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进拴|催人泪下的《雨花台》

 智泉流韵原创 2021-05-13

【郭进拴原创】催人泪下的《雨花台》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历史洪流中,雨花英烈群体是什么样的形象?他们的思想发生过怎样的转变,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历程?

       近日,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创作的纪实文学《雨花台》,在江苏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举行首发式。 纪实文学《雨花台》一书,分为 18 个章节,共 50 余万字,依托真实的历史背景,书中对每个人物的塑造,都是鲜活的、有温度的。

      邓中夏身穿蓝色长衫,系紫色围巾,浑身散发着青春朝气,才华横溢,善于演讲;金佛庄拥有杰出军事才能,英武睿智;张应春拥有 " 吴江秋瑾 " 美名,英姿飒爽;施滉是具有与伟人对话的思想和政治远见的革命家、政治家;恽代英始终战斗在革命风暴风口浪尖,胸怀天下、英勇无畏;丁香纯洁美丽,坚贞不屈 ……

       他们生活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有着自己的鲜明个性、个人生活和烦恼。同时,他们都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义无反顾地献出生命。

    “作者独具匠心,将史实与抒情巧妙结合,作品真实、生动、感人,对广大党员和青少年学习党史、了解雨花英烈精神大有裨益。”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局长、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长赵永艳说。

  现场,何建明和南京市委副书记沈文祖一起为新书揭幕,红色绸布揭开,拼成“100”字样的新书呈现在大家面前。

  书的封面上,一位位雨花英烈的名字被设计为凸起的字样。何建明说,希望这本书传播出去,希望封面上的人物“站起来”“走到我们中间”,希望更多人了解雨花英烈的故事和精神。

  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勇,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丁捷,南京市文联常务副主席任家龙,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项晓宁等领导、嘉宾上台,向机关、企事业单位代表赠书。南京审计大学、南航金城学院的大学生,作为在宁高校学生代表,参加了首发式,接受赠书后,在纪念馆前集中展示,合影留念。

  同时,纪实文学《雨花台》有声图书在学习强国等平台同步上线。

       他们生活在那个动乱黑暗的年代,有着自己的个性、生活和烦恼;同时,他们都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义无反顾地献出生命。“我要把这本书写给全中国、全世界的人读!”6月30日,刚刚受聘“上岗”,成为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驻馆首席作家的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谈起自己正在创作的纪实文学《雨花台》,激情满怀。

何建明是当代中国报告文学领军人物,作品曾多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在中国文坛更是有着广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10年前我采访过红岩的故事,写了《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一书,影响很大。我是江苏人,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南京的雨花台,它拥有的红色资源丰富程度,远远超过全国多地。如果写出来的话,影响力一定更大。”何建明说,可以说雨花台的革命先烈故事,是文学创作的巨大宝库。从七八年前起,他就有了以雨花台为题材创作纪实文学的念头,“这是一个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创作时,有人问我,哪位烈士的故事最能打动你?我说,每一位烈士的故事都很打动我。”何建明说,2012年自己来雨花台时,曾被丁香烈士的故事深深吸引。最近在整理搜集史料时,他又对金佛庄烈士的故事发生了浓厚兴趣。金佛庄在1922年秋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一位军人党员。但遗憾的是,这位年轻英俊的将才,在1926年12月被秘密杀害于雨花台。在风华正茂时,过早地陨落了,令人痛惜。 

“随着搜集资料的深入,我对雨花英烈有了新的感性认识。他们在我脑海中的形象变得立体、丰满起来,从最初书本上的形象,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何建明说,有的烈士牺牲在最芳华的岁月,宛若星光一闪;有的烈士终其一生为信仰奋斗,像火炬一样熊熊燃烧。他相信最终呈现的这本书,一定会打动读者。 

牺牲在雨花台的烈士,仅留下姓名的就有1519名,还有很多无名英雄。创作纪实文学《雨花台》,涉及的人物有几千人之多,主要人物就有两三百人,这对何建明而言也是一种挑战。“烈士们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但最重要、最本质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那就是让人民翻身做主得解放,过上幸福的好日子,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何建明说,希望这部作品既是一部党史、革命史,也是一部精神史。 

十年磨一剑。何建明透露,为了写好这部作品,他已经准备了七八年。目前,前期资料的搜集和梳理、采访等工作,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我计划在明年四五月份时,完成这本书的写作,献礼。” 

这些年,全国各地描写革命烈士的作品不断面世。作为新时期最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何建明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看过一些作品,发现由于对史料的研究不够深入,个别烈士事迹甚至有'编’的痕迹。”他说,真实的史料是最鲜活的,与其肤浅地了解历史,然后绞尽脑汁去“编”,还不如老老实实搜集史料,按照历史的原本,然后用文学的手法呈现出来。 “写这本书之前,已经有十年时间的思考和准备。江苏是我的老家,在我的心目中,'雨花台’三个字,有着特别重要的分量。”何建明现场分享了创作过程,他表示,写一部《雨花台》是他一直以来的夙愿。在他的众多作品中,“这是用情用心用功最多的一本书。”

  创作这样一部鸿篇巨著,他希望尽可能把牺牲在雨花台的革命先烈都写进去,但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以前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故事的书写,都是一个一个写,没有把这些革命先烈放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放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这样的历史洪流当中去写。”何建明说,他想换一种新的书写方式。

  “我非常关注革命烈士的情感精神世界。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普通人,有喜怒哀乐的精神世界。这部书,我尽量以现代人的情感方式、审美方式来关注和书写。”何建明说,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书房里与之相关的书摞起来有一人高。

  “这些人物,我都没见过面,但在写作过程中,我对他们的了解更深了,感觉他们都是我非常亲近的人。”何建明说,雨花英烈的故事,很多书本上都有讲到,但他认为讲得还不够,“比如邓中夏,我这次在书写的时候,发现他人生的三个阶段,一个是五四运动时期,一个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一个是在雨花台牺牲之前。不同阶段的邓中夏,形象是不完全一样的。”

  何建明说,他努力还原鲜活的人物形象,对于他认为此前书写不够的细节进行补充还原,还揭开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金佛庄烈士的故事,这次也是重点书写的内容之一。牺牲时年龄最小的袁咨桐烈士,众所周知,他年仅16岁,何建明在书中还原了他从成长、思想转变,到牺牲的过程。
      红色文学,我们也写了不少了,但为什么还要继续写?一方面是要提升它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可以这么说,前面很多东西没写好,太简单、没有深入进去,甚至于对我们的革命烈士的真实故事缺乏了解。我们应当按照历史的原貌,然后再以文学的手法把它呈现出来。

  另外,每个时代的人的阅读方式不一样。我今天书写雨花台革命先烈的故事,首先要考虑到老中轻不同年龄段的读者的兴奋点,这就是对作家的考验。我觉得能在雨花台进行深入地采风写作,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作为一名红色作家,我愿意付出这样的劳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