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刻毒)与理:法、术、势
——读《韩非子》有感
中学语文站孙东霞
读《韩非子》让我感受到:韩非子:韩国公子、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大众哲学的首创者;韩非、李斯师荀子;博学多才:《孤愤》《五蠹》;韩非总结了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等人的思想;韩非的主张法、术、势的思想——既刻毒又有理。
一、韩非子:韩国公子、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大众哲学的首创者。
韩非,中国战国时期韩国人,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生活在战国末期,当时社会正处在剧烈的变化之中。新兴的地主阶级正在进行着推翻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斗争,战国七雄正为争夺统一中国而进行诸侯战争。这一时期,各种思想潮流融合碰撞,层出不穷,其中为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而服务的法家学说应运而生,而韩非正是法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先秦法家学说的最后一位大师。
韩非是战国后半期韩国的一个没落贵族,他和后来成为秦国宰相的李斯同是大思想家荀子的学生。韩非说话有些口吃,但是很能写文章。他的文章写得条理清楚,分析深刻,很有说服力。
二、韩非、李斯师荀子
韩非师从荀卿,但思想的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申不害主张君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论称为“术”。商鞅的理论称为“法”。这两种理论统称“刑名”,所以称为“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指韩非的理论与黄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韩非、李斯同门师兄弟,可以想象当初一起跟随荀子学习时的情景,讨论下学术、交流下思想、吹吹牛逼、畅想下未来,二人估计还是很谈得来的,而且都对荀子思想中的“法”的成分特别感兴趣,久而久之,便有了自己的思想认识。
荀子六十多岁,韩非四十多岁,李斯二十余岁。他们聚首的地方是在楚国的新都陈郢(今河南省淮阳),其时楚国首都已迁至东北的陈城(或称陈郢,今河南淮阳县),其地离韩都新郑和李斯故乡上蔡都在二三百里路程之内,交通颇便。那么,他们师徒相聚的方式何如?李斯年仅二十余,正是从师问学的年龄,较常在荀子身边。这又为《荀子》书中李斯、荀子的问答所证实。李斯进入秦国,也向荀子告别请教。韩非年逾四十,又是韩王之弟,必须常住韩都,经营当官的机会,不然就可能长久被边缘化。他们师生相处的时间并不长。韩非未必常在身边,而且韩非师事荀子时,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法术家或思想家,因而荀子对他的影响不是体系性的,而是智慧性。并且荀子是三晋之儒,异于邹鲁之儒,在稷下十余年浸染了某些黄老及其他学派的学术。他入秦观风俗吏治,交接秦相应侯,似有几分用秦之心,授徒也用帝王之术,这些方面与韩非并不隔膜。
三、博学多才:《孤愤》《五蠹》
1、秦王嬴政赞慕。
秦王嬴政读韩非的《孤愤》《五蠹》后大家赞慕:“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有一天,秦始皇读到韩非的文章,大为赞赏,说:“若能见作者一面,也不枉活了。”李斯告诉他这些书的作者是韩非,现在韩国。为了得见韩非,秦始皇不惜出兵伐韩,终于迫使韩国乖乖交出韩非。
2、李斯嫉陷。
李斯自己也承认,他的学问、才能不如韩非。秦始皇与韩非谈得非常投机,引起李斯的嫉妒,因惧怕韩非得势,抢走他的位置,害怕威胁到自己的官位。李斯等人大进谗言,使韩非关进了监狱。后来李斯又派人毒死了韩非。等秦始皇后悔时,一代法家大师已经离开了人世。
四、《韩非子》集文成书。
《韩非子》不仅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一朵奇葩,而且也是一部立论鲜明、论谈犀利、文势充沛、气势磅礴的散文杰作。其中的寓言故事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我国文学创作史上的宝贵财富。
五、总结战国前法家思想。
韩非总结了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等人的思想。韩非主要继承和发展的是先秦法家先驱者的理论。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都被韩非融会贯通,成为法家学说发展的集大成者。韩非总结这些前辈法家的思想,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法、术、势三者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他认为,为了推行封建的政治变革,必须实行严酷的法治,这是国人必须遵循的方向。如果没有术的话,就会有大臣捣乱,如果有法、有术下的最高原则,不能用道德感化的办法,也不能用无功受禄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应该用论功行赏、论过罚罪的办法来治理国家。韩非的思想符合社会走向封建统一专制局面的潮流。他和其他法家创建的封建理论为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笃行,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韩非的主张。
1、法、术、势的思想。
法:法律条文。是官府颁布的,操纵者为政府的各级官吏,目的是使官吏统御百姓时有明确的赏罚标准,所以韩非说它是:“臣之所师”。术:权术、权谋。藏在君主心中,由君主本人亲自操纵。“势”,即权力和地位。一旦失势,君主的大权也就会摇要欲坠,而权臣则会当道,这时国家也就走向了末路。而掌握势的方法,就只能通过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来实现了。
君主要在言与行上做到“以法为本”、“矫上之失”、“一民之轨”“法不阿贵”“令行禁止”。其中尤可称道的是,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是对中国法制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与“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贵族法权思想相比,现然是历史的重大进步。与此同时,术,即君主管理臣民的方法,和法一样重要,可以说两者缺一不可。
