水龙头,用长长的水管牵引着,哪边用水就拿到哪边。

我们四人一起睡的床

我以为,这已是极限,S说,下午她们去的寄宿家庭,建在海边的垃圾堆上,过道狭窄仅容一人通过,苍蝇在飞,到处都是积水。

她给我看拍的照片,同样的蓝天白云下,破败荒凉之状让人心惊。

真的,你只有亲眼来见,才知道电视里、网络上、报纸上报道的很多贫民窟景象真的是写实。

你看不到的或者想象不到的,真的不代表它们不存在。你口口声声抱怨的“地狱”,也许是一些人毕生难以企及的天堂。

人,要学会感恩和珍惜。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却是倾其所有的慷慨,这种慷慨,是物质和精神双重层面的。

妈妈每天和咪卡相拥而眠

给予,是把自己最好的给别人。

寄宿家庭的妈妈,每一餐都给我们吃肉——我听说,很多家庭都是过节才能吃一次肉。无论是肉排,还是小炸鱼,四个人坐下来,虽然只有一样菜,但妈妈每次都会摆上整洁的餐盘、刀叉。坚持为我们洗衣,回来时衣服已经整齐地摆好(感动哭),说我们不是visitors,而是family,所以我们都是叫寄宿家庭Mom.

PPF(当地一非盈利扶贫组织)工作人员说,我们将会看到,游客看不到的80%菲律宾人民的真实状况。

而我们看到的,是贫穷,还有贫穷中的善良和质朴。在家里每天都有欢声笑语,妈妈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吃的。

邻居过生日,端来一小块蛋糕,大家欢天喜地地一起来吃。许是惺惺相惜,邻里之间,绝不像水泥森林里的人们一样隔着防盗门和猫眼来看人。

在家的第一顿晚饭,妈妈做了猪排,yummy

我们的家在二楼,晚上可以坐在屋顶上看星星

Darren说,我们常见的零食热狗,是很多家庭过生日才能吃的珍品,寄宿家庭为招待他专门做点心。端上来的时候,蚂蚁爬满了整个盘子,Darren只是不声不响地弹掉蚂蚁,安心地全部吃掉。

最难负的,是盛情,是力所能及范围内最好的给予。

就像妈妈刚刚给我们端来一碗红提,没有一粒是好的,用都削掉坏的部分,我们三个姑娘,欢天喜地和妈妈一起吃得香甜。

昨天在Day Care中心,和当街乱跑的孩子们闲聊,语言不通,只能说些简单的英语日常对话。有个九岁的小姑娘突然问我:“What's your name?”后来散会后,在楼梯口被她们堵着,孩子睁大眼睛,手里捧着一把糖,用结结巴巴的英语跟我说:“Shine, give to you.”

那一刻,我的眼泪就快要下来了。

最动人心的,从来不是馈赠的物品,而是那些物质载体背后最真最纯的心。我们以为稀松平常不足为道的,却是别人最好的东西。

给予,是把自己最好的给别人。就像当地老师们欢迎我们时唱的歌:Learn to love, learn to share.

这才是分享。

贫穷,是座绕不开的大山

据我三天的了解,无论是马尼拉的大型超市,还是Natovas的市集,物价和国内相差无几,但工资水平实在不高。

举个例子,去超市买双普通的平底鞋,250比索左右(人民币约30元),超市员工日薪585比索(人民币约70多元),也就是说你买双30块的鞋子,就是当地人民半天的工资。

而这样的工作,未必都能找到。

大学学费根据学科来收,最低是4000比索一年(人民币约500元),也就是说,国内一家人中档餐厅一顿饭钱折合为一个孩子大学一年的学费,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因为贫困失学。

巷子里到处都是穿着夹板拖或赤脚乱跑的孩子。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越是贫困的家庭,越是七个、八个孩子不断地生。现在略微明白,根源还是经济问题。

孩子们每次拍照都很兴奋

我们平时提到生养孩子,更多关注的,是要在孩子身上花钱,而当地居民所考虑的是,多点劳动力为家里挣钱,或者由于医疗水平,婴儿存活率不高,所以要多多生养。

关于出生率原因分析,高中时学人文地理,背得滚瓜烂熟,但只有深入到当地,才略微明白,什么叫生得多。

法定年龄女生18岁,男生21岁,但很多女孩,早早嫁作人妇,拖儿带女,成为众多孩子的妈妈。

最年轻的妈妈,只有13岁。

所以,每每看到街上朝我捂嘴笑的女童,都忍不住心痛。菲律宾的小孩,大多是黝黑皮肤,水灵灵的双眼皮,翘睫毛像刷子一样长,她们忽闪着大眼睛看着说,抿起嘴羞赧地笑——我忍不住去想,孩子啊,也许过不了几年,你也会提早成为母亲,以孩子的身份,哺育一个又一个的孩子,代代循环,何时是个尽头?

