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场感

 Shine的沙漏 2021-05-13

20190525摄于广州太古汇 方所书店

-01-

“毕业前我一定要跟你说这个,现场感。“

昨日和导师一起吃饭,席间,她突然说了这句,我笑起来,说,是是是,其实我也不知老师为何突然提到这个词。

"我一直觉得很遗憾,上次阳朔的写作营你没有参加。当然,我很理解你,你要找工作,所以那时我很犹豫,要不要劝劝你,但是我觉得不管你怎么选,你都会后悔的。所以我只是回了一句,此情此景之下,你觉得哪个对你来说,是个better choice,你就去选那个。“她顿了顿,继续说,”但是,我记着一定要在毕业前跟你说这个。”

我放下筷子,满心的震撼像巨浪把我包围,结结巴巴地回:“老师,我没想到,这件事,您竟然记了大半年,这么久。”

“是啊,我一直记着呢。其实,你往前看,工作任何时候都能找,但是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一起生活一周的经历,过了那个时间点,你这一辈子都不会有了。导师叹气,继而说道,“好在之前我还让你去了一趟RMIT澳洲学生阳朔的写作营,可能你觉得体验都差不多吧,但其实是不一样的,有些东西,你必须去到现场才能体会,这就是我说的'现场感’。”

-02-

“老师,如果您那时跟我说,我一定不会中途退出的。”

“是啊,我知道,所以我让你自己去选。之所以现在跟你说,是想要告诉你,生活里的很多机会,是此时此刻此地才会有的,错过了,你以后再也不会有,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她淡淡地说,语气温柔又笃定,“所以,现场感,很重要。生活本来就是不平静的,你就好好地活它一把。“

我不知说什么好。

-03-

硕士论文的"Acknowledgements“(致谢),我在第一段就写了这样一句:”Meeting her is one of the biggest blessings in my life."(遇到我的导师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祝福之一)

这句发自肺腑。

一直觉得自己是无比幸运的人,两年读研,选了自己喜欢的方向,跟了无比睿智无比包容的导师。

我真幸运,遇到她。我的老师,不光在学术上给我诸多指导,而且在人生上给我太多引领。她尊重、理解、包容,一段话,愣是在心底忍了大半年——我们其实有很多交流的机会,但是,她都选择了沉默,只在毕业的关口,才告诉我,帅颖,你不要错过人生里的那些现场感。

-04-

坦白说,为此,我真的懊恼了许久——我想,半年多以前,当我决定放弃阳朔,而去西安参加教师编制考试的时候,也一定经历了许多纠结吧。

我还去翻了那时写的推送:然而不要怕(点击可跳转阅读),那时我深情地引用最爱的鲁迅先生说过的话:

“走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也就是再读这篇文的这一瞬间,我突然释怀。感谢感恩,自己一直有着较强的表达欲,愿意把这些稍纵即逝的情绪记录下来,待到未来的某年某月,于过往,还有迹可循。

-05-

是的,我错过了阳朔的那种现场感,也错过了认识很多著名作家的宝贵机会,错过他们给我的感动、温暖、和激励,也许我的人生,会因此改写。

这一错过,我将终身懊悔。因为我知道,我的人生,再也不可能重复这样的经历了,就算多年以后重新来过,那时候的我,也 不是这个二十多岁矫情、敏感、倔强又脆弱的我了。

但冷静下来一想,人生从来都是得失互补的。我一个人去西安参加考试的那种现场感,却也真真实实地长进我的记忆里了。

虽然最后还是止步三进一遭遇滑铁卢,但我永远记得,飞机降落在西安机场时窗外明晃晃的日光;我记得只带了一件薄外套的自己,在2-8度气温的室外,哆嗦着刷题;我记得最后一夜在雨中奔跑着去赶火车;我记得火车一路南下,沿途二十四小时从夜到昼又到夜的荒凉……

老师说得没错,这种现场感,像顽强生长的爬山虎,一点点覆盖我的心房。很多经历,我们听人说、看电影、读书,都比不上自己现场经历来得刻骨铭心。

-06-

生命的旅途是条长长的、有去无回的单行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感恩的是,在很多的遗憾背后,也有许多的慰藉。

诚如老师所言,无论我怎么选,最后一定会都后悔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我要学着去承认遗憾,同时也接受那些恰恰因为遗憾才拥有的获得。

比如站在现在的这个时间点,我仍旧无比珍视那场西安之行,表面上,我失去了很多,还一无所得,可是,我也得到了许多东西。关于勇气,关于未来,关于抉择,这些东西,没办法量化,它们都沉淀进我的身体里,形成“我之所以为我”的独特气质。

-07-

有时候觉得生命好奇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你以为只是错过一些遇见,实质却是错过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

那个你没抵达的生活,或许五光十色吧,或许也有一地鸡毛吧 ,但无论如何,你都没办法去经历了。因为现场感,往往是个非此即彼的存在。

但生命的仁慈和宽容就在于,得失互补,所有的失去里,一定孕育着得到,只要你用心去等,认真去找,平和地去感恩。

生命就是一场概率。

摘自大卫伊格曼 译者后记 《死亡的故事》

-08-

我妈一直不理解为何我总是喜欢到处折腾,”你去看土楼的照片不一样吗?非得跑到现场去看?”

我总是提醒她想想自己二十多岁时,是不是一样浪到飞起云南广东到处跑,她就笑。

导师说,有些事,你现在不做,你这一辈子可能都不会做了。

深以为然。

我当然希望以后当我垂垂老矣,还能有兴致去上蹿下跳到处跑,但我没办法保证那时候的体力和心情了。衰老和死亡,都是没办法避免的事。

月初去了一趟厦门,回来后觉得“也不过如此”,但S说得对,从这一刻开始,人们提起的厦门,不再是我没去过的那个厦门了,而是我切切实实去看过、感受过的厦门。

-09-

最近在读大卫伊格曼的另一本书《大脑的故事》,书中说,你的所有经历,你遇到的每一个人,做过的每一件事,去过的每一个地方,大脑都会帮你记下来,然后重新塑造你这个人。

朋友约我去甘肃看沙漠,有点动心,甚至在群里都讨论了许久,到最后,还是舍弃了这个现场感。

我知道,生活是个有失有得的旅程,这个舍,一定会用另外的得去补上,我会经历其他的现场感。

希望下周可以说给你们听。

去经历吧,去记录吧,去一个又一个现场,完成一场又一场的遇见。

也许下一个拐角,我们就会遇见了。

Shine于中大南校图书馆


PS:

这篇杂文和之前的所有推文一样没有预谋,甚至来得更加偶然,本来只是午后在图书馆等着校医室下午上班的,看到电子阅览室的电脑空着,于是坐下来,有感而发记录下这一现场。谢谢你们听我聒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