2、文学方面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韩非子》一书中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而书中“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至今对人们分析问题表达思想仍有着深刻的启发作用。如关于“矛盾”的故事,文笔生动,思想深刻,影响极大。
3、学术思想史方面。
韩非子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用进化的历史观点分析了人类历史。他把人类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当今几个阶段,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要改革图治,变法图强。也就是说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那种想用老一套办法去治理当世之民的人都是“守株”之徒。
韩非的进化历史观在当时是进步的。他看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并用这种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他的这种思想,在激烈竞争不断变幻的现代社会,也是有着它的道理和价值的,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子的唯物的自然观,也是表达的由为突出的。韩非子反对天命思想,主张天道自然。他认为“道”是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源,“道”先天地而存在。同时,他提出的反对“前识”和“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观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运用的。韩非反对“前识”即是说:要通过观察事物得到认识而非妄加揣测。而“因参验而审言辞”就是说:不经过“参验”而硬说是如何如何,是无知的表现;不能确定的东西而照着去做,是自欺欺人。因此他主张“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而这些思想对于治国、人生均具有指导意义。
如“显学”篇,保留了非常可信的先秦学术史资料。
七、感悟《孤愤》《说难》《五蠹》。
?当时的韩国政治腐败,改革不力,在强大的邻国秦国的进攻下一再割地受辱。韩非多次上书韩王,提出修明法度、求人自贤、赏罚分明等富国强兵的建议,但是昏庸的韩王并不采纳。激愤之余,韩非奋笔疾书,写下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文章。
1、《孤愤》
《孤愤》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韩非子因为不得志,所以一个人生闷气,一怒之下,信笔疾书写下了此千古名篇。通篇读来,应是慷慨激昂,感慨万千,恨奸行之臣当道,祸国殃民。“今人主不合参验而行诛,不待见功而爵禄,故法术之士安能蒙死亡而进其说?奸邪之臣安肯乘利而退其身?”看来是韩非子吐槽韩王不赏罚分明,致使贤臣能士唏嘘,奸邪之臣高兴。
但是《孤愤》不仅仅是韩非子郁郁不得志而发的牢骚,里面提到的君臣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对治理国家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即使到现在,也有其生命力,(身为领导的真应该看看韩非子的著作)。其中的哲学,应该属于政治哲学的范畴吧。
我们都说韩非子的哲学强调“法”,以法治作为中心思想,在《孤愤》中就可以明显感受到:“智术之士明察,听用,且烛重人之阴情;能法之直到劲直,听用,矫重人之奸行。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知法守法和制定法律的人被君主重用了,擅权违法之人就会被打压,国家就能向好的发面发展。可见韩非子认为,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韩非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大概就是“依法治国”,但是由于时空的局限性,韩非子的哲学中的依法治国的思想是完全依赖于国君一人的,也就是其所遵循的是国君的法,而不是国家的法。这里面涉及到合理性的问题,一旦国君定下的法律不合理,国家也会走向灭亡,秦国是其中一个例子,秦国是非常看重韩非子的思想的,秦国的法律非常严苛,这样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也无法躲避灭亡的命运,其原因在于最高权力集中于皇上一人。也就是权力不在人民,而在国君,一旦国君昏庸,即使法律再完善,国家也会灭亡。韩非子应该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从《孤愤》中就可以看出来,国君近小人而远贤臣,法律也就失去了其大部分的效力。
不过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适应了中国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过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总而言之,要做到真正的法治很难,但是只有不断的去尝试,不断的抗争,不断的争取,才能带来真正的法治社会。
2、《说难》
劝说是一门学问,劝说的好,三言两语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劝说不到点子上,或者惹怒了被劝说者,纵然千言万语,效果还是很差,有时还会惹来杀身之祸。
?《说难》这篇文章,韩非子就是通过大量的例证往告诉我们如何劝说,在他看来,主要有三点:1.要研究被劝说者的种种逆反心理,2.要留意观察被劝说者的爱憎厚薄,3,除此之外,断不可往触碰被劝者的“逆鳞”。
?我们生活在的社会,固然不会由于劝说不当惹来杀身之祸,但是假如方法不得当,往往会使我们在与对方交流的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而把握正确的方法便成了我们在这个布满竞争的社会得以游刃有余的一把钥匙,韩非两千年前的话,对现在也有很大鉴戒价值。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