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隆昌八景之一——乡校留徽(下)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1-05-13
原创寻觅小城事2021-05-12 22:37:55

摩崖石刻

沿关外古道下坡,右手红砖房外的崖壁之上有两处擘窠大字,其一为光绪年间县令杨准题写的“楼峰胜景”,因风吹雨打,文字漶漫,“景”字剥落。其二是宣统年间的“绾彀渝泸”,自古以来隆昌交通优势可见一斑,直到上个世纪90时代,富顺泸州以周边仍需到隆昌火车站乘车北上成都或者出川。在县志中曾提到云峰关还有“正大往来”石刻,本以为早已毁掉,四下打听,房内的老妪只说柴房内的墙壁有几个大字,开灯视之,欣喜若狂,“正大往来”几乎被楼板遮盖三分之二,依旧能感受当年劝诫云峰关往来之人要光明正大的意味。这样的石刻具有震慑宵小鼠辈的作用,无异于今日“扫黑除恶”标语。

云峰关最具标志性的题刻当属“乡校留徽”,旧志中记载元代有叫做白良的人途经此地,于石上留下“乡校”二字。前几年,本地文化部门的陈老先生曾指出“乡校留徽”题刻曾在“绾彀渝泸”四字上面的黄桷树周围,县令赵元慧诗云:“半截残碑似有情”,直到道光年间县令李德润主持修葺云峰关时,又重新题刻,如今已荡然无存。

刘光第、张聘三、李德润、耿履端、范运鹏、杨准,这些古代官员在云峰关留下题刻,案牍劳形之余,彰显着外化的才情,使得云峰关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地方官员的书法与文学造诣。

隆昌八景之一——乡校留徽(下)

楼峰胜景 (光绪六年夏 邑令杨准)

隆昌八景之一——乡校留徽(下)

绾彀渝泸 ( 宣统二年仲春)

隆昌八景之一——乡校留徽(下)

往来正大 (落款不详)

隆昌八景之一——乡校留徽(下)

摩崖石刻前拾砖的夫妇

居 士

引我看红砖屋内的这位老妪,是位居士。丈夫离世三十余年,个人吃斋念佛,清心寡欲,打理着小佛堂。偶尔会在佛堂小坐,久了便熟稔起来。

在我的记忆里,这样的老太太,衣食简朴,穿着围裙,白发梳理得光亮整洁,保持着早起早睡的作息习惯,天不亮就在灶房生火做饭,布满褶皱的手从玻璃罐里掏出桔红、冬条、饼干,打开叠得整整齐齐的素色手绢,悄悄把省吃俭用的钱塞到孙辈的手里。

老人家,我给你拍照吧,改天把照片给你送来。老人很高兴,双手合十:阿弥陀佛,敷能(音,谢谢)你了。

要走了,她转身从桌上取了敬过神明的苹果,吃嘛,菩萨加持于你。

几年来,只要老人在,几乎都会给她拍照,她诠释了一个词语:慈祥。

隆昌八景之一——乡校留徽(下)

老居士和她的末末(曾孙女)

隆昌八景之一——乡校留徽(下)

蒲团上吃零食的小女孩

隆昌八景之一——乡校留徽(下)

再拍老居士

隆昌八景之一——乡校留徽(下)

云峰关前

隆昌八景之一——乡校留徽(下)

佛堂内的比丘尼

隆昌八景之一——乡校留徽(下)

佛堂内的明代成华年间造像

隆昌八景之一——乡校留徽(下)

佛像下面的花猫

牌 坊

隆昌以牌坊而闻名,历经朝代更迭、战火洗礼、四清运动、城市改造保存下17座牌坊。在封建时代,算不上什么稀罕,但在今天,单从数量而言,都担得起牌坊之乡的美誉。17座牌坊大多分布在春牛坪和道观坪南北古道上,牌坊在官道之上有意地布局排列,发挥着极大的广告作用。一来宣扬礼教,二来宣扬地方德政,三来彰显家族势力。