苍茫的无力感。

在中国,我一直笃信,知识改变命运,高考让很多人从小城走到大都市,去看更大的世界。我以为,有出息的人,是可以通过好好读书扭转命运的。

谈何容易?

在羊城做兼职带补习班,国内中产家庭的孩子,周六周日上着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请名师、家教天天补课,买最先进最好用的科技产品学习,有最充足的学习资料。

你不得不承认的是,虽然大型考试都是公平的,不允许考生作弊,但教育资源的分配,先天就是不均匀的。

这里的孩子,小学和中学,只是上午或下午读书(早6点到12点,或下午1点到6点),回家了帮家里做家务,带小孩,哪里还有家教补习一说,而人的天赋能力,又哪里有那么多的无师自通呢。

当然,贫民窟里也有富人,我看到,聚集了一堆破落得不像房子(也许睡觉脚都伸不直)的棚户旁边,修起漂亮的洋房——贫富差距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是如此心惊。

我们下午讨论贫困议题,大家都很沮丧。这个世界很多角落的困囧,真的不像我们平时躺在沙发上吃着开心果在电视里看到的那样轻松。

贫困如此真实,戳痛我的心。但人们的热情与笑容,从不因物质的匮乏而削减分毫。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透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

你看啊,我们什么都缺,但我们不缺信仰,不缺乐观,也不缺朝着陌生人微笑的自信和底气。在这个天主教国家,到处都张贴在耶稣和圣母玛利亚的图片,寄宿妈妈昨天勉励我:Have big faith and always pray. In God, nothing is impossible.(要有大信心,常常祷告,在神,没有不可能)

我在家斜对面的chapel跪下祷告,目睹当地情况,泪涌上来,主啊,你看顾你的子民。

同行的伙伴说,常言道,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逆转贫穷,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这一代,儿子给家里添置一台电视机,下一代,孙子给家里购进一台洗衣机,也就能慢慢摆脱贫穷了。

希望如此吧。在这里的每一刻,都深感贫穷是座绕不开的大山。

中国的传统故事里,愚公移山的结局是个喜剧,我希望多年后的Natotas,乃至世上的许多贫穷的角落,包括国内的很多山区,都能以喜剧收尾。

世界,绝不是你脚下站着的土地

中午在学生家里吃饭,那个十岁的女孩子,身材高挑,皮肤黝黑,模样俊俏,笑起来左嘴角有浅浅的酒窝。我问她,长大后想做什么。

孩子捂起嘴,眼睛眯起来。

我的心悬起来——孩子啊,think big,永远不要因为现状而束缚自己的想象。适度的野心和欲望,可以帮助你去到更大的世界。

这是我的观点。坦白说,我问了很多女孩子关于未来的期待。每问一次,就提心吊胆一次,很害怕出生在贫民窟里的她们,就这样安于现状,对于未来的所有期许,就局限在蹲在巷子里背上背着一个孩子,手里抱着一个孩子,弓着腰洗鞋袜这样的景象里。

这里的孩子大多不会说英语,我自知我们一行13人两周的教学未必能教到什么,可能更多的是,是对孩子成长短暂的微不足道的陪伴——我却希望,对孩子,尤其是女孩子,能够传递一些鼓励,关于未来,关于视野,关于期望。

十岁的小姑娘沉吟片刻,终于怯怯地说,她想做空姐,我回:Trust yourself, maybe we will see each other in the airplane ten years later, and, you can achieve more.(相信你自己,也许十年后我们在飞机上见呢,你可以做到更多的)

Trust yourself,这个短语,我跟不同的女童说过好几次。

自信会给你插上翅膀,帮助你飞跃脚下破败的故土。

物质的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贫穷,视野的贫穷,以及想象的贫穷,我殷切地希望,常年吃不到肉的孩子们,关于未来的设想,不单单只是美味可口的食物、明亮宽敞的房间,而是更多更大的东西。

三天,总的来说,三点感受:

1、珍惜现有的生活,少抱怨,你拥有的,真的比太多人好太多太多。

2、你很幸运,你很幸运,你很幸运。

3、你看到的,并不是这个世界的全部。

妈妈给我们做好了晚饭,支起了桌子。脚边飞过一只大蟑螂,我们三个姑娘本能地叫起来,蟑螂飞走了,我们坐下来,安心地吃饭。咪卡(三岁的狗)在窝在脚边,楼下孩子在吵,突然觉得很安心,是大城市车水马龙里从没有过的安心。

未完待续。

Shine  20180130 20:36于菲律宾马尼拉Natovas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