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热议,清北的硕博生去杭州余杭区的街道办工作。高校的老师或者博士都认为这是好事。但有些网友认为,这些博士们白读书了,浪费了国家资源,对不起国家和人民。在讨论中,又扯出了一位哈佛博士,她是南大副教授,去深圳南山区一个街道办当街道办副主任。这又引起了一波讨论。 今天我来聊聊为什么南大副教授不当老师,博士也不去高校当青椒的事。 南大副教授先说这位南大副教授。 这位罗博士,她本科是中科大的,博士和博士后在哈佛大学,工作在南大,工作了5年。 从履历来看,标准的学霸成长路径。在本科毕业的时候,她获得了郭沫若奖学金。这个奖学金的规格不低,她在本系应该是排第一、第二的水平,所以顺理成章到哈佛去念博士。在念博士的时候,转到了生物物理方向,博士后去了脑科学。生物是哈佛最强的专业,这个转方向问题不大。 回国后,罗博士去了南大物理系。南大物理系有个生物医学研究所,不过,从罗博士发表的论文来看,她发表了几篇论文,但这些工作还是她在哈佛工作的延续,在南大并没有独立弄出一摊来。 就是说,罗博士在科研上遇到了瓶颈,没有找到突破口,在科学界后续的路就非常难走,因为还有一个升职称的压力。 这个时候,深圳最牛的南山区在招揽人马。罗博士作为高级人才,到那里去挂职。干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在街道办轻松多了,很自然就到街道办工作去了。 我想,这个选择完全正确。在科研岗位上少了一名苦苦挣扎的博士,但在政府管理机构多了一位如鱼得水的博士。凭她的能力,我相信她能非常好地做好这件事。对于她本人和街道办来说,是双赢。 当青椒的难度大家现在最爱用的一个词是内卷,大学青椒的工作现在算是极度内卷化了。 前两天,清华研究生新生入学典礼,各大媒体、电台都报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仔细看数据,一共有9000多人,里面6000多人是硕士,3000多人是博士。 博士最多的是生物、计算机、机械、化学等,这些人毕业之后是个大问题。 北大的博士数量跟清华差不多,如果它也是3000多。其他985大学也有一堆的博士。每年每个专业有上千个博士毕业。他们的就业是个难题。 像生物、文科等专业,除了高校,很少有研究所、企业有相关的岗位,而大学哪里有这么多坑,填这些人?985、211大学里,一所学校有1、2个名额就不错了。在社会上,博士是紧缺人才,在高教界,博士已经供过于求了,所以大量的人只能从科研界出来,去其他行业。 青椒的晋升各学校都在进行人事改革。主要一条,非升即走。就是在一定期限内,入职的青椒必须要达到副教授以上的级别,否则走人。南大的那位副教授也有可能是这种情况。 在入职前,就是当讲师前,各大学还要求博士必须先当博士后。有了博士后工作经验后才转讲师或者副教授。 但不少985大学的博士后考核极为严苛,竟然是90%的博士后都留不下来,淘汰率非常高。 如果入职了,除了非升即走的压力之外,老师还要求上课。课程的好坏差别非常大,如果是公选课,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那搞科研就非常受影响。 所以,青椒这项工作门槛非常高,淘汰率非常高,很长时间内,人处于不确定之中,收入也不高。 另外,也很容易绝望。大家都走到了博士,都到了大学当青椒,应该说都是人中龙凤。但职位都是有限的,一个学院每年升副教授、教授的名额都有限,要在这同层次的人里面脱颖而出,难度很大。如果遇到一位天才式的人物,周边的人机会少了很多。 如果其他地方有合适的岗位,一些没有太多人脉,或者对科研没有那么多信心的博士们就会选择离开。 他们的离开对他们和留在科研界的青椒来说,都是好事。 再回到开头,网友们对这些博士们的指责。在我看来,他们的离开非常正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科研上走下去。觉得自己不合适,半途退出,这是一个最起码的自由,外人不应该说三道四。 至于大家都去街道办,这件事要分两面看。第一,这些街道办在国内都属于顶级街道办,有些博士去工作很正常;第二,如果大量的人都去街道办,那这是不正常的,说明政府机关的收入偏高,高于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收入,这个需要警惕。 其他的,我自己希望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博士的身影,如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我相信整个社会会运转更顺畅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