按旧志和清代县令赵元慧手绘的乡校留徽图,云峰关周围至少存在过三座牌坊。最早是“渝泸通衢坊”,此坊建造于乾隆乙卯年(1759年),牌坊之下原有指路碑,大道在此分路,一条下重庆府,一条下泸州府。据坊址周围的居民回忆,六十年代的某夜,天作霍闪,轰然炸响,一道雷电将牌坊劈毁,或因牌坊之上有蜈蚣,因而导电所致。道光年间,山东人张素含在隆昌执教期间回忆:“(红毛蜈蚣)其物最毒,园中菽菜厨中食物一经行过,食者辄毙。岁久者,雷必击之。”

节孝坊,坊址在题名处石阶之下,因处于清末民初交替之时,坊匾刻“大总统令”,遗迹难寻。

云峰关唯一留存的“乐善好施”坊,全名是“诰封中议大夫遂宁县教谕郭人鏞之妻诰封淑人郭王氏坊”,除去牌坊本身建筑书法兼备的美学结合,牌坊下额枋牌匾文字内容,能够了解乐善好施坊建立的大致过程,试着梳理如下:

建坊原由:郭光泗的母亲郭王氏捐资白银两千两购置田产,作为设立县育婴堂的费用。(查光绪旧志,育婴堂在北街武庙左侧,大体位置在今隆昌中心街小学对面)

建坊程序:郭家向县衙提出申请——逐级呈报——皇帝审批——军机大臣协办——礼部提出办理意见——四川总督丁宝桢——隆昌县令萧延禧——郭家建坊。

郭王氏做的公益慈善符合礼部“例凡士民人等养恤孤贫实于地方有裨益者”“其捐银至千两以上者”的硬性条件。礼部的公文办理意见中明确了“给予乐善好施字样”“乐善好施者原係有力之户毋庸给予坊银”,郭家自己掏钱修建。

奉旨建坊,朝廷会拨付一定的补助,但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后对有钱的名门望族取消这一政策。

道光二十八年,历经第一次鸦片战争,割地赔款,财力难支,朝廷已经拿不出银两来应对建坊成风的气候,礼部的这一举措无疑是在减轻国家负担。

光绪十三年(1887年),乐善好施坊建了起来,郭家仰望着牌坊上“圣旨”二字,接受着来自社会各界的褒奖颂扬。牌坊上的瑞兽护持、精雕细琢、妙语佳句的背后却是整个国家的动荡不安,历经两次鸦片战争后又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于内忧外患之中大厦将倾。这一年,风雨飘摇,慈禧太后在年轻的光绪帝身后垂帘听政。

隆昌八景之一——乡校留徽(下)

乐善好施坊 光绪十三年

隆昌八景之一——乡校留徽(下)

牌坊细节

隆昌八景之一——乡校留徽(下)

坊下行人

结 束 语

站在云峰关的山头上,风云际会,刀光剑影早已黯然,鼓角争鸣业已远去,眼前飞扬的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都被风吹散。关于云峰关的传说还在被老一代津津乐道,仿佛能看见遥远时空之中,肩挑背驮的古人穿着旧布长衫,包着头帕行经云峰关,传唱着关于“金七里、银七里,金银还在七七里”的民谣。

某夜,与友再到云峰关,月光皎洁,古道被映照得发白。乐善好施坊在近旁故障路灯的照耀下忽明忽暗,经过几处破败拆迁的农房,风吹草动,竹叶摩挲,四下里虫鸣鸟叫,心中生怯,依然挡不住少年那份好奇。有外卖小哥下班回家形色匆匆,与旧时求生计的人一样在古道上奔波,再望望头上的圆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隆昌八景之一——乡校留徽(下)

云峰关山头

隆昌八景之一——乡校留徽(下)

夜中的乐善好施坊

隆昌八景之一——乡校留徽(下)

月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