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出处:小林漫画 嗨,姐妹们,节日快乐! 刚看了下,公号关注读者的男女比例近1:2,女性受众居多,那就借着Women's Day,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性别的思考吧。还是那句老话,都是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不喜勿喷,也欢迎你的分享呀。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女性的社会定位和归属。无数的我们 ,生来就是女儿,时代进步了、自由了,女性才终于有了权力去选择,是否成为妻子,或者母亲。我不是单身主义者,也不是丁克,我承认,我骨子里,住着一个特别传统的灵魂——渴望组建家庭和养育后代,我甚至迂腐地认为:“我”作为女性的角色完整性,在于一生贯穿“女儿”、“妻子”、“母亲”三重角色。 但是,我只是说“我”,并且,我把“我”,排在了这三个身份之前。这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我尊重且理解,其他女性选择不婚不育;二是,女性无论成为什么,首先要成为她自己。只是,有点遗憾,中国的女性,背负了太多婚育压力了。就连一个小小的节日,我们都划分了3.7“女生节”、3.8“妇女节”。好像女性社会角色的划分,就取决于婚育与否。 就拿英语语言来说,男性的称谓,就“先生”-“Mr.”,一个词;但女性,却分了“小姐”-“Miss”(未婚女性)、“夫人”-“Mrs.”(已婚女性)两个词,后来又造了一个词“女士”-“Ms.”(已婚或未婚都可),和“Mr.”相对应存在。大学时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先生说婚姻就是一座城池。我这个局外人,觉得不然。幸与不幸, 都是没有模版的。在故事里,都是其他人百分之一的悲欢离合;在自己,却是扎在心里百分之百的一根根针。任何事都可能有风险,没有人在民政局的第一天就能望到结局。幸福是要不断不断不断去努力的,不是一张结婚证就能盖棺定论的。我只是觉得,很多的女性,仅仅因为“年龄到了、家里催了”就把自己稀里糊涂嫁出去,很让人唏嘘。如果你在单身时就过得一塌糊涂,结婚后只会是从一个深渊到另一个深渊啊——这不是用脚趾头都能想出来的道理么。 卫兰有首歌《街灯晚餐》“难道是为了安置未来才爱你/ 谁要计算过安享晚福便一起”。你无名指上戴上的是心甘情愿的归属,还是世俗眼光的圆满?以前看马伊琍主演的《我的前半生》,感觉前半段的罗子君就像个寄生虫,追着变心的老公涕泪涟涟“说好的养我呢?”——且不说把未来和晚年安放在别人手里,本身就是一种很幼稚、很天真、很可笑的想法。就连法律规定,你爸妈都只养你18年呢。你要问我,如何避免因为希望“安置未来”、“安享晚年”而嫁做人妇呢?很简单,先养活自己,并且不断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希望每一个”适龄“女孩子们,都能不断积累这样的倔强和底气。无论他是富甲一方,还是一无所有,我们都能敞开怀抱,坦然拥抱。而所谓“适龄”,从来就没有适合结婚的年纪,只有水到渠成的感情呀。 这种尊重,不是一刀切,把男女硬生生摆到一样的位置,不,不是这样的,大部分女性天生柔弱,比如身体力量就完全不敌男性,生育上所承受的风险,同样不可相提并论。承认男女就是存在差异,并各自给予相应的保护或优待,才是真正的平等与尊重。而不是一味地把女性拉到战场上,祭拜为英雄。我更殷切地希望 ,女孩子们,能够更多地尊重和理解自己。努力工作,这是你存活于世的基本条件。保持阅读,这是你拓宽视野的最佳途径。管控情绪,这是你不受制于人的最简方法。但是没办法,我们要一起努力,我们是女孩子,是柔弱又强大的女孩子;是多情也内敛的女孩子;是温柔又不失力量的女孩子。我们必须接受自我的身份认定,才能迎接周围人的眼光。格林兄弟塑造了睡美人、白雪公主、莴苣姑娘……通通都在等待王子的救赎。今早Z在姐妹群里转发了一条微博,是关于“睡美人”的改编版本: 变为:剩下的六位魔法师分别赐给公主乾坤圈、风火轮、混天绫、火尖枪、打仙金砖、九龙神火罩,小公主得了这些法宝,从此潜心修炼,四处拜名师、访高友。十六年过去,诅咒即将生效,小公主自己打败了恶法师和恶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女孩子的幸福固然可以等待,但最好自己去主动争取”——原博主如是言。他日遇到对的人,坦坦荡荡说一句:我的世界很有趣的,你要不要来看一看呢?有你的参与,幸福固然会double噢;但如果没有,我的生活,也不失精彩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